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說說福建省的風俗!!!

說說福建省的風俗!!!

祭拜孩子保護神“七娘媽

在閩南和臺灣,古代的七夕節最重要的節日內容並非乞巧,而是祭祀“七娘媽”。“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壹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壹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閩臺的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托,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壹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鷺江誌》中,“解去續命縷”說的便是這個意思。<BR> 這天,閩臺人家的睡房門口,要掛繪制著抱著小孩的七娘媽“七娘神燈”,這樣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長大。到了傍晚,擺上鮮花瓜果、胭脂水粉、油飯各七份以及“七娘媽亭”和“七娘媽轎”進行祭祀。祭拜結束後將“七娘媽亭”和“七娘媽轎”焚化,並將祭品扔壹半到屋頂上去,給七娘媽享用,另壹半留著自己用,這樣可以更美麗和健康。有的人家還會為孩子舉行成人禮,宴請親友,慶賀壹番。

“派吃演出”的風俗

過去福州地區經濟實力較弱的小戲班,多在偏遠的山鄉走村串寨流動演出。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從壹地出發到另壹預訂演出的地點,往往壹天不能及時趕到,這就得派人先到這兩個地點之間的必經村落,貼上壹張“紅紙榜”,壹般是貼於祠堂或廟宇的墻上。紙上寫明某戲班某日經過貴地,特在貴地暫時逗留,並在貴地演唱壹樂。當地鄉紳見此紅紙榜後,便馬上叫人鳴鑼通知全村,作好接待過鏡戲班的工作。 戲班壹進村,首先是解決吃飯問題。當地鄉紳請戲班班主開列人員名單,然後編號抽簽,按村民戶數進行分配到戶。或壹戶分配壹人,或壹戶分配二人,視戶主經濟狀況而定。這樣,演員的吃飯問題便分散到各家各戶去解決。吃飯不要錢,全部免費招待,這就是“派吃演出”的習俗。

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 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蔔吉兇。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 叫「天公 」。拜月的紅 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壹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 塊,大小不同,***分為 6 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每人輪流將 6 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裏的骰子點數領餅, 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壹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廈門歲次民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壹,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壹、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壹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麽這個習俗是怎麽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占領廈門外島浯嶼。壹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