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牧在《隨園食單.牛肉》中言:“買牛肉法,先下各鋪定錢,湊取腿筋夾肉處,不精不肥。然後帶回家中,剔去皮膜,用三分酒、二分水清煨,極爛;再加秋油收湯。此太牢獨味孤行者也,不可加別物配搭。”
看來,袁老夫子很講究選料,他做牛肉是要專取牛腱子肉,要腿筋夾肉。他將肉用三分酒和二分水清煨,至肉酥爛然後收湯汁至濃稠成菜。
這不就類似於現在的燜燒牛肉嗎?
燜燒法是最古老的牛肉烹制方法,現在諸如燒牛腩,燜牛肉,牛腩煲無不均出此法。
要說食牛肉,無論是耳食還是口食,我所喜歡的典型莫過於粵味中的蘿蔔燒牛腩,老四川的紅燒牛肉,當然最高境界的當數人民大會堂的罐燜牛肉,雖然我沒有吃過,只能耳食了。
蘿蔔牛腩,以蘿蔔和牛腩為主材,主用柱侯醬調味,牛腩汆水除血,入鍋以姜蔥爆香,以柱侯醬、料酒、清水煨至軟爛,收汁濃稠。成菜入口軟爛,醬香濃郁,帶有蘿蔔淡淡的清甜。
以老四川為代表的川味紅燒牛肉,制法與蘿蔔牛腩如出壹轍,只是選料用牛腿腱肉加筋,柱侯醬換成了豆瓣醬,用料更加豐富,添加幹辣椒和花椒,更巧用五香大料,湯汁不收卻味濃厚重,肉質入口富有彈性卻化渣,用它來蓋牛肉面,定為極品。
人民大會堂的罐燜牛肉,我沒吃過,不敢妄評,但就眼耳之食而言,已經過過癮而知足了。且不說國宴的用料,這自然考究了,畢竟七分料三分做嘛,僅就烹法色感,就已經足以讓人心眼口舌生花了。此菜采用特質砂罐,取魯西肥牛之五花,將牛肉切丁,與其他輔料壹起大火煮沸,再轉為小火慢燉,燉至酥爛。再將燉好的牛肉與處理好的土豆、胡蘿蔔等配料放入燜罐中燜制,上桌前倒入少許白蘭地酒稍燜片刻。成菜上桌,菜色紅亮油潤,輕輕夾起壹塊香噴噴的牛肉,放入舌尖,牛肉未咬即化,湯汁濃香透頂,調動起每壹個味覺突觸,讓貴賓們猶如置身人間仙境。
說完了上流的燜燒,我們再說說不太入流的民間小烹,也可先耳食壹番小店獨味。前不久陪老母遊彈子石老街,專訪名聲在外的“玖玖蒸菜”。這家深藏老街民居的半片小店,店面破舊卻人氣超旺。說是壹家蒸菜館,人們卻不是沖著蒸菜來的。這家店三道名菜,蒜泥白肉,梓元牛肉,糖醋裏脊。我不喜歡吃糖醋味,自然不談糖醋裏脊。蒜泥白肉感覺也沒什麽出彩,只有梓元牛肉讓我興奮不已。點壹盤,菜還沒上桌,便遠遠聞到壹股鮮蔥香菜的辛香中帶有的濃濃的孜然香辣,此時的舌根已經壓不住味蕾上浸出的唾液了。這道菜其實很簡單,就是小炒牛肉+熱拌的制法,關鍵在於牛肉的腌制,要絕對的保持肉質脆嫩。
將牛裏脊切片,用料酒姜蔥腌制後加少量的水不停地用手抓揉肉片,至幹,再加水抓揉,如此往復,至最後不能加水時放少量薯粉雞蛋清打勻上漿,入鍋溫油滑炒斷生,控油後在鍋中放入姜蒜粒略微翻炒,拌入孜然粉,幹糊辣椒面,花椒面以及小蔥花,香菜末。該菜入口滑嫩化渣,鮮香撲鼻,有小牛肉的嫩爽口感,更有孜然牛肉和燒烤的麻辣辛香,不失為牛肉的奇特的另類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