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個皇帝親自禦臨太和殿舉行重要大典時,比如登基、大朝會等,都會有壹個必備的程序:要在大殿外甩幾下鞭子,這鞭子看上去特別長,而且會甩的特別用力,弄得地上啪啪的響。
據史料記載,這個所謂的?甩鞭子?叫做?靜鞭?,也稱為?鳴鞭?,壹般是伴隨著典禮的舉行。
首先說說甩的這根鞭子,它壹般長四丈三尺,柄長壹尺,木制紅漆,頂端刻著龍頭。同時它還有壹根連繩,長壹丈三尺,梢長三丈,由黃絲編制而成。
咱們在影視劇裏通常看見是由太監來甩這根鞭子,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壹大長根繩,而且還挺重,太監怎麽可能甩的動。在真實的歷史中,壹般是在侍衛中挑選力氣大、臂力大的人來擔任此職,而且是壹專門的職業。
據史料記載,清朝皇帝是使用?鳴鞭?最多的:
據《清史稿》裏記載:
康熙八年,定正朝會樂章,三大節並設。大朝行禮致慶,王以下各官、外籓王子、使臣鹹列班次,所司陳鹵簿、樂懸如制。太和殿東具黃案。
禦史、副僉都禦史立西檐下,鑾儀衛官贊?鳴鞭?,鳴贊官贊?排班?,王公百官就拜位立跪。
由上可知,至少在康熙皇帝時就有?鳴鞭?的儀式,壹般是皇帝從中和殿出來到太和殿要鳴三次,還有典禮結束,又要鳴三次。
其實這個鳴鞭除了是告訴文武百官儀式的開始,同時還有很強烈的象征意義。
我們通常把皇帝親自去幹個什麽事稱為?禦?,什麽禦駕親征、禦臨等等;這個?禦?字,可分解成人、午(馬)、正(象形字,指人乘於車上駕駛的樣子)、叩(是指馬在行走時壹步壹叩頭的樣子)。
因此,?禦?在最早的時候就是駕駛馬車的意思。
而在後來,它漸漸衍生為治理國家,統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