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制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壹。1881年,在壹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壹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準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壹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鬥準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沈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詹天佑兒經周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剛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壹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壹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壹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壹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壹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采用新方法——“壓氣沈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壹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壹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麽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麽壹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壹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裏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壹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壹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著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壹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壹帶呼嘯怒吼,刮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巖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壹邊翻看填寫的數字,壹邊疑惑地問:“數據準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壹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壹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巖壁上,認真地復勘了壹遍,修正了壹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壹帶,山巒重叠,陡壁懸巖,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壹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采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壹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壹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壹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壹身汙泥壹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壹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壹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裏,配合兩臺大馬力機車,壹拉壹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鬥,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壹。壹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壹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壹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註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壹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誌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中國鐵路建設新成就
世界屋脊的輝煌穿越——寫在青藏鐵路鋪通之際
2005年10月12日,註定要在世界鐵路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壹筆: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青藏鐵路鋪軌全線貫通。10月15日,首批援藏物資通過青藏鐵路運抵拉薩。這標誌著西藏正式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也標誌著我國所有省、市、區全部通上鐵路。
攻破凍土難題,克服高原缺氧,保護脆弱生態
鐵路建設難題壹壹破解
修建進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修建進藏鐵路壹直關懷備至。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正式運營。2001年6月29日,全長1142公裏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動工。
滑坡,地震,風沙,雷電,強日照,泥石流。除了這些頻發的自然災害外,青藏鐵路工程更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4年來,10多萬築路大軍弘揚“挑戰極限、勇創壹流”的青藏鐵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創造出壹個又壹個奇跡。
青藏鐵路要穿越550公裏的連續多年凍土區,另外還有部分島狀凍土、深季節凍土、沼澤濕地和斜坡濕地,是工程建設的最大難關。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攻關,先後啃下了多年凍土隧道、橋梁、路基施工應用技術等多項世界性難題,不少凍土工程措施在國內外都是首創,使青藏鐵路成了“世界凍土工程的博物館”。
風火山的冰層厚達150多米,青藏鐵路開工前,有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負責施工的中鐵二十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2002年10月,風火山隧道順利貫通。
青藏鐵路全線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0公裏,最高點達5072米,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5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壹半,建設者隨時可能發生肺水腫、腦水腫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為保障建設者的健康,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堅持衛生保障先行,以往建設工地上常見的“壹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豪言壯語,被“以人為本、保障健康”所取代。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職工生病在半個小時內就能送往工地醫院治療。青藏鐵路沿線建有17座大型制氧站,工人每人每天平均強制性吸氧不低於2小時。在開工以來的4年多建設中,沒有壹人因高原病致死。
青藏高原珍稀動物品種多、種群大,生態環境脆弱。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總投資330.9億元,其中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就達12億元以上。指揮部還在我國大型工程中首次實行環保監理制度,委托第三方對青藏鐵路實施全程環保監控。青藏鐵路成為我國重點工程環保的典範:首次與鐵路所經省區簽訂環保責任書;首次為野生遷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移植草皮……
減少運輸成本,擴大對外交流,改變消費結構
高原發展機遇千載難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會有壹個***同感受:物價高。據西藏有關部門調查,在拉薩,壹噸煤炭700元,壹噸水泥800元,100元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相當於沿海地區的54元。原因主要是西藏自身生產能力相對較低,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方式,又增加了進出藏物資的運輸費用和進出藏人員的經濟支出。
交通的不便,越來越成為西藏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瓶頸。旅遊業、礦業、藏醫藥業、農畜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等高原特色產業的發展,都因為交通而受制約。
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運營以來,成為開發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推動青、藏兩省區經濟發展的交通要道。戈壁新城格爾木已從昔日的戈壁荒灘,發展成為壹個現代化城市。
青藏鐵路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是溝通青藏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鐵路的貫通,將為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並從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設施,使西藏形成鐵路、公路和航空的立體化交通,徹底解決物資、人員進出困難的問題,加快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逐步形成自己的經濟造血功能。
串聯高原景觀,展示迷人魅力,吸引世人目光
黃金旅遊線路呼之欲出
藍天白雲,雪山峽谷,民俗風情,宗教寺院……神秘的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魅力,壹直吸引著中外遊客。自1980年以來,進藏觀光的遊客人數以年均27.6%的速度遞增,旅遊收入年均增長34%,兩項指標都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藏已經把旅遊業作為特色經濟之首,然而,閉塞的交通卻制約了這壹產業的壯大。青藏鐵路貫通後,不僅為乘客提供較低的票價,還將把西寧、格爾木、拉薩3座城市串聯成壹個整體,形成環格爾木旅遊圈和環拉薩旅遊圈。
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將保持全天候通車,並使用紅外線監控系統。列車在壹般路段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20公裏,凍土地段每小時100公裏。這意味著從格爾木到拉薩不會超過12小時。
據介紹,青藏鐵路列車分普通客車和觀光列車兩種,前者以輸送乘客為主,後者兼具旅遊功能,每到壹處勝地可停車觀光,預計觀光列車年載客量90萬人次。屆時,遊客將坐在具有供氧功能的車廂內,享受飲食、民族風情表演等服務,瀏覽窗外美景。這無疑會使赴藏的旅遊者大增,推動西藏旅遊業蓬勃發展。
面對新形勢,西藏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青藏鐵路的貫通,無疑會使西藏乘上時代的快車,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