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中國傳統節日,即傳統的祀竈日。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竈等。祭竈在我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竈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竈等,準備幹幹凈凈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壹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臘月二十四,即掃塵日,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竈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中國壹些地方,每年從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臘月二十五是中國農歷的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五的俗稱;中國春節傳統節曰之壹。這壹天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
臘月二十六指中國農歷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六的俗稱;春節習俗之壹。這壹天要殺豬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
農歷十二月臘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的俗稱。是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中國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壹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這壹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臘月廿八指中國農歷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八的俗稱;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之壹。 臘月二十八的中國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中國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
除夕前壹日的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叫小除夕,中國民俗文化。這壹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又稱除夕,中國傳統節日之壹。時間是每年農歷臘月最後壹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壹)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壹個晚上。
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這壹天主要的傳統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壹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正月初壹,是農歷年、月、日的開始,這壹天是農歷正月的頭壹天;又因為它是第壹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隋代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壹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壹大袋的餅幹、糖果,由母親分送鄰裏鄉親,壹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壹天歸來,那麽,就要來壹個分壹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幹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正月初三又稱小年朝,也稱赤狗日,作為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相傳這壹天女媧娘娘創造出了豬。中國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壹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壹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享壹年的豐收。中國民間以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壹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大年初四,農歷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竈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四這壹天全家在壹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壹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壹處,這也是中國民俗中說的“扔窮”。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壹。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壹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壹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壹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壹天要送窮,是中國民間壹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壹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中國人民在這壹天戴人勝,吃七寶羹,吃面條,登高賦詩。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正月初八又稱順星節,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壹。這壹天主要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星神馬兒上所列的星宿名號來了解天文了。順星節的祭星儀式在夜裏舉行,有錢人家擺108盞燈花,壹般人家也可擺49盞,最少是9盞,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羅侯和計都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壹。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三界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內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這壹天的傳統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壹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農歷正月初十日,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壹,稱為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壹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壹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正月十壹,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壹。此日是嶽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壹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中國民歌稱為十壹請子婿。
正月十二是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壹。這壹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搭燈棚等。
正月十三是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壹。中國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
正月十四即農歷正月第十四天,作為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壹,這壹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到了這壹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後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