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親切感首先來自於作者的“立誠”意識。散文和詩歌壹樣可以言誌載道、抒情述懷,但由於它擺脫了音韻格律之類的束縛,使得在直抒胸臆上更貼近真實的心境。
朱自清的《背影》只有壹千五百多字,既沒有深奧的哲理,更沒有華贍的文詞,卻那麽動人,卻能使人讀後久久不能忘懷。原因在於作者是以最誠摯的態度抒寫人生中平凡的壹幕!“依我看這就是全部因為寫的是真情、至情,是父子情深這樣壹個文學話題
通過潔凈的文筆以繪態傳神,揭示主旨,這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典型手法。作者寫父親的對話都很簡短,只有四次,但話短情深。四句都集中在送別時,這些話可謂語語平常,再簡樸不過了,但其中卻是蘊含著千情萬緒。
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色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畫。
朱自清原是壹位詩人,所寫散文自然 不失其詩人本色,“仍能夠滿貯著那壹種詩意”(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集·導言》),文中有畫,畫中有詩:梅雨潭醉人的綠、秦淮河的燈影波光、弦歌畫舫,威尼斯的異國情調、揚州城的風流與古樸……象壹個導遊把“遊客”步步引入,都往往能招人入內,生親臨其境之感。《荷塘月色》是他抒情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壹,寫於1927年7月他在北京清華大學執教時期。清華園的壹個平常的荷塘,“然而經過作者的渲染、著色,卻變得十分美麗,富有詩意……照壹般來說,荷塘容易描寫,月色則則較難描寫;畫家做畫,不怕畫斷山銜月,就怕畫月色,因為月景的波光林影時刻在變幻著,很不容易在畫面上表現出來”。(張白山:《朱自清品作欣賞》)清代的國畫理論家淘貽汾曾說:“畫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須空明。”的確,要在晦暗中見空明,是很需要獨特的表現手法的。於是便有人提出畫月亮的方法:“月景陰處染黑,陽處留光”。畫畫尚且如此困難,我們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畫筆所不能表達的事情,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卻能夠把壹個月夜死荷塘寫得那樣的饒有生意,不愧為現代語言大師;我們在這短短的《荷塘月色》裏,看不到什麽宏偉的結構和華贍的文字,作者只憑著壹時的感受,委婉細致地寫來,卻十分迷人。
作品中的景,重點自然是“荷塘月色”。作者以縝密細致的筆觸,把“荷塘”和“月光”表現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則完全融會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樣,有時甚至不著壹點痕跡。這種不同於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們潛心觀察,悉心體會的。比如寫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這既客觀地寫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來到“這壹塊天地”時的“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舒暢。對荷葉的描寫,使人聯想起《天鵝湖》裏小天鵝們的圓圓的挺挺的裙子,不也點染著作者的審美情趣嗎?再看作者筆下的荷花: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正如壹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那荷花的潔白,晶瑩美好,就更不僅僅是月光下荷花的寫實了,作者主觀上對荷花的特有的深情厚愛,在這裏是十分明顯的。即便是寫荷香,作者也絕不肯作平庸的描寫,而是借助通感,用“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來比喻這隨著微風飄拂而來的似斷還續的縷縷幽香,以引起人們美好的情思。風過荷塘是壹瞬間的現象,但也沒有逃過作者敏銳的觀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壹道凝碧的波痕”,就連不能見壹些顏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脈脈”含情啊!這些描寫不都反映了作者在用整個身心來感受自然,並根據自己的理想來表現美的嗎?
對於月光的描寫,作者描繪了它照在夜間塘面上的氤氳水氣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的美的景觀,和照在花葉上所塗上的象在牛奶中洗過壹般”的柔和的色調,在這兩個比喻的基礎上用“又象籠著輕紗的夢”來表示置身於這種境界所引起的夢幻似的感覺,而這三種意象的朦朧飄渺,與作者當時的不滿黑暗卻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卻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朧的憧憬與追求,不又是壹種心理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的契合嗎?甚至對形成這種朦朧意象的原因——“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壹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賞,喻之為別有風味的小睡。最後寫由采蓮聯想到梁元帝的《采蓮曲》和南朝樂府《西洲曲》,並引出對江南水鄉的懷念,這實質仍是寫作者對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頗不寧靜的”心境上又增添了壹層懷古之情和鄉思之愁。就這樣,原只是清華園中僻靜少人的壹角,在朱自清的筆下,卻充滿詩情畫意,似乎比之曹氏父子的鄴水朱華都更勝壹籌。關於這壹點,他自己在他的《論逼真於如畫》中就說過:“文學的文字媒介,文字表示意義,意義構成 想象,想象裏有人物,花鳥,草蟲及其他,也有山水——有實物也有境界,但這種實物只是想象中的實物,至於境界,原只是存在於想象中,倒是只此壹家,所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朱自清散文的第三大特色便是文質並茂、富有情致。
要寫好壹篇散文是很不容易的。晉代著名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曾提到散文家應“收視反聽,耽思謗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壹瞬。”
自古以來,散文高手如林,流傳遐邇的白話散文傑作也層出不窮。“五四”文學革命中倡導白話散文,但白話散文能否也能象古代散文傑作那樣做到漂亮和縝密,關系到新文學的成敗。魯迅先生曾十分明確地指出: “‘五四’以後,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寫法也有漂亮的縝密的,這是為了對於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 那麽,哪些現代散文家的作品可以稱作“漂亮和縝密”的楷模呢?迄今為止,許多評論家幾乎不約而同地總是把朱自清的散文看作是以漂亮縝密取勝,向舊文學示威的代表。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長,構思更見匠心,《背影》的出奇制勝便是如此。《荷塘月色》意在寫心中“頗不寧靜”,壹路寫來卻又處處見“靜”。 《春》從多側面細描春之生機,而把文眼(“壹年之計在於春” )置於描敘之中,毫無斧鑿之痕。《松堂遊記》虛實並舉,又壹情貫註。關於倫敦與歐洲諸地的遊記,行文力避“我”的出現,而“我”的情思,“我”對西方世界的東方式觀照,並未消泯凈盡。
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細密的語言藝術,有口皆碑。在質樸中見風華,其人如是,其文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