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藝術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藝術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民族之壹,因為他們是狩獵民族,因此很多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點,那麽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俗和我們到底有什麽不同?我在網上找了不少有關鄂倫春族的相關資料,下面我們壹起來看下吧!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近現代,鄂倫春人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倫春人的思維,莫昆大會和奧米納仁已被篝火節所取代。鄂倫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過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節日。春節對於鄂倫春人來說是慶祝狩獵豐收、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因此鄂倫春人對春節十分重視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壹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篝火節

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歷史悠久。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汙的作用,器皿衣物置於火上烘,被認為是變得潔凈了。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春節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時向篝火磕頭祈福。每逢春節客人來拜年時,須先向火神敬拜。

他們在點燃篝火時,樹枝和木棒壹定要鋪排平整,嚴禁亂放,使用燒柴時註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傷火神的眼睛。每當人們搬遷時,不許以水滅火,火種要由壹地帶到另外壹地原始狩獵時代,火對於鄂倫春族人來說,是狩獵者生存的壹個重要條件。火不但可以煮食取暖,還可以抵禦野獸。因此,古代鄂倫春人非常敬仰和信奉火和火神。他們將壹種長在樺樹桿上的菌類作為保存火種的工具。這種菌類形狀像蘑菇,幹後裏面呈粉末狀,纖維結構密、硬,體積小,雨水不易滲透,是壹種理想的存火材料。每當行獵或移動時,狩獵者就從火坑裏揀出壹塊紅火炭,然後放在菌類植物中用皮條繩綁好,把它插在壹根木棍上帶在後腰間。狩獵者到了新營地,在搭好的仙人柱(鄂倫春語意為木桿房屋,漢語稱撮羅子,是鄂倫春族遊獵時期居住的房屋)裏將火種埋入火坑,並舉行簡單的祭火儀式後,才可以加柴煮。

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終年在深山老林中遊獵,在同大自然的抗爭中,因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壹代代繁衍生息。因此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的親近。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

壹、飲食

過去,鄂倫春人的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面。鄂倫春人喜歡食用麅子、鹿、犴、野豬、熊肉,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燒肉、燉肉湯、曬肉幹、雜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麅肝和腰子等。米面食主要有面片、油面片、烙面餅、燒面、面湯、油炒面、肉粥、稠李子粥、黏飯等。鄂倫春語稱油面片為圖胡烈,將搟好的面壹片片揪進滾開的白水裏,撈出後拌熟肉片、食鹽、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熱的野豬油或熊油,拌勻後食用。稠李子粥是鄂倫春族壹種特殊的吃法,將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開呈粉紅色即可食用,色艷味美。

鄂倫春族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樺樹根部砍壹個小口,樺樹汁便會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倫春人還喝壹種稱作弟爾古色的樺樹漿,將樺樹的外皮剝掉,用獵刀在樹幹上輕輕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狀樹液,其味甘甜清爽。

二、婚俗

鄂倫春人傳統的婚姻由父母包辦,實行壹夫壹妻的氏族外婚制,還實行間接的交錯從表婚,經過求婚、認親、過彩禮和結婚等過程,彩禮以馬匹為主。嚴禁氏族內婚或性行為。男女婚姻多由男方托媒人求婚,壹般求三次才成,第三次尤為關鍵。求成後,商定認親、過彩禮的日期。在認親的日子,男方要留在女方家,時間20天至1個月不等。女方要給未來的新郎換上用黑皮子鑲邊的新衣服和紅布坎肩(背面和肩頭繡有雲紋),未來的新娘要把頭發梳成兩個辮子纏在頭上,這是訂婚的標誌。在結婚那天,新郎和夥伴們以賽馬的形式進入女方住地,經過壹系列的儀式後,新郎當晚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新娘被接到新郎住地。新郎的帽子上帶貂尾和4個繡花飄帶,新娘頭上戴著飾品,男女都佩帶獵刀,新娘在拜天地時頭上蒙著花布。現在的婚姻形式與漢族基本相同。

三、禮儀

鄂倫春人的禮儀是以敬老為中心的。主要禮節有屈膝請安和磕頭兩種。晚輩人見到長輩要用請安禮,平輩人見面也要互致請安禮問候。磕頭禮在祈神祭祖、婚喪、節慶等莊重場合施行。鄂倫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長輩。晚輩人在長輩面前要畢恭畢敬,長幼有序,行為得體。出遠門前和回來後都要向長輩請安。出門或狩獵中遇到長輩,在相距很遠的地方下馬,步行迎上去請安,待長輩人過去後才能騎馬行路。鄂倫春人熱情好客,以誠待人,招待必盡誠意。天晚則留客人住宿。鄂倫春族男女有別,男客人不能坐兒媳婦和姑娘的鋪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鋪位。鄂倫春人各個家庭間有互相拜訪的禮節 。

鄂倫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產禁忌、婦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動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獵前不能說能打到多少獵物,否則什麽都打不到;女人不許坐在瑪路上;婦女不許鋪熊皮;對熊不能稱熊,而稱太貼;不能用刀或鐵器搗火,否則沖犯火神;年輕人不能叫長輩人的名字等

推薦閱讀

:怒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藝術

1、音樂

鄂倫春族的音樂以贊達溫山歌曲調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長音和顫音,優美動聽。贊達溫的歌詞即興添加,語言樸實,感情濃烈。僅有的壹種樂器是叫彭努哈或卡木斯堪的口弦琴,音量雖微弱,但能吹奏出各種曲調 。

樂器有朋奴化(鐵制的壹種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麅哨既是生產工具,也是早期的樂器。鄂倫春族在載歌載舞時,常有這些樂器伴奏。

2、舞蹈

鄂倫春族的舞蹈分儀式舞、娛樂舞、宗教舞三大類,***同特點是邊歌邊舞。動作由慢到快,動作激烈至高潮時結束。代表性舞蹈有依和訥嫩、依哈嫩、黑熊搏鬥舞等。依和訥嫩是三年壹次的氏族大會上進行的全族性舞蹈,十幾人為壹組,壹人居中央,其余人手拉手圍成圈兒跳。過去壹個氏族集中起來傳家譜和族譜時跳這種舞。流傳於鄂倫春自治旗三人表演的黑熊搏鬥舞,模仿黑熊搏鬥嬉戲的內容,極富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特色。表演時互相吼出哈莫、哈莫的聲音,先由兩人表演搏鬥,最後第三者上來勸解。

3、工藝美術

鄂倫春族婦女善於刺繡,從頭上戴的到腳上穿的,都要繡上花、鳥、魚、蟲和小動物的圖案,顯示了她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鄂倫春族人特別是婦女還很擅長用白樺樹皮制作各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這些物品不但輕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紋圖案形象逼真、美觀大方。

剪皮是鄂倫春族婦女創造的壹種十分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利用樺樹皮和獸皮剪制成人物、動物等形象,作為兒童的玩具;為了使皮袍、帽子、口袋、手套的口沿、四角美觀、耐用,還剪制壹些圖案,用麅筋、鹿筋線縫上,成為壹種藝術裝飾品。神話故事、人物形象、動物形象、裝飾圖案等是剪皮藝術的題材。剪皮藝術反映了鄂倫春族在遊獵生活中形成的審美觀和對美的追求 。

雕刻是鄂倫春族手工加工的壹部分,也用於宗教用品,分浮雕和圓雕兩種。浮雕主要雕刻在樺樹皮器皿上,也包括刀鞘、馬鞍、鹿哨、木盒上的雕刻。圓雕是用獵刀對木料、松樹皮、獸骨等進行的立體雕刻,十分精致。雕刻的紋樣主要有雲紋、回紋、幾何紋、波浪紋、環帶紋、十字紋、團花等,花樣主要有奎葉格音花、珠勒都很花、南綽羅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