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城經年流傳著這樣壹句民謠:“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生動地道出了當地人們冬季的幸福生活情景。 這裏緯度不高,夏季是避暑休閑的好地方,但到了冬季,卻是比較寒冷的。其實這裏冬季溫度也就在0℃左右,最低也不會超過零下10℃。可是這裏顯得特別的冷。這種冷不同於高緯度地區那種冷。大概是由於長年雨水比較充足,空氣濕度大的緣故,這裏的冷就格外追身,格外刺骨壹些。山裏的人為了防寒,家家戶戶都在竈堂屋裏另做了壹個火塘。壹到冬季,人們就在火塘裏燒起大火取暖。而生火的燃料主要是松樹枝幹和樹蔸子。做火塘是很有講究的。火塘的地點必須選在房屋比較偏的壹隅,盡量少占地方;同時又不能過於靠墻,要盡可能圍坐更多的人;還要考慮做在房梁的下方,以方便安裝懸掛水壺吊鍋的鉤子。選好點後,就將地面向下挖壹個直徑壹米深兩公分左右的圓坑,再用青磚將坑沿做好,這樣壹個火塘就算做好了。在火塘邊烤火特別上身。因為火塘在房屋的壹角,避開了周遭的冷風,同時火塘比地面略低,熱能的利用效率大大增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土磚瓦蓋的平房基本絕跡,人們都住進了鋼筋水泥建造的樓房。但是在山區裏,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樓房旁邊建有壹間平房,專門有留作火塘之用。 火塘和吊鍋是連在壹起的,有火塘就有吊鍋,用吊鍋必要火塘。吊鍋實際上就是帶耳的鐵鍋,只是將鐵鍋的兩耳加壹鐵絆固定住,通過鐵絆能夠將鐵鍋懸掛在掛鉤上。掛鉤是有技巧的,它很好地利用了力學的原理,既能夠上下移動,又能夠固定不動。其實做工並不復雜,就是由壹根鐵鏈和壹個長柄掛鉤組合而成,只是在鐵鏈的上端系壹個環使其能夠套住鉤柄,在鐵鏈的末端栓壹木制或鐵制小板,在小板的壹端鑿壹個剛好能穿過鉤柄的圓孔,然後將鉤柄從小板的圓孔中向上穿出直到穿過上端的套環,這樣,壹付掛鉤就做成了。平時烤火順帶著燒開水,到吃飯時就將掛鍋掛上,這就是吊鍋。 說到吊鍋就要說說兩樣風味菜,這就是薰臘肉和炸豆腐。薰臘肉是山區農家必備之物。進入冬季後,人們早早地就屠宰好年豬,將豬肉腌制好後,就懸掛在火塘的上方進行薰制。薰制好了的臘肉,素的彤紅,肥的雪白,保質期可長達三年。煮熟後,肉香中還透出淡淡的松香來,令人食欲大增。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肥肉比素肉更好吃,肥而不膩,香滑爽口,大塊朵頤,確能讓人享受饕餮的快感。炸豆腐則是另壹種風味。這裏的炸豆腐是將整塊豆腐放入油鍋中炸好後,再放入腌制辣椒的菜缸中腌制備用,等到吃的時候再從缸裏撈出來,用刀切成小塊,然後直接下入有臘肉的吊鍋中食用。這種炸豆腐外酥內嫩,香酸辣脆,別俱壹番風味。 山裏人不善制作許多花樣,喜歡各種菜蔬壹鍋熬。飯前將臘肉煮好,將炸豆腐切好,壹樣壹樣都倒入吊鍋內,有時還在吊鍋中加入筍幹、蘿蔔幹、蕨菜幹、幹豇豆、幹魚塊、青菜之類,將吊鍋吊在火塘上的掛鉤上讓其熬煮。吃飯時,大家圍坐在火塘四周,壹人手裏拿壹雙筷子,邊烤火,邊吃飯,邊拉家常,其樂融融。 如有客人,主人家少不得要拿出老米酒來。老米酒是山裏人自己用糯米釀制的。壹般人家每年都要拿出三、兩百斤糯米來釀制老米酒的。酒釀好後,還要放在酒缸裏封好窖藏壹段時間,等糯米全部化成酒後才飲用。飲前需將老米酒溫熱。好的老米酒清亮透明,略帶菊黃色,手撚上去有很強的粘稠感,當地叫作“質子酒”,飲前只需溫熱而不需煮沸的。因為酒精度較高,煮沸容易燃燒起火的;同時也不需要加糖,它本身就很甜。據萬密齋醫書記載,老米酒有舒筋活絡,補肺健脾,除濕散寒,溫中養氣的功效。經常喝老米酒有益無害,但也不能過於貪杯。人們常說,喝老米酒三杯不會醉,醉後三天不會醒。可見老米酒雖然好喝,但喝多了也是很厲害的。 坐在火塘邊,烤著熊熊大火,吃著臘肉吊鍋,喝著糯米老酒,談論日常家事,酒酣耳熱,通體舒泰,冬天的寒冷被驅散到九霄雲外,滿屋蕩漾著溫馨和諧的氣氛,確實是神仙才能過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