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鄭武王隨平王東遷。次年滅鄶,平王四年又滅東虢,在此地盤上重建鄭國。秦統壹六國後,為了區別於西周時陜西的鄭國,故將春秋、戰國時鄭、韓都城稱為新鄭。
周平王二十八年(前743年) 鄭莊公母武姜為叔段請封地,莊公給京(邑名,故址在今滎陽市東南)地使居之,所以又稱叔段為京城大叔。
周桓王二年(前718年) 鄭軍敗燕師於虎牢(今滎陽市汜水鎮西)。
周惠王四年(前673年) 因周王室內亂,鄭伯和虢公率兵攻占王城,送周惠王復位,惠王賜鄭伯虎牢以東的土地作為酬謝。
周惠王二十年(前657年) 楚侵鄭。次年(前656年)取得中原霸主地位的齊桓公召集魯、宋、陳、鄭、衛、許、曹等諸侯國,計劃攻楚,自此,鄭國成為齊、晉、秦、楚等大國爭奪對象,國勢日衰。
周惠王二十三年(前654年) 齊國率諸侯伐鄭,圍新密,鄭求救於楚。
周襄王十二年(前640年) 滑人叛鄭,鄭國出兵征滑(在鞏義市境)。
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 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出奔,避亂於坎陷(今滎陽市穆溝)。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 晉伐楚獲勝,築王宮於踐土(今鄭州古滎鎮西)迎周襄王,大會諸侯,史稱“踐土之盟”。自此,晉文公稱霸。
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 晉師、秦師圍鄭,鄭伯派燭之武赴秦說秦伯,兩國結盟。
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 秦軍偷襲鄭國,行至滑地,鄭國商人弦高發現,便趕了自己的牛群,冒充是鄭國使臣,前來犒賞秦軍,秦軍以為鄭國已有所準備,不敢再去偷襲,便滅滑而回。
周匡王五年(前608年) 晉趙盾攻鄭,楚?賈救鄭,挫晉軍於棐林(在中牟、新鄭之交)。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周定王十年(前597年) 楚軍多次入侵鄭國。前597年,楚軍占領鄭國,入其皇門,鄭襄公肉袒牽羊,赴楚軍請罪,楚軍因此後退30裏。晉國派大將荀林父救鄭,屯兵於敖、鄗(在今滎陽市東北)間,與楚軍大戰,晉軍大敗,史稱為“邲之役”。
周靈王元年(前571年) 晉國多次率諸侯之師侵鄭,在虎牢築城,長期駐軍以威脅鄭國。虎牢築城開始於此。
周靈王十八年(前554年) 鄭國新舊貴族鬥爭激烈,子展、子西率國人攻殺子孔。子展當國,子西聽政,立子產(公孫僑)為卿。
周景王三年(前542年) 鄭國人常聚集在鄉校裏,議論國家的是非,大夫然明認為是在誹謗朝政,請子產封閉鄉校,子產沒有同意,說:“是我師也,若之何毀之?”
周景王七年(前538年) 鄭子產制訂“丘賦”,規定原屬采邑主的不服兵役的人要出軍賦、服兵役。
周景王九年(前536年) 鄭子產“鑄刑鼎”。這是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 鄭太叔率兵鎮壓萑符(澤名,屬圃田澤壹部分,今鄭州市東15公裏的圃田村)壹帶的奴隸暴動,盡殺之。
戰國(前475-前221年)
周元王七年(前469年) 晉知伯築城宅陽(古滎陽城前身)屯兵以威脅鄭國。次年,出兵伐鄭。
周威烈王八年(前418年) 鄭繻公伐韓,敗韓軍於負黍(今登封市西南)。
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 韓國伐鄭,占領陽城(今登封市告成)。
周烈王元年(前375年) 韓國滅鄭,將韓國都城自陽翟遷於鄭(今新鄭市)。
周烈王四年(前372年) 魏軍在馬陵崗(今新鄭市東北)敗韓軍。
周顯王二年(前367年) 趙與韓攻周,將周分為東周、西周兩小國,東周都鞏(今鞏義市)。
周顯王九年(前360年) 魏國興工開鑿鴻溝。鴻溝自滎陽引黃河水向東南流,與濟、汝、淮、泗水會合。
周顯王十四年(前355年) 韓昭侯用鄭國京(今滎陽市東南)人申不害為相,申不害實行改革,使韓國富兵強。
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 合縱政策失敗,魏、趙二國聯軍攻韓,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救韓,大敗魏趙聯軍於華陽(今新鄭市城北20公裏)。
周赧王五十壹年(前264年) 秦將白起攻韓,占韓城池9座,建廣武城,設立敖倉,成為全國最大的存糧之所。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 秦將蒙鷔攻韓,韓國獻出成臯等地給秦國,秦國疆域擴大至大梁(今開封)附近,秦在此置三川郡,三川郡初治洛陽,後遷滎陽。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 秦軍攻韓,擒韓王安,韓國亡,秦國在此地置潁川郡(轄今新鄭、登封、禹縣、許昌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