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王、劉每不重蔡公[1]。
二人嘗詣蔡,語良久,乃問蔡曰:"公自言何如夷甫[2]?"答曰:"身[3]不如夷甫。"王、劉相目而笑曰:"公何處不如?"答曰:"夷甫無君輩客。
"註釋[1]王、劉:即王濛、劉惔。蔡公:即蔡謨。
[2]夷甫:即王衍。[3]身:我。
譯文王濛、劉真長常常不尊重蔡謨。兩人曾經去看望蔡謨,談了很久,竟問蔡謨說:"您自己說說您比夷甫怎麽樣?"蔡謨回答說:"我不如夷甫。
"王濛和劉真長相視而笑,又問:"您什麽地方不如?"蔡謨回答說:"夷甫沒有妳們這樣的客人。"評析因為看不起蔡謨,王濛、劉惔就總想找機會讓蔡謨難堪,讓他下不來臺。
而蔡謨則巧妙地語含譏諷,利用王、劉的嘲笑諷刺他們,稱自己不如王衍是由於王衍身邊沒有王濛、劉惔這樣的人的緣故,而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因為身邊有了王濛和劉惔,所以就阻礙了他進步,讓王濛和劉惔自討沒趣。
2. 王濛劉惔輕葵漠文言文翻譯原文
王、劉每不重蔡公[1].二人嘗詣蔡,語良久,乃問蔡曰:"公自言何如夷甫[2]?"答曰:"身[3]不如夷甫."王、劉相目而笑曰:"公何處不如?"答曰:"夷甫無君輩客."
註釋
[1]王、劉:即王濛、劉惔.蔡公:即蔡謨.
[2]夷甫:即王衍.
[3]身:我.
譯文
王濛、劉真長常常不尊重蔡謨.兩人曾經去看望蔡謨,談了很久,竟問蔡謨說:"您自己說說您比夷甫怎麽樣?"蔡謨回答說:"我不如夷甫."王濛和劉真長相視而笑,又問:"您什麽地方不如?"蔡謨回答說:"夷甫沒有妳們這樣的客人."
評析
因為看不起蔡謨,王濛、劉惔就總想找機會讓蔡謨難堪,讓他下不來臺.而蔡謨則巧妙地語含譏諷,利用王、劉的嘲笑諷刺他們,稱自己不如王衍是由於王衍身邊沒有王濛、劉惔這樣的人的緣故,而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因為身邊有了王濛和劉惔,所以就阻礙了他進步,讓王濛和劉惔自討沒趣.
3. 王濛劉惔輕葵漠文言文翻譯原文王、劉每不重蔡公[1].二人嘗詣蔡,語良久,乃問蔡曰:"公自言何如夷甫[2]?"答曰:"身[3]不如夷甫."王、劉相目而笑曰:"公何處不如?"答曰:"夷甫無君輩客."註釋[1]王、劉:即王濛、劉惔.蔡公:即蔡謨.[2]夷甫:即王衍.[3]身:我.譯文王濛、劉真長常常不尊重蔡謨.兩人曾經去看望蔡謨,談了很久,竟問蔡謨說:"您自己說說您比夷甫怎麽樣?"蔡謨回答說:"我不如夷甫."王濛和劉真長相視而笑,又問:"您什麽地方不如?"蔡謨回答說:"夷甫沒有妳們這樣的客人."評析因為看不起蔡謨,王濛、劉惔就總想找機會讓蔡謨難堪,讓他下不來臺.而蔡謨則巧妙地語含譏諷,利用王、劉的嘲笑諷刺他們,稱自己不如王衍是由於王衍身邊沒有王濛、劉惔這樣的人的緣故,而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因為身邊有了王濛和劉惔,所以就阻礙了他進步,讓王濛和劉惔自討沒趣。
4. 求解這篇文言文的壹些特殊句式桓公將伐蜀在事諸賢鹹以李勢在蜀既原文:桓公將伐蜀,在事諸賢鹹以李勢在蜀既久,承藉累葉,且形據上流,三峽未易可克.唯劉尹雲:“伊必能克蜀.觀其蒲博,不必得,則不為.”譯:桓公(桓溫)要伐蜀,朝中大臣都以為,李勢在四川時間很長,繼承祖上基業已經幾代了,而且在長江上遊,三峽地勢險要,不易攻克.只有劉尹(劉惔)說:“他壹定能攻下四川.我看他賭博,沒有贏的把握他就不下註.”1)所出典故:伊必能克蜀2)歷史背景:公元346 年樞溫率水軍伐蜀,當時李勢正繼承父業,占據蜀地稱王,國號為漢.到347 年桓溫攻入成都,李勢投降,漢國亡.3)主要人物:桓公:桓溫 桓溫(312~373),字符子,譙國龍亢人.桓範之後,桓彜之子,枕戈泣血十八歲手刃父仇.東晉傑出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歷任征西大將軍、開府、南郡公、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錄尚書事等職.因溯大江(長江)之上剿滅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前秦、姚襄、前燕),戰功累累,威名赫赫.361至373年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後因謝、王等人知其病重,故意拖延,病重而死.謚號宣武.留下“神州陸沈”、“流芳百世”、“遺臭萬年”、“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等典故. 李勢李勢(?―361年),十六國成漢皇帝.343年―347年在位.字子仁,李壽長子,以晉建元元年僣即皇帝位,在位五年,改元二次,太和、嘉寧.至晉永和三年為桓溫所滅,遷於建康,封歸義侯.升平五年死.降晉後,封歸義侯,卒於建康.無子. 劉惔劉惔(約公元三四五年前後在世)字真長,世稱“劉尹”,沛國相人.生卒年不詳,約晉穆帝永和元年前後在世,年三十六歲.少清遠有標格,與母寓居京口,織芒屩為養.雅善言理,簡文帝初作相,與王濛並為談客.累遷丹陽尹,為政清靜,門無雜賓.知桓溫有不臣之跡,請帝勿使居形勝地.帝不納.溫伐蜀,惔以為必克,後竟如其言.卒後,孫綽誄之雲:“居官元官官之事;處事元事事之心.”時人以為名言.惔著有文集二卷,《唐書經籍誌》傳於世.。
5.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D 幹寶兄弟年紀還小,不知道這件事.審:知道.(2)C “宣皇帝廓定四海”與“武皇帝受禪於魏”結構對稱,中間,“魏”後斷句,排除A、D;“紀傳不存於王府”與“德音未被乎管弦”結構對稱,中間斷句,排除B.句子翻譯為:宣皇帝平定了天下,武皇帝在魏國受禪,美好的德行、大的功勛,追尋到前代的帝王與聖賢.然而紀傳不存在官府,好名聲沒有被流傳.(3)B “在太守任上”錯,原文為“遷始安太守.王導請為司徒右長史,遷散騎常侍”,應是任“散騎常侍”的時候.(4)①烈:業績;厭:滿足.句子翻譯為:上陳祖宗的業績,下記將相輔佐的功勛,務求照實記錄,作為後代的準則,滿足舉國的願望,使人神歡愉.②博采:廣泛地搜集;因:通過;誌:陳述.句子翻譯為:劉惔說:“妳真可以說是記載鬼神的董狐(好史官).”幹寶廣泛地搜集了各種見聞後,就混雜糅合,虛虛實實,通過作序來陳述他的誌向.答案:(1)D (2)C (3)B (4)①上陳祖宗的業績,下記將相輔佐的功勛,務求照實記錄,作為後代的準則,滿足舉國的願望,使人神歡愉.②劉惔說:“妳真可以說是記載鬼神的董狐(好史官).”幹寶廣泛地搜集了各種見聞後,就混雜糅合,虛虛實實,通過作序來陳述他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