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八大古都之壹,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尤其是在北宋建都的160余年中,開封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
北宋時期的都城東京,不僅以宏偉的皇家宮殿著稱於世,以美麗的皇家園林流芳千古,以曲折環繞的河流帶來水鄉特色,而眾多的橋梁星羅棋布於京城之間,為這座北方城市增添了幾多生機幾多神韻。
唐宋時期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全盛時期。無論是橋的建築結構或是營造技術,都較前代有新的發展和創新。世界著名科學技術史專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教授曾經說過:“中國古代橋梁在宋代有壹個驚人的發展,建造了壹系列美麗的橋,這是國外任何地方無可比擬的。”
鬥轉星移,時代運轉,千百年後這些遐邇聞名的古橋建築有的被埋於地下,有的已不復存在。但是,開封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城市建設取得了飛快的發展。如今,壹座座大大小小的橋梁密布在開封的河湖之上,不僅在交通上給人們帶來了實惠和便利,也使人們領略到它那美化城市的壯麗身影。
古橋復建裝點旅遊景區隨著我市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各旅遊景區相繼出現了壹些獨具特色的仿古橋梁,如龍亭公園內的玉帶橋,清明上河園的虹橋、吊橋,鐵塔公園的曲橋,金明池公園的仙橋等。其中金明池公園的仙橋和清明上河園的虹橋都是以張擇端的《金明池爭標圖》和《清明上河圖》為藍本,采用新技術和新材料復建的。
虹橋首創於山東青州,宋仁宗明道年間,青州漳水上所架有柱的橋常被夏洪沖毀,壹位曾當過獄卒的智者發明了以木材構築大跨徑、無橋柱的飛橋,數十年不壞。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北宋著名橋工匠師陳希亮仿照山東青州飛橋形狀,在汴水上建了壹座無柱飛橋,由於橋的中間部分高高拱起,遠遠望去,形如彩虹,因而稱為虹橋。
虹橋設計技藝高超,不僅達到了我國木橋構造的最高點,而且在世界橋梁史上也寫下了較為濃重的壹筆。
金明池內的仙橋,在臨水殿之西數百步處,橫跨在池南岸與水心五殿之間,橋南北長約數百步,橋面兩邊是朱紅色的油漆欄桿,下面有四排雁柱支撐,中央隆起,若飛虹之狀,謂之駱駝虹,可見仙橋與虹橋很相似,不過是因其規模要大於虹橋,才不得不“橋面三虹”、“下排雁柱”而已。這些橋梁的復建,使人們有幸目睹它當年的豐姿。
水系新橋
再現宋城風貌
近年來,為了保護好開封的旅遊資源,再現汴河昔日盛景,從2002年開始,投資興建水系工程,目前壹期工程已經完工,河上有橋4座。位於東京大道至火車站道路橋為壹孔拱橋,橋面寬30米,距河面高度在2.5米以上,在橋下河岸兩側各開有5米寬橋洞,以利行人經過。鐵塔西街橋寬20米,也采用壹孔跨越形式。內環路橋橋寬31米,形式與東京大道至火車站道路橋基本相同。最具特色的是龍亭東環湖路橋,橋型為3孔拱橋,拱頂距水面至少高2.5米,此橋為雙身步行橋,如同兩條白龍並列跨在河上。
正在緊鑼密鼓實施的水系二期工程河道上,規劃分布有6座市政橋梁和23座景觀橋梁。6座市政橋梁全部為仿宋橋梁,由南向北依次為西司橋、板橋、陸福橋、金奎橋、孝嚴寺橋、天波橋。其中西司橋已經竣工並形成新的景觀。在西司橋畔,辟建了綠地和公園,鋪起了草坪,植上了樹木,培育起花草,把西司橋打扮得四季長青,由春到秋花紅柳綠。美麗的綠地、園景,吸引來眾多的人們在此休憩、漫步。早迎朝霞、晚送落日,眼觀鮮花芳草,耳聆笑語歡聲。
尚待建設的“陸福橋”位於陸福街和西門大街交叉口,設計寬度40米,按照《東京夢華錄》上描繪的“州橋”形象建造。“孝嚴寺橋”寬度35米,位於法院街和孝嚴寺街街口,古詩講“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古代汴河與泗水相通,壹脈相承,所以該橋設計參考了山東兗州泗水橋的實例。“天波橋”位於楊家湖南岸,與天波楊府隔岸相望。設計為大跨度的單孔拱橋,這樣建好後遊客從南向北進入楊家湖時,可以透過寬闊的拱洞觀看天波府、龍亭等景點,橋洞成了“取景窗”,隨著船行,船移景移,別有洞天,如同人間仙境。
長橋飛架
實現千年夢想
開封北依黃河,千百年來,如同壹道天塹,阻隔南北交通,往來十分困難。“黃河害,黃河險,淩波不能渡,大水難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過鬼門關”。過去流傳在黃河兩岸的這首歌謠,是對黃河交通艱險不便的真實寫照。在開封河段上建造大橋是全體開封人民的多年期盼,這個願望終於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裏實現了。
開封黃河公路大橋北起封丘曹崗險工石壩,南抵開封縣劉店鄉租糧寨被稱為“豆腐腰”的百年高灘。大橋全長4475.09米,寬18.5米,108孔,主橋上部結構為部分預應力混凝土T型簡支梁,橋面連續。1988年2月10日開工建設,1989年10月1日建成通車,歷時1年8個月,比原定工期提前16個月。
開封黃河公路大橋的建成,充分顯示了我國橋梁建設者的智慧和力量。由於橋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工程質量要求高,施工難度大。針對這些情況,大橋建設者們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敢想敢幹的拼搏精神密切結合起來,采取了橋梁建設新技術,有減少橋墩、縮短工期、利於排洪的優越性,是我國架橋史上的壹個創舉。
“黃河”後浪推前浪。進入新世紀,交通部提出了建設從開封城區東部穿過的大(慶)廣(州)高速公路項目。2004年9月,在國家實行宏觀調控政策、項目實施遇到壹定阻力的情況下,市交通局在省交通部門的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果斷決策,大膽上馬。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組織、建設,總投資20多億元的開封黃河特大橋於2006年11月建成通車。大橋全長13.806公裏,其中主橋長7838米。與第壹座黃河大橋相比,該橋距離市區更近、等級更高,橋體更壯觀,斜拉橋上7座高高聳立的索塔在設計理念上與開封作為七朝古都的輝煌歷史相吻合,也預示著實現開封復興的美好前景。兩座黃河公路大橋的建成通車,不僅使我市的南北交通得到全面改善,也大大提升了開封作為中原公路主樞紐城市的地位。
立體交通
現代交通樂章
有壹首謎語很有新意,謎面是:“遠望長虹臥波,近看車輛如梭,天橋橫跨無水,人流車流成河”。謎底:打壹現代交通建築設施。
謎語新穎入時,語中有物。讀者朋友只要稍加思索,就能壹語破謎:這是道路上的立體交叉橋。
立交橋,是改善交通的建設項目,也是美化城市市容的建築傑作。立交橋的橋型有很多種,但它們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繼承並發揚了我國建橋工藝的優良傳統:樸素而大方,凝重而端莊。
過去開封壹直沒有立交橋,1979年隴海鐵路復線施工時,才建造了五壹路、禹王臺、羊尾鋪3座立交橋。
五壹路立交橋位於小朱屯,是五壹路向南往鄭州方向去的通道。其引道長從北到南420米,寬20米,其中快車道9米,慢車道及人行道每邊5.5米。立交橋下洞口設計尺寸,中間寬9米,高5米,兩邊慢車道、人行道各寬5.5米,高3.5米。
禹王臺立交橋位於古城東南,公園路和鐵路北沿街連接處。過了立交橋不遠就是禹王臺公園東大門。橋的引道長從北到南269米,寬20米,其中快車道9米,慢車道及人行道每邊5.5米。
羊尾鋪立交橋位於羊尾鋪,建設路往東,折向南去,往開封縣去與鐵路交叉處,立交橋引道長從北到南289米,寬18.9米,其中快車道8.9米,慢車道及人行道每邊5米。
這3座立交橋的引道均為混凝土路面,引道欄桿,除了羊尾鋪立交橋為磚砌欄桿外,其余兩座均為混凝土欄桿。3座立交橋先後在1980年至1981年建成。
盡管這3座立交橋的建設標準不高,但卻大大改善了我市隴海鐵路沿線道口的交通狀況。立交橋建成後,交叉口既不需交通民警留守在此指揮,也不用設置紅綠燈實行斷續式的通行。上層火車飛馳,下層各種車輛輕快、安全地穿梭,南來北往,呈現了壹幅車流如水的立體畫面。
隨著我市公路交通建設步伐的加快,全封閉、全立交的高速公路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我市先後建成了連霍高速公路開封至商丘段、日南高速公路開封境內段和大廣高速公路開封境內段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這3條線路上,分布有多座立交橋,橋連路、路連橋,路如網而橋似珠,快速省時,不僅鞏固和增強了開封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的地位,而且創造了壹條亮麗的風景線,譜寫了壹曲現代交通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