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讀《認知覺醒》——體會跌跌撞撞與自己相認的美好

讀《認知覺醒》——體會跌跌撞撞與自己相認的美好

壹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這本書的邏輯是先讓我們認識大腦,然後了解潛意識和元認知,再講專註力,學習力和行動力,情緒力,然後具體講該怎麽改變,分為五大方法,早起,冥想,閱讀,寫作和運動。

壹,作者從大腦說起,我們有三重大腦:“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

理智腦不是直接幹活的,幹活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為它們的“力氣”大;上天賦予理智腦智慧,是讓它驅動本能和情緒,而不是直接取代它們。

通常而言,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要想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

我們平常焦慮,其實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要想有所成就,必須保持耐心,延遲滿足。缺乏耐心,是人類的天性。缺乏耐心也根本不是什麽可恥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質也全無關系,這僅僅是天生屬性罷了,每個人都壹樣。

社會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們的耐心水平更高,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

對於學習成長而言,成長權重對比是每個人都應該首先認識的,它揭示了“學習、思考、行動和改變”在成長過程中的關系:即對於學習而言,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量,那麽在表層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從權重上看,改變量﹥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

幾乎任何學習都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進步很快,然後會變慢,進入壹個平臺期。在平臺期,我們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來毫無進步,甚至可能退步,不過這僅僅是壹個假象,因為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依舊在發生連接並被不停地鞏固,到了某壹節點後,就會進入下壹個快速上升階段。

當我們清楚了上述規律之後,就能在面對長期的冷寂或挫折失敗時做出與他人不同的選擇:有人選擇放棄,而我們繼續堅持。

從這個角度看,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那麽,怎樣才能擁有耐心呢?

擁有耐心3步走

1.面對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納自己。

先認識,再接受,慢慢來

2.面對誘惑,學會延遲滿足,變對抗為溝通。

先吃苦(工作或學習),後享福(娛樂或休息),按順序

3.面對困難,主動改變視角,賦予行動意義。

多角度,找意義,行繼續

終極--想辦法讓本能腦和情緒腦感受到困難事物的樂趣並上癮,為理智腦服務,用天性打敗天性。

二,了解潛意識要從兩方面:首先,消除模糊認知(模糊的感性歸入需要克服的天性的範疇);然後,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A: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獲取知識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統壹。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斷明確核心困難和心得感悟,並專註於此。

模糊分為三種:

第壹種認知模糊,人本身是懶惰的,不願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更傾向於停留在能力的舒適區,對舒適圈以外面臨的問題視而不見,記錄自己的缺陷,並相應的學習擴張自己的能力圈是消除認知模糊的關鍵點

第二種情緒模糊,當我們對某件事情不舒服或者抵觸時,我們應該問自己,是什麽使我們有這種情緒,這件事情最壞的結果是什麽,直面消極情緒

第三種行動模糊,在時間充裕時,腦海當中有多個目標浮現,但不知從哪入手,這是應該在眾多目標中細化具體化,建立壹條單壹路線,形成規劃

我們沒有足夠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標時,就很容易選擇享樂,放棄那些本該堅持但比較燒腦的選項。因此,要想讓自己更勝壹籌,就必須學會花費更多的腦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擁有足夠清晰的目標。我們要把目標和過程細化、具體化,在諸多可能性中建立壹條單行通道,讓自己始終處於“沒得選”的狀態。

總之,人生就是壹場消除模糊的比賽,我們比拼的不僅僅是成長的速度,還有成長的模式。在這條賽道上,領先的群體都有意無意地做著同壹件事:消除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

B:潛意識沒有思維,只關心眼前的事物,喜歡即刻、確定、簡單、舒適,這是屬於天性的部分。

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憑感覺”之所以被稱為頂級的方法,是因為它能幫我們感知真正適合自己並需要的東西,讓自己處於學習的“拉伸區”。

理性思維雖然很高級,但在判斷與選擇方面可能並不具有優勢,它那蹩腳的性能實在無法與靈敏快速的感性媲美。所以,先用感性選擇,再用理性思考,或許是壹個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選擇時。誠如洪蘭教授的建議:小事聽從妳的腦,大事聽從妳的心。這話不無道理。

那麽如何捕捉感性呢?有6點

1.最(程度):最觸動自己的事情與人

2.總(頻率):揮之不去,經常想到的

3.第壹:無意識的第壹反應與念頭

4.夢境(潛意識)

5.身體:關註傾聽身體會如實反映

6.直覺(第六感)

三,元認知:擁有覺察力和自控力。

元認知能力就是覺察力和自控力的組合。所以從實用角度講,元認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義為: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防止被潛意識左右的能力。

每當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時,我們要是能先停留幾秒思考壹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啟用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思維,然後做出不壹樣的選擇。

元認知能力強的表現:在有多種選擇時,找出最重要且唯壹的選項,對模糊零容忍。

成為思維舵手,有三種辦法:

針對當下的時間,保持覺知,審視第壹反應,產生明確的主張;

針對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時刻明確下壹步要做的事情;

針對長遠的目標,保持思考,想清楚長遠意義和內在動機。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就是這樣:無論是當下的註意力、當天的日程安排,還是長期的人生目標,他們都力求想清楚意義、進行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而不是隨波逐流。

四,專註力:情緒專註和學習專註

A:情緒專註,解決分心問題。

我們平常分心走神的原因無非兩個:壹是覺得當下太無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覺得當下太痛苦,於是追求更舒適的事情。因為身體受困於現實,只好讓思想天馬行空。

我們增加專註力的練習,其實秘訣就壹句話,把感受收回來,認真的體會當下的感受。(把感受回歸行動)

投資和專註力練習是壹樣的道理:分為3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過程。

B:學習專註:主動選擇信息,然後深度沈浸。

要想達到學習專註,首先要“主動選擇信息”,然後“深度沈浸”。前者是入口,後者是關鍵。

而如何深度沈浸,正確的方法具有四個特征:

1,有定義明確的目標:將大目標進行分解,壹段段攻克

2,練習時極度專註:沈浸式的投入節約時間,也是靈感的來源.(因此,變聰明的秘訣就是:先保持極度專註,想不出答案時再將註意力轉換到另壹件與此毫不相幹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會神,讓意識極度投入;事後完全忘記,讓意識徹底撒手。這樣,靈感和答案就會大概率地出現。)

3,能獲得有效的反饋: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反饋是不斷精進的重要條件

4,始終在拉伸區練習:在簡單和困難之間

五,學習力:定義明確的目標、極度的專註、有效的反饋、在拉伸區練習(匹配、深度、關聯、體系)

A,匹配:舒適區邊緣,適用於萬物的方法論

好的成長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也就是說需要循序漸進的去成長。

不管做什麽,不管當前做得怎麽樣,只要讓自己處在舒適區的邊緣持續練習,妳的舒適區就會不斷擴大,拉伸區也就會不斷擴展,原先的困難區也會慢慢變成拉伸區,甚至是舒適區,所以成長是必然的。

B,深度:深度學習,人生為數不多的好出路

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

被動學習:如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這些活動對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為5%、10%、20%和30%。

主動學習:如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將被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深度學習真正的開始:妳必須動用已有的知識去解釋新知識,當妳能夠把新學的知識解釋清楚時,就意味著把它納入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達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並可能創造新的知識。

先逼迫自己獲取高質量的知識以及深度縫接新知識,再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為深度學習之道。

深度學習有以下3個步驟:

1,獲取高質量的知識:鉆研壹手知識。比如經典、讀原著,甚至讀學術論文。不要“二手幹貨”

2,深度縫接新知識: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的知識寫出來。

3,輸出成果去教授:復盤,每日反思,最後能達到教授的木的。

在深度之下,廣度更有意義,深度之下的廣度才是有效的。

C,關聯:高手的“暗箱”

關聯是種底層能力,它不僅體現在高層,也體現在低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壹書中,趙周提出了讀書的三個步驟: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觸動自己的信息點;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即關聯生活中的其他知識;

·我的應用,即轉化為行動,讓自己切實改變。

這既是有效閱讀的三個步驟,也是深度學習的三個層次:

·知道信息點

·關聯信息點

·行動和改變

知識的獲取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

D,體系:建立個人認知體系其實很簡單

體系的本質,就是用壹些獨特的視角,將壹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者觀點,整合成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說的再通俗壹點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

搭建個人認知體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觸動學習法)

僅僅觸動還不夠,還要進行關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壹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新知識,這會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對新知識做出反應。

二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順利提取知識,提取不出來的知識就是偽觸動。

三是在生活中能夠經常練習或使用這些知識,因為實踐是產生強關聯的終極方法。

因此,所謂的學習成長,諸如閱讀、寫作、反思、培養習慣、練習技能、建立認知體系,等等,本質上都是壹回事:在舒適區邊緣,壹點壹點向外擴展。

最後,學習需要及時反饋。是否有及時、持續的正向反饋,正是產生學習效果差異的關鍵。

自從有了文明和理性,人類的學習就逐漸轉向了以原理、基礎為導向的系統學習,這種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過於註重輸入和練習,忽視了輸出和反饋,使學習過程變得痛苦、無趣。

因此,科學的學習策略是產出作品、獲取反饋,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去“玩玩玩”,而不是壹味地努力堅持,讓理智腦苦苦地去“學學學”。

壹個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壹個只知道沖刺的人,而是壹個善於主動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六,行動力——沒有行動世界只是個概念

A,清晰:壹個觀念,重構妳的行動力

用強大的意誌力和天性進行對抗,是沒有用的,自制力強並不代表行動力強。真正的行動力並不完全來源於自制力,大部分來源於註意力的“自動增強”。

註意力的增強回路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妳最初的選擇,這也是老生常談的道理:要事第壹!

在初始階段,強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壹旦進入正向的增強回路,妳便能擁有強大的行動力——這正是增強自制力、提升行動力的秘密。

這個時間我們就要和模糊劃清界限,要有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標細化、具體化的能力——行動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撐下才能得到重構。

B,打破闕值,躍向認知高層次的認知世界

先看到結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果。耍小聰明的人會因為結果不明朗,擔心付出沒有回報,所以不願行動,以致永遠停留在原地。

只有當我們真正做成壹件事之後,才會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這樣就不會想要那麽多了,而欲望壹少,焦慮消散,我們反而能更專心地做好手頭的事情。

就某些時段來看,努力和付出偶爾會效果甚微。這個時候妳要看自己的行動量,看它是否突破了發生改變的閾值。因為付出的努力必須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影響壹個體系,而努力程度低於這個閾值時,妳的行動就會收效甚微。

C,“知行合壹”很重要

覺醒就意味著看清,意味著主動改變默認設置,並做出新的選擇。從現在開始,把認知當成技能,知道或想通壹個道理時,不要高興得太早,想想後面還要做大量的練習,這樣就不浮躁了。

從大腦的學習機制推斷,無論學習壹項技能,還是養成壹個習慣,背後都是相關神經元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關聯過程。那麽在壹開始、在神經元關聯很弱的情況下,做不好是正常的。這個時候,不要放棄,要進行不斷的練習。

只要不斷練習,神經元之間的關聯必然會越來越強,即使妳感覺自己暫時在退步,也不要氣餒,因為妳可能進入了學習的平臺期。

現實和理論都告訴我們:懂得百點不如改變壹點。真正的成長不在於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於自己改變了多少。

七,情緒力——情緒是多角度看問題的智慧

A,保持足夠多的心智帶寬

在壹定的前提下,貧窮確實會使人變笨,這不是因為貧窮讓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貧窮造成的稀缺俘獲了人的註意力,進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帶寬。

所謂心智帶寬,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撐著人的認知力、行動力和自控力。心智帶寬壹旦降低,人很容易喪失判斷力,做出不明智的選擇,或急於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難以抵擋享樂的誘惑。

當壹個人同時面臨很多任務的時候,他的心智帶寬就會降低,反而沒有了行動力和自控力。有生活經驗的人都會盡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時主動安排娛樂活動,盡量保持日程的閑余——這種方法是科學的、智慧的。

那麽,如何才能獲取心智帶寬呢?有五帖。

保持環境覺知,理智選擇;

保持目標覺知,少即是多;

保持欲望覺知,審視決策;

保持情緒覺知,謹慎決定;

保持閑余覺知,自我設限。

B,多維度看待世界

在面對各種困境的時候,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往往是考驗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它不僅能幫助人們獲取智慧、成就事業,還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煩惱。只是很多人意識不到這壹點,習慣用原始的單壹視角對待所有問題。

壹個人的性格和脾氣好不好,也取決於他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視角單壹的人容易固執、急躁和鉆牛角尖,而視角多元的人則表現得更為智慧、平和與包容。

世界是多維的,而我們只有壹雙眼睛。我們每壹次的觀察、表達和行動,都只能影響這個多維世界中的壹個維度。

當遇到壹些生活瑣事,解決不了的時候。就要,向上升級,向下兼容。表達自己的看法,首先要理解對方的看法,然後用向下兼容的心態引導對方。

C,動機轉移

人類有三種天生的內在需求:關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

壹個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須做的事情,日子就會變得灰暗無趣,然而面對壓力,我們真的就只能承受嗎?未必。或許我們的情緒和註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給占據了,因為困難和壓力總能把人的情緒和註意力抓得死死的,讓妳很難看到其他角度。

事情本身並不重要,我們只是在通過它獲取另外壹種樂趣,順便把這件事給做了。在心理學上,這個方法叫作“動機轉移”。

有覺知的人會適時覺察自己的行事動機是否停留在與目標任務無關的外部事物上,如果是,他們就主動想辦法將其轉移到內部,以擁有自主選擇和掌控的能力,而這種掌控的竅門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為自己而做和為玩而做。

1,為自己而做:產生內部動機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立足於讓自己變好。

2,為玩而做:既然動機可以轉移,那我們為什麽不轉得徹底些,讓它變得更好玩呢?這絕對是個好主意!

為自己而做,通常是為了應對外部的壓力和要求,為玩而做,則是為了應對重復、枯燥的事情。

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緒,為玩而做可以解放註意力。當我們的情緒和註意力都自由時,還有什麽困難可以阻擋我們前進呢?

八,低成本高成長之道(早冥閱寫運)

A,堅持早起好習慣

成功人士壹旦發現別人的好習慣,就會立刻將這個習慣變成自己的。

通常而言,早起可以讓妳有:清晰的時間安排、強健的體魄、良好的精神狀態、不受幹擾的鍛煉氛圍、專註的學習環境、從容的工作心態、持續的個人成長等。

B,冥想

能夠迅速進入專註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註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最重要的習慣。

人和人之間的能力競爭,說到底就是腦力資源利用率的競爭,妳能多開發壹個小球的腦力,就多壹點競爭力。好在這種差異並非不可逾越,大腦的7個小球是可以被訓練的,借助恰當的方式可以讓它們目標壹致,***同協作。這種理想的訓練方式就是冥想。

C,閱讀

人做決定時,分兩個層次。

第壹個是“情緒決定”,比如看到人家健身、攝影、畫畫時,自己的腎上腺素開始飆升,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

第二個是“理智決定”,理智決定同樣表示想要壹樣東西,但表示人必定已經想好了為什麽要做、怎樣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問題。

想要快速成為壹個行業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業專家交流,直接向他們請教,其次通過大量的閱讀。

書籍是傳承思想的最好介質,頂級的思想都能從書籍中找到,只要選書得當,就能以極低的成本找到行業裏頂級的思想。

因此,每讀壹本書實際上就是在進行壹次名人訪談,就是在和頂級的專家交流談話。

這種交流談話既不用花費巨額路費,也不用考慮時間限制,更不用擔心對方缺乏耐心。妳隨時能接觸到頂級的思想,只要妳願意。還有比這更舒服的事情嗎?可以說讀書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獲取最高級的成長策略,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

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無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還可以帶我們穿越時空與千百年前的頂級思想家交流。時間和空間都不再成為束縛,這可是無法輕易擁有的能量,但閱讀能夠幫助我們獲得。

幾乎所有的書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選擇、決策的過程。看多了之後,就能借助他們高明的視角來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而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不就是各種選擇的結果嗎?所以閱讀改變命運,就是從改變我們的認知和選擇開始的。

D,寫作

無論學習什麽東西,都要努力琢磨它們究竟在講什麽,它們的實際意義是什麽,然後用自己的話將其重新講出來。

講或者寫的時候,要先用合適的故事引起對方“感性小人”的興趣和註意,然後把想要表達的道理通過“感性小人”轉達給“理性小人”。這是壹個很好的策略,兩個小人都會很滿意。

好的寫作肯定要用自己的語言將所學之物重新解釋。盡管這樣做比較難,盡管壹開始肯定做得不好,但它必定能讓妳邁進深度學習的殿堂,飛速進步。(通常類比法比較好用)

E,運動

身體是殼,靈魂是核心。靈魂需要身體來支持,身體用靈魂來體現。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運動後的1~2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比如閱讀、解題、背記、寫作、編程,等等效率會更高。

時常運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猶如壹汪清泉,而久坐不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則更像是壹潭死水。

最後,無論妳從事什麽職業、處於什麽年齡、扮演什麽角色,本書都能對妳有所啟發。特別是對於那些缺乏耐心、急於求成、極度焦慮的人,暫時缺少人生目標、過得渾渾噩噩的人,想變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撐的人,想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的人,想了解底層成長規律、主動創造成就的人……如果妳位列其中,這本書肯定能讓妳豁然開朗,並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