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秉持正義:名義至重,雖死不悔
女皇武則天 唐代則天帝長安三年,宰相魏元忠因得罪武則天寵臣張昌宗,被張昌宗誣陷他說過這樣的話:「 ”太後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這話犯了武則天大忌,因而女皇壹怒,下了魏元忠大獄。為了構陷成此案,張昌宗以美官為誘餌,試圖拉攏鳳閣舍人張說,讓他證明魏元忠說過此話。於是,張說是否敢講真話,不僅關系到魏元忠的死活,而且關系到朝中正氣與邪氣、君子與小人力量的消長。因而張說入宮作證前,有正義感的同僚紛紛勉勵他說真話。當時的鳳閣舍人、後來的名相宋璟說:「 ”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茍免。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若事有不測,璟當叩閣力爭,與子同死。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舉也!” 時任殿中侍禦史的張廷珪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時任左史的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說:「 ”無汙青史,為子孫累!”(《資治通鑒·唐紀》) 叩閣力爭,與子同死 在這裏,張廷珪所謂「 ”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近於現代所謂正義,即道義之道。宋璟所說的「 ”名義”,不同於現代詞匯「 ”名義”,而是如《韓非子》所謂「 ”好名義不進仕者,世謂之烈士”,其中「 ”名”即名譽,「 ”義”即道義,「 ”名義至重”就是名譽和道義至重;這與劉知幾所謂「 ”無汙青史,為子孫累”是壹致的,因為有損於名譽和道義,必然有汙青史,讓子孫後代蒙羞。在這裏,可以讓人朝聞夕死的東西,亦即在生命中追求、用生命追求的東西,與前述不同,既不是真理,也不是文化,而是正義。 宋璟是開元(玄宗年號)名相,史稱他「 ”居官鯁正”、「 ”耿介有大節”。雖然不能說他就是正義的化身,但在魏元忠壹案中,他主張「 ”名義至重”、敢說真話,較之於張昌宗等人捏造事實、誣陷正人而言,正義無疑在他與劉知幾等人壹邊。宋璟雖非當事人,但他所寄望於張說的,也正是自己準備身體力行的。他所謂「 ”叩閣力爭,與子同死”決非說說而已,假如張說真的由於說了真話而遭遇不測(而非流竄),以他的為人,無疑是會叩閣死諫。後當張昌宗被人告發心懷不軌時,他竭力主張窮治(追究)其事,對武則天說:「 ”易之等貴寵,臣言之且有禍,然激於義,雖死不悔。”(《新唐書·宋璟傳》)他為之「 ”雖死不悔”的,就是去除邪惡張揚正義,也就是視名譽和道義重於生命,在生命中追求正義,用生命追求正義。事實上,因他剛正不阿,張易之等人多次欲置他於死地,直至「 ”遣客刺殺之”。中宗時,他堅持將指控武三思「 ”亂宮掖”(與韋後有私)的韋月「 ”付獄按罪”,而不是不明不白地殺死,為此不惜違背皇帝的旨意,對中宗說:「 ”請先誅臣,不然,終不奉詔。”(同上)他的壹生,庶幾實踐了張廷珪所謂「 ”朝聞道(正義),夕死可矣”。 激於義,雖死不悔 張說後來也是玄宗朝有作為的宰相,曾倡導「 ”修太宗(李世民)之政”,後來遭李林甫等人陷害而罷政,憤而著《疾邪篇》,史稱他「 ”敦氣節,立然諾”。在魏元忠壹案中,他在武則天看來雖然有「 ”反復”之嫌,但當張昌宗兄弟傍著武後,炙手可熱,權傾壹時之際,他明知說假話就可以得到美官,而說真話輕則流放,重則有性命之虞,最終還是接受了宋璟等人的意見,堅持說真話,已屬難能可貴。當張昌宗在武後面前逼他作證時,他說:「 ”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這樣),況在外乎!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資治通鑒·唐紀》)結果被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誣為「 ”與元忠同反”,為說真話付出了流於嶺表的沈重代價。至少在這件事上,他也實踐了張廷珪所謂「 ”朝聞道(正義),夕死可矣”。 古人在追求道義的意義上具有朝聞夕死的精神,並不偶然。如唐以前的北齊高勱。北齊末年,宦官放縱,「 ”猶行暴虐,民間雞豬,悉放鷹犬搏噬取之”(《北齊書》)。為此,統領兵馬護衛京師(鄴)的樂安王高勱,收捕「 ”儀同三司”的宦官茍子溢,欲行大戮,因太後有令而不得不釋放。有人對高勱說:「 ”子溢之徒,言成禍福(說出來的禍福就是禍福),何容如此,豈不慮後生毀謗耶?”擔心宦官在太後身邊說高勱的壞話。高勱奮然(攘袂)說:「 ”今者西寇(北周)日侵,朝貴多叛,正由此輩弄權,致使衣冠解體。若得今日殺之,明日受誅,無所恨也。”(《隋書》)猶言「 ”朝誅此輩,夕死無恨”。 朝誅此輩,夕死無恨 高勱是北齊皇族,當然也不是正義的化身。但他所要誅殺的宦官,不僅弄權誤國,而且害得民間雞犬不寧。所以他這樣做,在維護北齊王朝的利益上,屬於「 ”忠”這樣壹種道德規範;在為民除害的意義上,屬於「 ”義”這樣壹種道德規範。他既忠且義,相對於那些禍國殃民的宦官來說,不能不說道義在他這邊。而他的「 ”今日殺之,明日受誅,無所恨也”,表達的是壹種疾惡如仇的精神,從而也說明他心存正義。史稱他「 ”性剛直,有才幹,甚為時人所重”(同上),若非重道義,是既不足以稱剛直,也不足以為時人所重的。北齊、北周相繼滅亡後,他在隋朝歷任四州刺史,頗有政績,特別是任洮州刺史時,「 ”大崇威惠,民夷悅附”,「 ”豪猾屏跡,路不拾遺,在職數年,稱為治理”,也說明他不失為壹個有正義感的人。 在上述朝聞夕死之論中,所聞之道無論是真理,還是文化、正義,都具有正面價值,也都是人生中可寶貴的東西。不過,古人價值觀念也頗多元,因而在生命中追求和用生命去追求的東西,也不限於這些。 相關鏈接 朝聞夕死︱終極關懷 朝聞夕死︱文化精神 朝聞夕死︱崇高富貴 朝聞夕死︱故與時競 朝聞夕死︱壹日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