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法蘭西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列顛空戰、諾曼底登陸、市場花園行動、阿登反擊戰、萊茵河戰役
蘇德戰線:基輔戰役、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高加索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柏林戰役
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突尼斯戰役
太平洋:偷襲珍珠港,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島爭奪戰,新幾內亞戰役(莫爾茲比港保衛戰、特納戰役、霍蘭迪亞戰役、比阿克島戰役),馬紹爾島戰役,馬裏亞納群島戰役,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
東南亞:新加坡戰役、菲律賓戰役、緬甸戰役(同古會戰、仁安羌戰役、密支那戰役、怒江戰役)、英帕爾戰役
中國: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忻口戰役、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血戰臺兒莊)、武漢會戰、棗宜會戰、百團大戰、中條山戰役、長沙會戰(四次)、常德會戰(三次)、昆侖關戰役、豫湘桂戰役、雪峰山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占三分之二,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三分之壹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占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占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占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約占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占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河南省尤其慘重,僅僅兩次災難就導致400萬人死亡,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死難的89萬人中有32萬在河南,1942年大旱引發的饑荒又導致300多萬人死亡)。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為三類:壹是死亡的軍人;二是死於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三是死於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死於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於納粹德國之手);而死於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3000多萬(這個主觀性比較強,看所在國怎麽劃定相關原因的範圍了,中國和蘇聯等國後來都大幅調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數,正因如此二戰死亡人數便有了5000萬到7000萬的變化)。比如中國現在所列的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占1800萬,而在這死亡的1800萬人中屬於前兩類死因的人數大概占20%,蘇聯前兩類的死亡人數則要占到死亡總數的壹半以上,中國死亡的1800萬人中還包括了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發饑荒而死亡的300多萬人以及其他非淪陷區各種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為戰爭導致救援無力災情擴大,把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戰勝利後不久中國所公布的死亡人數為800多萬,統計標準有所變化。
軍隊在戰爭中的損失(減員)壹般由死亡、傷病、被俘、失蹤等幾部分構成,而軍人的死亡又包括陣亡、因傷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為例:蘇軍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為681.7萬(陣亡占76%,因傷致死占16%,因病、事故等死亡占8%),被俘或失蹤為445.6萬,傷病累計為1832萬人次(受傷占82.9%,因病減員占16.6%,凍傷占0.5%)。另外,軍隊所處的戰爭態勢不同,其損失的構成便有極大差別,以蘇德戰爭期間的蘇軍為例,蘇軍的歷年月均損失為:1941年71萬,1942年61.4萬,1943年65.5萬,1944年57.3萬,1945年70萬,相差並不太大,損失最慘的1941年與損失最輕微的1944年之比不過為1.24倍,但其歷年損失中死、傷、俘構成比例卻有天壤之別,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蹤人員月平均為49.6萬,1942年為27.1萬,1943年19.2萬,1944年14.7萬,1945年18.6萬,其高低之差達3.37倍以上。壹般來說,處於進攻的壹方其傷員所占比例較大,而敗退的壹方,由於其傷員無法及時撤出,或最終成為俘虜,或因得不到有效醫治而死亡,因此敗退的壹方其損失中死亡、被俘人員所占的比例壹般都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圍的部隊最為典型,如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的28萬德軍,除了3萬多傷員空運出圍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所遇也有類與此,壹個個的島嶼成了已喪失制海權的日軍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絕大部分守島日軍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