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摘抄特點和仿寫

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摘抄特點和仿寫

這裏可能有12 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

課文研討

壹、整體把握

1.這壹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壹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誌在《別了,司徒雷登》壹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壹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贊揚聞壹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壹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後半部分,著力寫聞壹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聞壹多先生壹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壹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壹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壹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壹多先生前期潛心於學術,後期投身於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壹名卓越的學者,壹名偉大的愛國者,壹位言行壹致的誌士仁人,他是始終如壹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壹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壹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壹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壹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壹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壹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遊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壹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壹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壹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精於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並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壹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於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壹個又壹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壹多先生壹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壹小段,不足壹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後壹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妳們站出來”這壹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壹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於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壹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壹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壹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並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叠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於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壹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壹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幹什麽或告白自己幹了什麽的意思;與第5段“他並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裏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壹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壹多的“說”,是對於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壹個“說”字,竟然表達這麽多的意思!這種結合壹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壹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於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壹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壹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並不怎麽精妙,但跟著壹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壹般了。由於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於音樂美。①作者善於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註,心會神凝”,“迥乎不同”,“壹反既往”,“警報叠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於使用對句的形式,如壹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誌,氣沖鬥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並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於音樂美。

4.夾敘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壹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壹、二段是第壹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壹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後壹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後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壹種旋律,壹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二、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為什麽取標題“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

這篇文章的原標題為“說和做——記聞壹多先生言行片斷”,經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現在這個標題。現標題與原標題沒有本質不同。問題是,說話和行動,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壹般化了,放在標題上不是太不醒目、新穎了嗎?如果寫壹般人,確是如此。然而,聞壹多先生與眾不同。請問:誰發表過“最後壹次演講”?這樣的演講驚天地、泣鬼神,豈是平常的什麽說話所能相提並論的?再請問:“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做出這樣行動的人全國有幾個?這樣的行動震驚了國內外億萬民眾,豈是壹般的什麽行為所能比擬的?由此而見,這個標題用來寫聞壹多先生是適當的,是不壹般的。

2.有的同誌認為,這篇文章的語言大呼小叫,用大詞、文言詞,不樸實。到底應該怎樣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詩人,應該看到,他是用詩化的語言寫的。精練、生動、形象,有跳躍性,有氣勢,這是文章的語言風格。我們不能強求壹律,說樸實的風格就好,詩化的風格就不好。應該說各有特點,各有妙處。

用文言詞,適當用壹點,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練,增加語言的味道,是好的。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這是大家都贊同的。

至於文章氣勢盛,好像大呼小叫,這用來寫聞壹多先生正合適。聞先生是壹個剛性人物,富於陽剛之美。

練習說明

壹、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後復述課文大意,並說出聞壹多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後期有什麽變化,又有什麽***同的地方。

參考答案:

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壹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後期則投身於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後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壹名卓越的學者,壹名偉大的愛國者,壹名言行壹致的誌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壹的。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註意其中加線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誌趣正濃。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壹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潛心貫註,心會神凝,成了“何妨壹下樓”的主人。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確切理解句中詞語,從而進壹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參考答案:

第1句“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壹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第2句“開壹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第3句“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壹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壹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壹步。

第4句“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壹多則不然,他在壹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壹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壹脈相承。

第5句“潛心貫註”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從下面兩題中任選壹題展開討論。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註意過渡句的運用,以及敘述中描寫的運用及其作用。

參考答案:

1.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壹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後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壹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壹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後壹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壹個方面……另外壹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註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課文中對聞壹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壹個又壹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四、△聞壹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壹兩個事例。

設題意圖是,加強學生課外語文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建議

壹、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後文的過渡和照應,都值得學生學習。尤其要註意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關於聞壹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導學生從圖書館或從網上自主查閱,並加以整理後,在班上交流,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

三、課文中有些文言詞不好理解,建議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自主解決,教師不必越俎代庖。

有關資料

壹、作者介紹

臧克家,詩人。1905年生於山東諸城。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古典詩詞和民歌,並目睹農民的苦難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這為他後來的詩歌創作,初步奠定了基礎。1926年秋到武漢,投身於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敗後,受國民黨當局迫害,四處逃亡。1929年還鄉,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以壹篇《老馬》成名。1933年9月,詩人自費出版了第壹本詩集《烙印》。隨著《老馬》等詩的廣泛流傳,臧克家被譽為“農民詩人”,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和喜愛。1934年大學畢業後到中學任教,發表了長詩《自己的寫照》。抗戰爆發後,詩人熱情地奔赴抗日前線,從事進步文化工作,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1942年秋到重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版《十年詩選》及長詩《古樹的花朵》等。抗戰勝利後,在上海主編《文訊》,寫了許多揭露、批判國民黨統治的政治諷刺詩。1948年由於國民黨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後的北平,歷任人民出版社編審、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解放後出版的詩集有《春風集》《歡呼集》《臧克家詩選》和長詩《李大釗》等。粉碎“四人幫”後,詩人又寫了不少作品,並任復刊後的《詩刊》顧問。

二、臧克家和聞壹多

臧克家於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壹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於聞壹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壹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後寫信給臧克家說:“得壹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妳壹個人已經夠了。”可見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願出版他的詩集。聞壹多聯絡王統照等人,替他出資印行《烙印》,又在大型雜誌上撰文介紹。40年代,兩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課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說……”,這是聞壹多在接到臧克家贊揚他的信後,於1944年9月11日寫的回信;課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復臧克家欲至聯大教書的問詢的。聞壹多先生遇難後,臧克家於1946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壹多》以示悼念。

三、聞壹多介紹

聞壹多,本名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壹個“世家望族,書香門第”。五四運動時在北京清華學校讀書時即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後來研究文學。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出版第壹部詩集《紅燭》,閃爍著反帝愛國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表現出深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壹把胡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1943年後,因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於是奮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長。“壹二·壹”慘案發生後,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遺著由朱自清編成《聞壹多全集》四卷。

四、《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教學淺探(於漪)

聞壹多先生是五四以來知識分子中壹位傑出的人物。青年時代是新月派詩人,中年時代是舊經典的研究學者,晚年成為青年所愛戴的、昂頭作獅子吼的民主戰士。他橫眉怒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把自己的壹腔熱血灑在為民主、為新中國而戰鬥的前線。詩人臧克家1980年2月寫的《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原題為《說和做——記聞壹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散文,雖只記述了聞先生言行的片段,但仍可從中看到這位詩人、學者、戰士的形象。

教該文時可與《最後壹次講演》結合起來進行,先教此文,再教後者,二者相互補充,把烈士的高大形象鐫刻到學生的心中。教這篇文章要達到下列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並學習聞壹多先生孜孜鉆探寶藏的治學精神和嫉惡如仇、為祖國安危而英勇獻身的凜然正氣與高尚情操。

2.學習記述人物言行片段,從不同角度運用對比表現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

3.理解語言的詩意和飽含的激情,體會記述中有論證的特色。

有些疑難詞句須探討,如:

詩興不作:“作”,起的意思。詩興不作,不是不作詩,而是寫詩的興致不起、不發。

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從《論語·子罕篇》中引來,是顏淵贊美孔子的話,意思是“老師之道,越擡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鉆研,越覺得深”。彌,更加。鍥而不舍,不斷地鏤刻,比喻堅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鍥(qiè),鍥刻;舍(shě),放下。

望聞問切: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望是觀察病人的顏色、舌苔、表情、發育情況等;聞是聽和嗅,即聽病人的說話聲音、咳嗽、喘息,並且嗅出病人的氣味;問是詢問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癥狀、以前所患過的病等;切是用手診脈或按腹部診察有沒有痞塊等。通常這四種方法結合在壹起使用,叫做四診。望診是第壹步。

目不窺園:窺,從小孔或縫隙裏偷偷地看。眼睛不暗中看壹看家裏的園圃,即專心致誌。“不窺園”出自《漢書·董仲舒傳》,該傳中有“……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兀兀窮年:兀(wù)兀,用心勞苦的樣子。窮,盡。壹年到頭勞苦不息。出自韓愈的《進學解》,該文中有“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的句子。

騰怨:騰,上升。怨氣升騰。

群蟻排衙:衙(yá),衙門,舊時的官署。舊時官署陳設儀仗,全署屬吏依次參謁長官,叫排衙。群蟻排衙,指許許多多的螞蟻排列成行。文中指聞壹多先生寫字十分認真,他的以十萬百萬字計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寫得工工整整的蠅頭小楷,好像群蟻排衙。

迥乎不同:迥(jiǒng),遠。差得很遠,完全不同。

壹反既往:既,已經。既往,過去。與過去完全不壹樣。

氣沖鬥牛:或為“氣沖牛鬥”。鬥,北鬥星;牛,牽牛星。鬥牛,泛指天空。形容怒氣很盛。

高標:凡高聳物體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標,杜甫詩《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中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指慈恩寺塔高越青天。文中的高標指超群、出眾。

為了幫助學生閱讀理解,可組織學生就下列壹些問題進行討論:

壹、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壹多先生的“說”與“做”?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聞壹多先生是怎樣壹個人?據此為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文章分兩個部分。第壹部分記述聞壹多先生作為學者方面“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特點。第二部分記述聞壹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說”了就“做”的特點。第壹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用了七、八、九三個段過渡。第七段承接上文進行小結,第八、九段開啟下文。用這些高度概括的話過渡,它的好處在:連綴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把聞壹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方面的情況用極其簡明的語言並列地提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作者寫“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是怎樣起筆的?這樣起筆好在哪裏?文章又是怎樣圍繞起筆的內容進行記敘議論的?哪些詞句十分深刻地刻畫了聞壹多先生治學的目的、態度與精神?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文章引用聞壹多先生自己的話起筆,直接點題,不拐彎子。擺到讀者眼前的引文經過了精心挑選,言簡意明。它有兩個特點:壹是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聞壹多先生對“說”與“做”的態度;二是語意遞進加深——“做了再說”,“做了也不壹定說”。文章采用這樣的方法起筆,不僅開門見山,而且引起懸念:聞壹多先生是這樣說的,做的又是怎樣呢?使讀者迫不及待地要讀下文。

文章擺出了聞先生的語言片段以後,就圍繞這壹點記述他有關的“行”的事實。作者截取了聞先生向古代典籍鉆探的事實著力描敘:先敘他攀高鉆堅的研究誌趣,繼寫他研究的目的,再寫他兀兀窮年、瀝盡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後寫他辛苦凝結而成的碩果。作者在敘述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議論,論證聞壹多先生確實是做了再“說”,做了自己也沒有“說”,回應了引文。為了使議論更有說服力,作者又簡要地夾敘了兩個事實:十年艱辛撰寫了楚辭“校補”;又向“古典新義”邁進。為了證明事實有足夠的根據,在敘事之前點明作者對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時期的聞壹多先生有著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第壹部分為了突出聞先生孜孜、日夜不懈的治學精神,有些詞句用得很考究。比如寫其鉆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了“吃盡”“消化盡”“遠射”“衰微”“文化藥方”等詞語,準確地表達了聞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執著地尋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藥。當然,今日看來,任何文化藥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采取革命的暴力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統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但是,作者這樣記敘,正是真實地反映了30年代聞先生的思想實際,進行古代典籍研究的目的。作者寫聞先生治學的嚴謹,只用了書寫的壹個細節,就把密密麻麻小楷的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這是由於恰當地運用了“群蟻排衙”比喻的緣故。又如寫其孜孜不倦、廢寢忘食的精神,壹“貪”壹“惜”,壹“膩友”壹“伴侶”,既深刻,又形象。

三、文章怎樣寫“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的聞壹多先生的“說”與“做”的?與第壹部分寫法有何不同?這樣寫能收到怎樣的效果?

四、文章在語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對表達文章的主題起什麽作用?

通過朗讀、討論,使學生領會:這篇文章雖是以記敘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語言含有詩意,字詞凝練,句式整齊,音調鏗鏘,感情濃烈,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四句十六個字,內容豐厚,氣勢流暢,壹個“瀝”字深刻地表現了用心血壹滴壹滴澆灌學術研究花朵的鉆研精神,精當,凝練。又如,“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兩個“不”,兩個“無”,看來普通,但細細咀嚼,頗有韻味。不是“不動”,而是在“動”,在廢寢忘食地“動”,用燈火“漂白了的四壁”動。這個“不動”是不說,是無聲,是聽不到。用“不動”來突出聞先生的“做”,突出他瀝盡心血,埋頭實幹。再如“他‘說’了。”“他‘說’了:”“他‘做’了,”的排比段,感情如沖開閘門的潮水洶湧澎湃,壹瀉千裏,傾瀉出對聞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欽佩與贊揚。結尾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是對聞先生人格的藝術概括,句式短促,音調高亢,節奏分明,言深意賅。

散文中適當運用詩意的語言能增添文章的濃度,能更為形象更為深刻地表現歌頌聞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的主題,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給人以激勵、鼓舞和感染。

在學生理解課文語言、掌握文章精髓的基礎上,為了啟迪學生思維,可設計壹兩個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比如:聞壹多先生在兩個方面的“說”與“做”矛盾不矛盾?作者為什麽采用這樣的方法來記述?意圖何在?讓學生懂得:盡管聞先生在兩個方面對待“說”與“做”的情況迥然不同,但實質上二者並不矛盾。二者統壹在言論與行動的完全壹致,而且以寶貴的生命“證實了他的‘言’和‘行’”。言行壹致是聞先生人格的寫照。如果籠統地寫,容易落入窠臼,流於壹般化。現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記述,具體,實在。既刻畫了聞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實幹的學術道德,又刻畫了為民主事業作獅子吼的慷慨陳詞、昂首挺胸的戰士形象。采用剖析的方法記述,不僅從不同的側面揭示聞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進的歷程。這樣記述,雖只是言行片段,但形象豐滿,孜孜與英勇無畏的精神躍然紙上。

教這篇文章也可采用學生講演的方法,由學生介紹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把作者書面的文字變成學生口頭的語言,培養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在學生講演介紹之前壹問二讀,引導學生理清課文脈絡,落實字詞知識,解決疑難之處,熟悉課文內容。問,教師提問和學生質疑並舉;讀,以學生朗誦為主,教師對某些詞句、段落略作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