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氣溫斷崖式下降,預計未來幾天,我國由北至南將迎來大範圍降溫,範圍從內蒙古中部壹直延續到廣西,降溫幅度普遍在6度以上,最高降溫幅度甚至超過10度,屆時這些降溫區域,最低溫度普遍達到零度。
再說說什麽是寒潮,以及什麽情況下會發出預警信息。寒潮在不同國家的定義不盡相同,而且也並不是每壹次降溫都能稱之為寒潮,普通的降溫只能稱之為“冷空氣”。在我國,壹般將24小時內氣溫下降8度及以上,或已經下降8度以上,且最低溫度皆處在4度以下,才可定義為寒潮來襲,會發出藍色預警。而24小時內如果氣溫下降12度及以上,或已經下降12度以上,則會發出寒潮黃色預警,同理氣溫下降16度以上,則會發出寒潮紅色預警。
從寒潮的定義以及預警信息登記,再結合“降溫預報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出,雖然本次氣溫斷崖式下降會影響17個省區市,但這17個省區市中只有部分地區會發出“寒潮預警”,且都為最低級別的藍色預警,主要集中在華北、華南區域。
結合此季節我國歷年降溫數據來看,本次寒潮就只是壹次普通的冷空氣南下,與所謂的“冷冬”概念並沒有直接關系,比如像最近的2018年冬季,12月4日、12月24日,我國都出現了大規模寒潮,為此也都發出了寒潮預警,影響範圍甚至遠超當前17個省區市,但2018年並沒有出現“冷冬”,且相比之下,今年的寒潮比往年來得要晚壹些。
另外,冷冬概念主要是與拉尼娜現象有關,且影響範圍不僅僅包含我國,雖然今年的拉尼娜現象已經宣告形成,但拉尼娜也只是壹個統計性的概念,只能說增加冷冬概率,但不能作為冷冬的唯壹依據。而且,拉尼娜導致的冷冬,主要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而本次寒潮由北至南,氣溫下降劇烈區域更多體現在中部,所以也不能與“冷冬”概念掛鉤,兩者根本就是不同的氣象系統。
其實,每年這個季節,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基本都是先在西伯利亞生成,然後再組團南下,通過蒙古進入我國,如果冷空氣強度不高,則基本會被阻擋在秦嶺以北,而壹旦冷空氣強勢,就會翻越秦嶺,影響華中、華南地區,本次冷空氣就屬於“加強型”冷空氣,但不必大驚小怪,因為時間早就到了。在地球公轉,以及黃赤交角的影響下,西伯利亞地區此時的溫度早就已經在零下25度左右了,低氣溫使該區域氣壓不斷升高,最終形成冷氣團,向低緯度壓迫。
雖然本次寒潮與“冷冬”沒有直接關系,甚至強度還要低於往年,但本次寒潮來臨時間比較晚,影響範圍比較靠南,所以南方地區要加強對寒潮的防範。因為南方地區遭遇寒潮時,因為雨雪增加,濕度大,極易導致路面結冰濕滑,且潮濕環境伴隨寒潮時,體感溫度會非常低,甚至比東北地區還要冷,所以要註意增添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