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說說我的家鄉——河南封丘

說說我的家鄉——河南封丘

我的故鄉在河南省封丘縣。這是豫北黃河岸邊壹個再普通不過的小縣,在全國1700多個縣裏面可以說是悄無聲息、默默無聞,甚至在河南省108個縣裏面也是不聲不響、知之者甚少。它至今還是壹個國家級的貧困縣,現在這裏的老百姓大多還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它用貧瘠的土地養育了世世代代質樸善良、勤勞誠懇的家鄉人。雖然這裏依舊很貧窮,但是我的心卻會永遠縈繞於此,今生今世再也沒有這樣壹個地方讓我心動。雖然我沒有豐厚的資財捐助鄉裏,也沒有顯赫的權勢造福桑梓,但是我有壹顆拳拳之心和壹介布衣之憂,我很早就想寫寫我的家鄉,讓人們能夠了解它的歷史,關註它的未來,今天終於湊齊了點資料,我要用我的筆寫下我想要說的話,雖然不甚全面,但是也希望老鄉們能理解我的心,更希望妳們和我壹起來關註咱們的家鄉。

說到封丘就不能不說黃河,黃河流經封丘大約有五六十公裏,只占了黃河總長度的百分之壹而已,但是就是這百分之壹的長度卻給我們帶來了極度的苦難。中國人把黃河親切的稱為母親河,但是這位母親在這裏卻是喜怒無常、暴戾無度。據我所知從先秦到解放前約三千年的時間裏,黃河下遊決口泛濫就達到了驚人的壹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大的改道也有二十六次。封丘也經常被這位母親時而扔在南岸,時而又丟在北岸。封丘大地整個就是黃河的河床,黃藤藤河水攜著滾滾泥沙肆意無度的沖刷著大片田地,沖倒了房屋,沖走了糧食,沖毀了前邊的路;而這滾滾黃水帶來的卻是座座沙崗和片片鹽堿地,還有那無邊的瘴氣和瘟疫。但是這裏人們從來就沒有失去過希望,房屋沖倒了日後再重建,糧食沖走了來年再播種,道路沖毀了馬上重修。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勤勞的鄉人就這樣在毀滅與重建中辛苦度過。盡管天翻地覆,但唯壹不變的仍是對明天的希望。解放後黃河有了新修的大堤束縛,河道不能再隨便的南北搖擺,所以家鄉就再也沒有受到過黃河決口的侵擾。但是由於黃河每年要攜帶大量的泥沙入海,在下遊大概有四億噸的泥沙淤積河道,日積月累使下遊的河床逐年升高,在這裏從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地上“懸河”奇觀,現在黃河下遊的河床,壹般比堤外地面高出三到五米,在河南封丘的曹崗也就是我的家鄉,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黃河之水天上來了。自清乾隆起,這裏就成了治理黃河的重點工程。著名的曹崗險工就位於此。黃河如果在此決口的話真像是天上之水往井裏倒了,我的家鄉壹直以來就流傳這樣的民諺“黃河壹決口,壹天沖到北京城。”盡管黃河曾經給封丘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每壹個封丘人還是會因為黃河而驕傲。是黃河給了我們與困難作鬥爭的勇氣,是黃河給了我們與命運抗爭的力量,封丘人民歷經數滄桑仍然生生不息就是最好的證明。

黃河曾經的決口也給封丘大地帶來了壹顆明珠——位於曹崗的青龍湖(即我們當地人俗稱“塘豁”的壹個湖泊,這兩字是方言,具體是哪兩個字我不知道,什麽意思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聽人們壹直以來都是這麽稱呼它的)。這是壹個年輕的湖泊,它只是清乾隆二十年的時候黃河決口留下的遺跡。青龍湖與黃河只有壹堤之隔且水底相連,它是黃河下遊最大的壹處天然湖泊,二百多年來從未幹涸過。壹千多畝的水面清靜淡雅,水深色青,南北狹長,故名青龍湖。這裏荷葉青翠,芳草碧綠,湖面波瀾不驚,是我小時候無比向往的天堂。湖的四周有野生的蘆葦和蒲草,錯落有致,疏密相間,各類魚兒暢遊湖中歡快無比,偶有水鳥野鴨出沒其中。喳喳葦中鳴,嬉戲水中央。上百年來人們從未打擾過它的平靜,到了這裏,妳會不自覺地安靜下來,除了天籟之聲就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了,直到現在也沒有怎麽開發,真是壹個讓人修身養性的仙境。

過了青龍湖再向東北行進兩三公裏就到了豫劇的起源地之壹清河集了。當年在梨園界赫赫有名的許門科班就設立在此。清河集村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早在光緒年間,以許門為主的祥符調就有八個科班。現代著名豫劇演員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等都是在清河集許門科班學的戲。許門科班在豫劇發展史上具有顯著的影響,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近現代以來有很多封丘籍的豫劇演員在戲曲舞臺上大放異彩,廣受群眾的追捧和愛戴。像閆彩雲、閆立品、金不換等名家大家不壹而足。從解放前壹直到現在他們為河南的戲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就在近期河南戲曲廣播將要舉辦壹期“走進封丘”的專題節目以紀念和表彰眾多封丘籍的演員為豫劇做出的貢獻。

以上說了那麽多,下面再來說說我家鄉的歷史。封丘縣是西漢劉邦統治時期設立的治所。相傳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稱帝後,不忘翟母增飯之恩要予以報答,但是這個時候翟母已死,劉邦決定在埋葬翟母的地方設治所——封丘縣。這就是我們封丘縣名的來歷。

如果是更早的話,我們家鄉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當時封丘為夏朝的壹個小諸侯國。有史籍上說炎帝的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夏朝時,封鉅的後代被封於封父(即今天的封丘西),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周代,封父之國滅亡,其國人分為兩姓,壹為封父姓,壹為封姓,稱為封氏,世代相傳。所以封丘為封姓的起源地,現代很多封姓人士尋根問祖都會到封丘來。

接下來的時間裏在這裏又發生了壹場戰爭——鳴條之戰。鳴條之戰是中國夏朝和商朝交替的時候(約公元前16世紀,壹說公元前17世紀),商湯率領軍隊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擊敗夏桀的壹場具有轉折性的戰爭。從此商湯開創了殷商王朝五百年的基業,這場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等計策的全面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壹次經典戰例。

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這裏還繼續上演著精彩的故事。讓我們再把鏡頭對準風雲叠起、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82年,魯國國主魯哀公,晉國國主晉定公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約會夫差,準備舉行會盟大典。接到通知後夫差異常興奮,因為魯國與晉國都是老牌的諸侯國,在諸侯國中頗有影響,接到這兩個老牌諸侯國的邀請盟,吳王夫差真是高興過了頭。急於提高吳國地位的夫差於是調集了全國所有可用的精兵,甲胄鮮明的朝黃池浩浩蕩蕩的出發去了。這個時候吳國的死敵——越王勾踐得知吳國實力空虛的消息後,就秘密在吳越邊境集結了三萬精兵,乘吳軍精銳盡出、姑蘇只剩老弱殘兵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壹舉攻進吳國國都並占領之。等到吳王夫差回來的時候發現太子已經被殺,都城被占,不得已只好向越國求和,越國看到吳國還有相當的實力,就答應了夫差的求和,從此吳越兩國的力量對比就發生了改變,到公元前473年勾踐終於打敗了吳國,夫差自殺,越國從而壹舉滅吳雪了前恥。1995年12月24日,郵政部發行了壹套名為《孫子兵法》的郵票,其中第五枚就以“黃池會盟”為主題,並引用了《孫子兵法》裏的著名語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郵票首發當日,我還興沖沖的跑到封丘縣郵局加蓋了郵戳,制作了壹枚“實地封”。

在春秋爭霸時期,封丘這片土地上不光是各個諸侯國逐鹿廝殺的戰場,而且在這裏還曾經上演過壹幕感天動地、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這就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相思樹”的故事。當時的宋康王看中他的舍人韓憑的妻子息氏,就逼死韓憑,築青陵臺脅迫息氏屈服,然息氏不從隨即跳青陵臺自盡。息氏生前曾要求死後與其夫合葬,但是宋康王不僅不允,還故意隔路相埋。然而不久兩墓中長出兩棵梓樹,兩樹相交,人謂之相思樹。宋康王下令砍樹,樹上又出現鴛鴦,瞬間又化為蝴蝶。浪漫主義的傳說傳之甚久,這也是我國古典神話傳說《梁祝化蝶》的源頭,其比《梁祝化蝶》的故事要早壹千余年。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騷客也為之抒寫贊頌,王勃《春思賦》詩中寫到:“遊絲空絹合歡枝,落花自繞相思樹。”李商隱《詠青陵臺》詩曰:“莫許韓憑為蛺蝶,等閑飛上別枝花。”

接下來,我們加快歷史前進的步伐,來到戰亂不斷、政變如雲的五代十國後期。公元960年,壹場中國歷史上的好戲即將開演。這壹年的春節剛過,鎮州(今河北正定附近)和定州(今河北定縣)都報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聲勢很大,請求朝廷派兵援助。後周王朝遂命趙匡胤率兵北上迎戰。到後來這次邊關危機被證實是謊報軍情,只不過是為日後的兵變作的鋪墊而已。2月3日,軍隊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當時陳橋還在黃河南岸,距開封不足二十公裏)時,趙匡胤發動兵變,士兵為他黃袍加身,眾將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立即率兵回師都城,接著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就這樣大宋王朝在沒有殘忍的殺戮和無邊的流血中悄然誕生了,兵不血刃的建立壹個強大的王朝,這在我國歷史上還是不多見的。趙匡胤改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元年,定都開封,開創了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基業,趙匡胤使中國由亂到治,由分裂走向統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陳橋兵變”。陳橋兵變發生在封丘大地,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封丘縣在北宋屬開封府管轄,實乃京畿重地。當時開封城的北門就以封丘命名,名曰:封丘門。現在陳橋驛遺址尚存,內有黃袍加身處大殿壹座,越盡千年的“系馬槐”槐樹壹棵等遺跡遺物。“系馬槐”相傳是趙匡胤當年拴馬的地方,可惜的是此樹早年已經枯死,只留下樹幹和些許枝丫。盡管如此,當人們看到它那粗壯的樹幹和蒼勁有力的枝丫時,仍然會被它那非凡的氣度和沈重的滄桑感所打動。

歷史的書籍在被我們壹頁頁的翻動,它就像靜靜流淌的河壹樣,盡管悄無聲息,但是卻在壹直的向前流淌著,時刻不曾停歇。就這樣壹直流到了我們的世界裏,流到了我們身旁。也許歷史都會讓人感到有點沈重與枯燥,我們不必把歷史看得太重,只要該記住的我們都銘記了,該遺忘的我們都拋卻了,相信明天還是我們生命裏新的壹個起點就足以了。

故事還沒有結束,關於家鄉我還有話要說。不要沒有耐心,這是我近來最專心的壹次寫字,我很有興趣把故事講完,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如果沒有人聆聽,我願說給自己聽。

不清楚是什麽緣故,封丘自古土地貧瘠,戰亂不斷,官場黑暗,民生雕敝。像唐朝時候在封丘做過很短時間縣尉(據說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長)的邊塞詩人高適來說就很不適應封丘的生活。素有“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之鴻鵠之誌的高適,經過科舉考試登第後只被授予了封丘尉這樣的卑微小官,況且“到官數日秋風起”,“雲山道欲窮”,令他不能大展宏圖,大失所望。不久,也就是到任封丘尉三年以後,他就因不堪忍受“拜迎官長”、“鞭撻黎庶”而去職。其間他寫下《初至封丘》、《封丘作》、《封丘感懷》、《登城北樓》等詩篇。高適的詩千百年來受到世人的喜愛,直到今天依然流傳很廣。因為他做過我們縣的公安局長,所以我對他和他的詩也是鐘愛有加。他那膾炙人口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名句,傳唱千古,讀後令人倍覺振奮;還有他那“生事應須南畝田,世事盡付東流水”的決絕和慷慨讓人頓覺悲涼之意。

高適可以掛印而去,“官遊河西”,“浪走於梁、宋之間”。而我卻不能像他那樣瀟灑的“揮手茲此去”,因為我是生於此,長於斯,因為我的根還深植於這片土地。不管她是多麽的貧瘠閉塞,我永遠都是喝著她的乳汁長大的孩子,不管我走多遠,終究我還是要葉落歸根,回到她的懷抱裏。這大概就是遊子對故鄉的情懷吧!

寫到這裏我感覺很沈重,因為好似我的家鄉在歷史上並沒有讓人感到振奮和輕松的事情可說,都是那麽沈重而悲涼的故事在不斷的演繹著,讓人無法再繼續平靜的看下去。那麽我換個角度,我說點別的。

先說說這裏的氣候吧。我們這裏屬於典型的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冷熱相宜。這樣的氣候也造就了壹些獨特的家鄉特產。我最想說的就是具有原產地標記的金銀花,它又俗稱“二花”。它的作用我就不多說了,這是壹味很好的藥材。因為封丘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宜金銀花的栽種,所以當地產的金銀花的品質在同類產品中相當優良。而且金銀花在封丘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現在的種植面積又在不斷的擴大,所以封丘被授予金銀花之鄉當之無愧。沒想到原來用於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的“二花”今天竟然成了全身是寶的名貴特產,實在是讓人慨嘆。我記得小時候,有的人家種植了大片的金銀花,到采摘的季節必須雇人去采。我們小學生放學後就成群結隊的去幫忙,每摘壹斤人家就給五分錢。在株株金銀花間聞著淡淡的金銀花的清香,想著壹會還會有錢可以拿去零用,當時就別提有多興奮了,我們就像幸福的蝴蝶壹樣在享受著這裏的壹切。現在長大了,很多事情都出現了不可預料的變化,像這樣的美好時光壹去不復返了。

說到特產,我還想說壹下家鄉的名吃。其中的燒雞、卷尖、粉皮、石榴等早已大名遠揚,廣受人們的喜愛,如果妳有機會去我的家鄉,千萬不要忘記品嘗壹下這些特產啊,雖然都不是什麽名貴的東西,但是他們卻是我們生活裏最普通的組成部分,就像我們日子,無需華麗的裝飾,只消平淡走過而以。

這裏我想好好說壹下燒雞,因為這既是我們家鄉的特產也是我們家祖傳下來的手藝。我們家的燒雞其實就是道口燒雞,因為聽長輩們說原來我家是的當年從滑縣遷入封丘的,我算了壹下最起碼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因為我們這壹支張姓家族的人到現在已經有好幾百口了。道口鎮原來是運河上的壹個重要渡口,從此可以沿衛河北上京津,淮鹽北上也是自此始。這裏曾經商賈雲集,熱鬧繁華。也正是這個原因讓道口燒雞名揚天下,聲明遠播。因為有了這種手藝,所以張家後人就到各地謀生,現在在好多地方都能吃到正宗的道口燒雞,比如河北的滄州、河南的洛陽等等。到了解放後燒雞的制作工藝被公布與眾,因此會制作燒雞的人多了,燒雞也更多的走上了人們的餐桌,成為人們的美食,我認為此真乃燒雞之大幸也。不過依我看,要想吃到可口的燒雞還是正宗的好,自稱祖傳的道口燒雞,其制作人必定姓張,其他的我不敢保證是正宗的。因為張姓制作燒雞幾百年了,從燒雞的制作工藝,制作技術以及烹制火候等都有著獨特的經驗和方法,其他人壹時半會是很難掌握的。由於燒雞制作工藝復雜,技術要求很高,而且還需要花費壹定的時間來烹制人們才能吃到香味濃郁、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的燒雞。我家做的燒雞特別是我爺爺做的燒雞現在想起來還讓我垂涎欲滴。我從小就耳濡目染燒雞的制作過程,我現在雖然知道怎麽做但是技術和經驗都還不行,做出來的味道沒有那麽好,所以我只好和大家聊聊它的制作過程。制作燒雞在宰殺的時候就很講究技巧,就是它的宰殺過程與眾不同,有好多人現在不會殺雞(呵呵,可能現在也用不著了,如果有人想學的話我們可以單獨交流),但是如果妳在殺雞的時候運用這樣的技巧就可以使雞不跳不叫,乖乖的聽話,在脖子上割壹刀,只有雞血流盡了做出來的燒雞才好吃。雞被宰殺了以後就是褪凈雞毛,掏出內臟,用清水浸泡,然後把雞徹底清洗幹凈才能造型,妳註意到沒有,燒雞的造型非常美觀,不像別的雞就是殺了之後扔到鍋裏煮熟後撈出來沒有壹點美感可言。給燒雞定型還需要壹定的工具,先是在其胸腔內部用小刀把其中的幾根雞肋切斷,然後把雞的翅膀交叉從雞嘴裏穿過去,這時還要選壹截合適的高粱稈(我這可是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燒雞做法,妳以前肯定沒有聽說過的)放進雞胸腔內起到支撐的作用,最後還要把雞的兩只大腿固在雞胸脯下面,這樣,燒雞漂亮的雛形就出來了。造型做好後,就要把雞入油鍋炸了,炸之前要先將雞身上塗滿蜂蜜或者糖稀,以起到著色增香的作用。當然炸制的過程中也是需要壹定的技巧的,這和我們平時油炸食品是大有不同的。這樣經過炸制的燒雞色澤金黃非常的漂亮,相同造型的雞碼在壹起,讓人看了就忍不住要去咬上壹口,別急,這時候的燒雞還不能吃呢。最後壹步是下入湯鍋煮制。當然鍋裏有陳皮、肉桂、豆蔻、白芷、丁香、草果、砂仁和良姜八味佐料,我們家叫做“八大香”。而且湯是老湯,燒雞的獨特之處就在於這湯上,其中奧秘妙不可言。更絕的是如果用柴火燒鍋煮制燒雞的話其味道更加的醇香濃郁。我爺爺當年做燒雞的時候就是傍晚時分把鍋燒開,然後下入炸好的燒雞,蓋上鍋蓋,再把鍋燒開,然後褪盡竈膛內的劈柴,只留些紅彤彤的木炭,慢慢的加熱悶制鍋裏的燒雞。到了第二天早上起來,掀開鍋蓋,哇,那種味道是不能用語言來描述的,不用嘴嘗,妳只消聞見那味道,我就敢保證妳口齒生津、垂涎欲滴,壹輩子難忘。所以每天的早上,這種味道就充滿了我家的院子,也溢滿了整條街道。兒時天天能聞到這味道也是壹種莫大的幸福啊,更不用說還能經常品嘗到這道美食了。壹直到現在我還覺得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但是非常讓我難過的是去年我最親愛的祖父不久前去世了,從此以後我恐怕再也無法品嘗到這最最親切最最熟悉的美味了,也許從此以後我這輩子再也不會有那麽幸福的時刻了。

這麽多都是題外話。不過,我對家鄉的眷戀也是基於對家的無比熱愛。我想每個人都和我壹樣,內心深處都有壹份獨特的感受——對於家鄉,對於家。

希望妳也能說出妳自己對於妳的家鄉的熱愛和眷戀,我願意與妳分享。

(文中照片全部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