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相信大家都背過這麽壹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前後,特別是南方,往往都會下雨,但是清明明明是文化上的壹個節日,為什麽偏偏會下雨呢?首先要知道,雨是怎麽來的。江河湖海裏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升向高空,越高的地方越冷。這些水蒸氣在寒冷的高空中液化成小水滴組成雲,而雲中的小水滴相互碰撞變成大水滴,最終掉下來形成了降雨。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偏偏在清明的前後會下雨呢?其實,清明不只是壹個掃墓的日子。作為二十四節氣之壹,清明本身代表著壹個長達半個月的氣象階段。中國的氣候壹直受到兩種力量的支配,壹個是來自 西伯利亞的冷風,壹個是來自太平洋的暖風。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這兩股力量的勢力此消彼長。
在春天,北半球收到的太陽照射增加。太平洋暖風夾帶著大量水蒸氣“攻城略地”,於是在清明前後,太平洋暖風中的水蒸氣受到冷風和高空低溫的影響不斷液化,形成降雨。說到這裏,大概就清楚了。清明時節,江南地區連綿多日的降雨,就是由冷暖氣流相互作用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