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誰給說說趣說漢字的讀後感

誰給說說趣說漢字的讀後感

漢字是華夏文明承傳的載體,歷代文人用漢字創作了無量的絢麗詩篇,故書寫漢字也形成了壹門藝術…

華夏文化是神傳文化,瑰寶無數,其中漢字堪稱寶中之寶。漢字不但是華夏文明承傳的載體,歷史上無數的文人騷客更是用漢字創作了無量的絢麗詩篇,就是書寫漢字也形成了壹門藝術。

壹般人都認為漢字僅僅是交流的工具,其實不是這麽簡單的。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唐代的張彥遠談到倉頡造字時說:“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可見,學習漢字,能夠曉天機,明正邪。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壹,漢字也是壹致的。漢字通易理,合陰陽,因此具有全息性,這也是中國古代會產生測字術的原因。漢字是象形文字,反映的是天、地、人、事、物紛繁的信息,也就是說漢字與萬事萬物都有著緊密的聯系。

東漢的許慎用易經、五行學說為指導還原了漢字的構造,編撰了《說文解字》。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明確指出漢字不但是文明的基礎而且內涵神意,“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

個人理解,漢字是表象的。漢字表達了什麽象呢?天象!漢字的字形、字音都對應了天象。當天象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漢字都會發生與之相應的明顯變化。壹位當代聖人說過:“由於漢字是特殊的文字,它和天上的字很近似。漢語和天上的語言也很近似,因為它是神直接給人創造的文化,而且在中國奠定的是半神文化,那麽字的形和音都與宇宙有著連帶關系。”

下面我們就簡單地講幾個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字的變化。

國,邦也(《說文》)。“國”字中有組成國家的三要素:人口、土地、武器(軍隊),而簡體字“國”,只剩下壹個大王拿著象征權柄的印章獨霸壹方。

中國人被稱為華人,華人自稱是華夏兒女,可見這個華字與炎黃子孫的關系是多麽密切。正體字“華”字是象形文字,《說文解字》中有“榮也,從艸從誇(誇字去除大,現無此字,下同)”。著有《說文解字註箋》的徐灝曰:“華乃古象形文。上象蓓蕾下象莖葉。小篆變為誇耳”。“華”字原是象形,秦人或加艸為意符,遂有華字。後來“華”借用為光華之意。秦漢人乃另造荂,六朝人又另造花字。日久而“華”字為借意所專用。“荂”字少用。“花”字遂另成壹意。

換言之:“華”(花字意)正體字象形本來像壹朵花那麽美,因為花是美麗的,“華”字就被借為“華麗、美麗”的意思。於是乎“華”(花字意)這個字就沒有了。到了六朝,乃另外創造壹個新字“花”(花朵的花)。這樣,久而久之,“華”字專門解釋為“華麗”,而花朵的花,就只用“花”字來代表。

“華夏”壹詞,寓意“禮儀服章之盛美”,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註疏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古人用“華”字,來形容中國服章文物之盛美,所以“華夏”壹詞,其原始意義就是“服儀盛美的文明國度”;而融會了“中國”與“華夏”的“中華”壹詞,乃是意謂“美麗輝煌的文明中心”。而“華人”這個詞雖然古代沒有,但是我想按字義理解成“服儀盛美的文明人”也是可以的。

而簡體字的“華”(化十),這個字刪除了部首(艸)→(艸)→(草),已經無法體現其本來的字意了,無法體現其本身為植物的(華、花)。“化”,《說文解字》中說:化,教行也。而“十”是什麽?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東西是立在西方人墳墓前,可以說代表死亡。那麽簡體字的“華”的意思就很明確了,以死亡(的威脅)進行教化,使之服從。

還有壹個“歡”字的變化也特別有意思。正體字“歡”,喜樂也,從欠,雚聲(《說文》)。雚為何物?水鳥名,《詩》曰:“雚鳴於垤”。明代蔣德璟的《雚經·性俎》中說:“雚仰鳴,晴;俯鳴,陰。”那麽“欠”呢?張口氣悟也,像氣從人上出之形(《說文》)。那麽這個字就是很形象的,雚仰天長鳴(表達它們的歡快),這個行為和人類高興的時候是類似的。

而簡體字的“歡”中的“又”其實是鐮刀和錘頭的象形。所以,本來是出自人類天性的愉快感變成了茍且偷生的僥幸,這是“歡”嗎?這更像是痛苦。

漢人是華人的主體,漢文化是華夏文明的主體文化。但是近些年來,基本上摧毀了漢人的儒、釋、道,特別是儒家信仰,消滅了漢人傳承千百年的精神靈魂。如今漢人成為壹個沒有民族信仰、沒有民族精神、沒有民族傳統、沒有民族認同感、地域性差異遠大於民族***同點的所謂“民族”。這樣的現實不正是由“漢”而“漢”的變化所表達的意思嗎?

漢,漾也。東為滄浪水(《說文》)。《書》曰:“泉始出,山為漾。按漾言其微,漢言其盛也”。 漢,在上古專指漢水,也指天上的銀河,皆有壯闊、浩大之義。漢的本義或其引申,都像征了漢民族以及漢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本文雖名曰“奇談”,但並非“怪論”。寫到這裏偶現靈感作了壹偈,算是本文的結束吧!

世事茫茫孰為真?

嘆息光陰不等人。

神佛已然收殘局,

將啟循環又壹輪。

世事茫茫孰為真?

今有聖者撣舊塵。

勸君分明善與惡,

莫忘前約做新人。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壹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壹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壹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壹些基本方法,進壹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壹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壹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麽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壹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壹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壹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壹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壹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蔔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壹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