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支譜的序,總譜不在我家這裏。括號裏的字和標點是我加的,繁體也改成簡體了。其實壹般也就是說說什麽家譜重要啊,介紹祖公啊,然後說說是誰編的啊,祖上住哪兒啊之類的。每個人不壹樣,其實也參考不了啥的。
谷城於氏支譜
於氏宗譜序
於之先世登州文登人也,明洪武二十五年遷於東阿城北楊柳鎮,後移東阿城內。世歷兩朝,凡數百年矣,修譜數次未便臚列,今有本支十七世昭齋等不忍坐視,不辭勞苦,會同大族,追本求源,不忘淵源,細查老譜。七世祖灼公乃知柔公第三子也。時當明末,父母早喪,二兄外出。公年五周,孤苦伶仃,流落朝頭。撫養至十余歲從軍,數十年不家。配曾氏,生壹子龍江公,攜眷回籍。認為朝頭故裏,自知父灼不明的泒,後人亦不鄭重,因而失修。夫譜何為而修?乃敬宗收族也。家有譜,無異水有源。萬殊歸壹又何言哉?雖然亦不可無序,十七世以上名字仍舊,以下按字起名,尊卑之分。聞名而世序昭然,豈不有譜之美哉!
2. 宗祠墻壁上的古文翻譯求翻譯成白話文宗族祠堂在湖平的中央,面西而朝東,是被皇帝宣敕表彰為義民的祖父謙銘公所居住的地方。明朝進士黃陽先生命名這住所為“正本邑”。
用來彰顯美德。年代久遠,宗祠坍圮了不少,他的孫子(我)承蒙遺訓(我認為不是人名),在原址(估計漏字了)將宗族祠堂重新修葺壹番,
但仍用舊名來告誡後人不要忘了先人,諸子貞恕,貞秀,貞兆請。
我作“銘”來紀念這件事 :(((銘曰:邦家有本,正在壹人,綱紀有本,正在壹身。人身之本,心性天命內直外方。惟義是敬。
懷懼樂患,好惡勿私,庸行庸謹,攝威懾義,父子君臣,我親我義,夫婦長幼,我別我序。尊賢不善,不儀而明,篤近舉遠,不爽而貞。
形體隙間,天君荊恪,親戚我攜,天典我薄,根植本茂,源澄水清,己正物格,雇諟明命。
同治伍年歲在丙寅冬月轂日)))國家根源的基礎是否存在在於皇帝,法律制度是否存在在於自身。人的原來根本心性,受之於天,是出於天生的。
上天讓壹個人內心正直,外性剛強,柔順中正,是最基本的東西。所以要敬重道,懷有敬畏心,有憂患意識,喜好與憎惡不能有私心,而要懂得中庸之道,
小心謹慎的對待自己的行為,對威嚴和正義保持敬畏 。父親與兒子之間有親情、君王與臣子之間有節義、夫妻間有區別、年長與年幼者有主次。
敬重品德高尚的人而不善變,沒有莊嚴的儀態但要內心清楚明白,要能同等待人,雖有過錯但有節操。
形體上雖然有空缺,但內心應小心謹慎而恭順,提攜親戚而不跋扈,淡化聽由天命的安排,註重自身的努力勤勞。紮根牢固了樹木就茂盛了
源頭澄澈了溪水就清澈了,自己明正了,事物的認識程度道理就是無窮無盡的,沒有極限的。
引用正確的言論寫成這樣教誨訓命。1866年11月初八
唐朝進士黃陽這個地方為正本鄉(縣)…我覺得這句可以根據族譜上的記載來確定,“正本邑”是地名,而不是屋名。“前進士”是哪朝就可以如此確定。
3. 請求翻譯壹段古文? 原文句讀:
蓋聞碩德毓名邦,沿齒行乎鄉校。聖朝隆鉅典尊賢,始自上庠。洵風世之良規,實引年之盛舉。惟老長史齒尊望重,品潔行優,芳型早樹於壹鄉,令聞久孚於合邑。用請文駕光賁賓筵,望即俞允,曷勝翹企。謹啟。(望核對,感覺原文似有錯訛)
賜進士出身勅勅授文林郎內閣中書現任徽州府教授加三級朱寵
勅授修職郎徽州府學訓導卓侯升加壹級沈汝霖
侯彚(匯)詳鄉飲賓六十歲朱君懷立
? 嘉慶21年季冬月谷旦年家眷弟朱寵沈汝霖全頓首拜
?
我試著解釋壹下。但由於其中的人、事及來龍去脈不熟悉,可能出錯。
解釋:
常說有大德的人可以影響、培育壹方文化,鄉村小學就因襲了這種好的文化傳統。本朝大法規定尊敬賢能,是從大學開始的。對年老退休的賢者加以尊養的舉措,確實是社會的好規範、好風氣。只有長老閱歷豐富,德高望重,品行優潔,好聲譽早在壹鄉樹立起來了,美好的聲譽很久以來已經取信於全縣之人。尊請大駕光臨賓筵,望皇上答應,不勝翹足盼望。謹啟。
賜進士出身,勅勅授文林郎內閣中書,現任徽州府教授加三級:朱寵(落款人官職及姓名)
勅授修職郎徽州府學訓導卓侯,升加壹級:沈汝霖(落款人官職及姓名)
侯彚詳鄉飲賓,六十歲,朱君懷 立(落款人身份及姓名)
1816年臘月吉日(年家眷弟——客套話)朱寵、沈汝霖。 全頓首拜。?
4. 家譜序言,族譜序言,原文在網上能找到家譜或族譜的序言的原文嗎壹、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
史所以紀壹國之事跡,譜所以敘世代之源流。蓋祖宗以壹人之身,散而傳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錯落,有見面莫相識,尊卑莫能辨者;雖壹本之親,幾何不秦越視之,世序之淆亂散渙極矣。
家譜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繪為圖。
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壹源,此渙而受之以萃之義也。 稽吾族自始祖諱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贛州府安遠縣楊家寨黎木社莊,於前明嘉靖年間遷徒北流,僑寓縣西門劉家井,繼遷六貢橋——燕翼貽謀,創業垂統,是為吾族之壹世祖也。
厥後皆耕讀為業。 五傳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饒,復遷翰堂,遂蔔居焉。
是時土寇竊發,蹂躪鄉裏,公設法捍禦,賴以保存者甚眾。迨伯祖復齋公、叔祖著齋公以晉秩請封。
追源溯流,欲創修家譜,誌焉未逮。 迄今又數十余年,生齒日繁,支派愈盛。
族愈遠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則壹脈之貽如同陌路,無以動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篤其睦族敦倫之誼。 爰是悉心采訪,詳加纂輯,務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跡、名號、爵秩與歷代墓所、祭產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錄,壽諸棗梨,傳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壹人。
自始祖順而推之,溯其流壹十三世。所以聯屬族人,使覽斯新譜者,父兄宗族儼在庭幃,長幼尊卑秩然不紊。
俾鹹之壹本之誼,***敦九族之親,而尊祖敬宗,敦倫收族之心有不感發而興起者乎。 大清道光七年歲次丁亥仲冬谷旦第九代孫森謹識 電腦整理:十四代孫業揮 1998。
7。23武漢 二、天地生物人為貴。
曷貴乎爾?以其具天秩之彜倫,有以篤水源木本之念,凜凜然統族屬而不昧厥初也。 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孫若曾元以下,非壹脈之留貽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
誠哉老泉之言曰:情見乎親,親盡則情盡如途人也。吾所相視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壹人之身也。
分而至於途人者,勢也。勢無如之何也,幸未至於途人也。
使之無至於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聞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譜之所以不容緩也。
我翰堂劉氏,自始祖諱泰公──原籍江西贛州府安遠縣楊家寨黎木社莊,前明嘉靖年間,因故鄉兵燹,流離遷徒,遂至於粵,蔔築於北邑之西門內。耕田而食,鑿井而飲。
今遺井猶存──即邑乘所稱劉家井是也。 後遷於二廂之翰堂,又移居六貢屯村。
故僻地槎牙,杭葦跋涉者,頗形困頓! 二世祖念莊公,三世祖明善公,乃舍田為路,累石成橋,通往來,濟利涉,行人賴焉──即邑乘所載六貢橋是也。 遞傳而下,俱隱於農。
時風氣古樸,喪葬過於簡略。故歷代祖墓俱系土墳無碑。
未建宗祠,故亦不立主奉祀,惟春秋祭墓。塋域徒存,其原籍宗派、生歿年月,亦俱無從查考矣! 迨五世高大父象家公,為故明邑庠生。
六世曾大父,為國朝邑增廣生,恬淡好學,不求仕進,多積陰功,廣行善事:如讓產於兄、還質田、存人祀諸善舉,都人士艷稱之。 邑乘所誌皆實錄也。
七世長伯祖復齋公,以明經授昭平教諭,卓有政聲。後沐覃恩,榮膺敕命移贈先人。
其生平善跡,縣誌列傳詳載之。 而先大父著齋公,亦就職州司馬加級,請封秩階正四品,榮贈兩代,行見家聲克振,祖澤綿長。
則所以承先啟後者,竊幸不至於昧厥初也。 顧族屬日繁,支分派別,由期而功、而緦麻、而袒免而至於無服,幾幾乎相視如途人矣!若不亟為纂輯,登諸譜牒,則無以收族者,即無以敬宗,即無以尊祖。
忘本之咎,可勝數哉。 爰與族人詳為采輯。
自壹代以至十三代,序世次,辨昭穆,聯疏遠,別尊卑,無不窮其源而溯其本。 其生歿年代從前失於簡略者,姑闕其疑;而有徵信者,不安於略。
蓋數閱月而後成帙,敬壽棗梨以作家乘。顏曰《翰堂劉氏族譜》,原其始也。
後之覽是譜者,庶幾篤親親之誼,懷睦族之思,俾祖宗壹脈之貽,不至同於陌路,而孝悌之心,不亦油然以生哉。 謹綴其略於簡端。
道光七年歲次丁亥仲冬谷旦 仲支第九代孫敏榘謹識 電腦整理:十四代孫業揮1998。8。
21武漢 三、家乘族譜是構成中華文化的壹個重要部分。透過族譜,可以看到變幻著的歷史風雲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滄桑。
家譜文化的豐厚底蘊對研究地方誌、民俗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學科均有重要價值。 尊祖敬宗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尋根溯源是人類的天性。
炎黃之陵自不必說,各姓始祖的陵墓,也已成為近年來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的聖地。壹些著名陵墓已成為其所在地的重要旅遊資源。
當前,國內外享有盛名的資料中心、圖書館均以珍藏有我國壹些姓氏的族譜為榮。 譜牒學,姓氏學已註入了嶄新的內容,成為壹門跨專業的邊緣學科。
它不僅列入了高等學校的專業課程,也已成為部分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內容,壹些科學研究部門也已把其列為重點研究項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少姓氏已把其家譜在因特網上發布,從而打破空間限制,使族人可在世界各地互相交流。
實際上,已有人編制了旨在使全球華人能快速尋根,編制族譜,查找親人的網站。 《翰堂劉氏族譜》網站於1999年在網上發布,有不少讀者訪問及留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樹有根。
5. 為什麽會有寫“族譜”的傳統族譜,又稱家乘、宗譜、公譜、祖譜、譜書、家牒、族牒。
它是記錄家族組織活動的檔案材料。福建的族譜興於宋代,盛於明清之後。
修譜的動機是“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謝氏總譜》卷首《聯譜序》)族譜的形式有裝訂成冊的(古為線裝,今與壹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圖表式的。
許多家族把編纂族譜作為後代子孫的壹項義務寫進族規,重修族譜年限不等。閩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規定族譜30年壹修。
房氏則規定“宗譜有賢子孫或十年、三十年壹修,則存沒葬地,時日不爽。先儒雲,壹世不修譜為不孝,宜知之。”
(清·光緒《閩浦房氏族譜》)類似的族規,使修譜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譜所載內容詳略不壹,通常除記載全族的戶口、婚配和血緣關系外,還有全族的墳墓、族田族產、祠廟等的方位、數量及管理使用辦法、家族的規約訓誡、修譜凡例義則、各類合同契約文書等。
壹些較詳的族譜,還記載有家族歷代的重大事件、與外界的糾紛、可嘉獎的人物傳記、科舉出仕、名人傳記以及義行節烈等。 族譜的核心內容是記載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緣系統。
以防血緣關系紊亂而導致家族瓦解。連城《新泉張氏族譜》卷首說得明白:“親疏派別得譜則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譜則窮其本,即蕩析代變,而皆有所考焉。”
為達到顯示血統的目的,各地族譜均有認中國先朝名人為遠祖的習俗,這種附會的譜風,雖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導致家史失真和對後代誤導。 安溪湖頭的李氏宗譜,認先祖為道教創始人李耳,直系則“出隴西,為唐高祖李淵公之苗裔。”
南靖廟兜郭姓,認始祖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與“郭”音近),並由虢叔是黃帝的二十七世裔孫,郭子儀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孫、黃帝的八十七世裔孫,而推論自己的宗族嫡出於中唐名將郭子儀。 (《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9頁《廟兜郭姓的歷史淵源》何柳枝)這些記載,易使族人深信不疑。
其他的如劉姓必溯祖為劉邦,肖姓多探源為蕭何,都是這種攀強名流、附會望族的修譜心態之反映。 族譜中,家族遷居(開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嚴格分明,不容混淆。
這往往是族譜中最具史實價值的部分。福建的許多家族,都實行名字排行制(古稱“昭穆”),俗稱“排輩份”。
即在同壹輩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須用某個統壹規定的單字起頭,再與其他單字結合成名或字,以示區別。如某壹父輩生三子,兒輩名按“永”字排列,分別稱“永誌”、“永仁”、“永貴”。
如此,在族譜中壹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為兄弟或堂兄弟輩份。已去世者,則在其名上寫上謚稱並加上“公”字,以示區別,沙縣壹帶習俗,收養子若無族長和六親認可,不可上譜排字輩,否則會被罵為“出透的人”而遭岐視。
排輩份除少數由祖、父輩臨時決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選定的排行用字。 南靖縣雙峰村《丘氏族譜》載:從其二十壹世始,標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 ,詩禮傳家。
創垂顯奕,繼述藏嘉。光前榮耀,世德作裘。
仁親義祖,燕翼貽謀。桂芳蘭茂,日新月盛。
思皇多佑,福祿來成。慶余善積,譜澤綿延。
宗風丕振,億萬斯年。”(《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6頁《雙峰丘氏的歷史淵源》林明波)目前已傳至“垂”、“顯”字輩,即第三十至三十壹世。
這種按族譜排輩份的方法,使農村常可見到這樣的俗象,由於世系分支發展速度不壹,壹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或“伯”。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繈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
為了區別同輩中的年齡次序,“排輩份”之外還要“排號”。 永泰縣同安鄉張氏族譜規定,族人添丁按先後次序排號,日常稱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號,如同輩中是第20個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
這壹習俗在當地壹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頗為流行。 同壹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還經常利用族譜中的血緣世系排行記載,進行“聯譜”活動。
安溪謝氏家族,曾於民國年間合數十宗支進行大聯譜。輩份分明後,各宗支子孫公議決定排行班次悉歸畫壹,修纂總譜,旨在擴大家族勢力。
謝氏家族裔孫謝維峻在《聯譜序》中稱:“聯之以譜,化弱小為強大,轉柔軟為堅剛,眾誌成城。”此外還有,當族譜分支過多時另分幾個房派修譜(房譜和族譜通稱家譜)。
如壹房人外遷,其房譜分出後就成為新的族譜。 由於族譜為同壹姓氏家族承繼的依據,故壹般只記男丁。
少數族譜也將族中所謂“貞婦烈女”記載入乘。族譜有的依不同對象規定用筆著色的。
據《島居三錄》載:“泉郡向修族譜,世系圖所牽連之線,有紅有黑,體例甚嚴。 紅線者,壹本至親,雖遠房承宗亦然;黑線者,乞養異姓,即顯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誅心之法也。”
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譜中用紅筆記入以示表彰,過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讀書人也用朱筆入譜。現在壹些新修族譜仍沿此習。
壽寧《劉氏總譜》中,凡上大學的族人,名下都劃上紅線,所書的姓名用譜名(即按族譜排行而起的名字),抱養子用黑線註明(連城壹帶是用藍線)。 修譜和查閱族譜也很有講究。
舊時對祖譜保管十分重視,須慎重保存,定期曝曬,認真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