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輪胎是普通的真空胎,沒有內胎的輪胎不僅要負責氣密還要負責穩固;不過雖然工作強度很大但並不說明修補後會影響強度,看圖說話:
如圖所示輪胎的主要成分是加入碳黑的優質橡膠,其次是用以加強橡膠結構的鋼絲層、束帶層、簾線層以及防止泄氣的氣密層,不過不同位置的結構還是有明顯不同的。
胎冠位置的橡膠層非常厚實,加固層也比較復雜,加固的密度是胎冠直接與地面接觸需要頻繁的產生形變以及接受磨損,所以這壹層必須有足夠穩定的結構。同理結構強度高輕微的破損並不會有明顯影響,即使是紮到比較粗的釘子也不會有影響,在簾子線和帶束層的“拉緊”狀態下即使不拔出釘子該區域的橡膠也能壓緊異物,泄氣速度會很慢。
那麽把異物取出之後用膠條或蘑菇釘填充破損區域,在“拉力”的作用下結構仍會很穩定;如果用蘑菇釘或者熱補方式的話內部氣密層也能得到補償,且輪胎破損眼會直接和硫化劑榮威壹體,輪胎強度仍是很強的。胎冠位置正常修補不會影響安全,補過三五次還能開幾年的多了去了。
輪胎側壁位置如破損修補的工藝決定了是否會影響安全,以熱補為主其他方式不建議考慮。
輪胎側壁的結構很簡單,只有薄橡膠層、簾子線層、氣密層,由於輪胎是作為汽車的第壹級減震,為有效濾震側壁能能做到很厚,否則細微的震動也會直接傳遞到車身和方向盤;只有原車使用防爆輪胎,對懸架有針對性升級的車輛除外。
那麽如此薄的橡膠層壹旦破損則很難修復,因為簾子線的密度也很低,其強度不足以“拉緊”,所以只要有個洞就會瞬間泄氣。且側壁在行駛中會持續“浪湧現象”,以下圖A點為例。
車輪每轉壹圈都會A點都要有壹次和地面的接觸,在接觸瞬間被車身重量壓變形,離開地面後再恢復原狀。行駛中車輪高轉速運行則會頻繁的出現變形,這種狀態類似浪湧所以稱之為浪湧現象。如果這壹位置有過修補且使用冷補的話,貼片有可能會在頻繁的浪湧下導致開膠,開膠不嚴重會慢漏氣,如開膠嚴重且是在行駛中則有可能爆胎,後果是比較嚴重的。
所以輪胎側壁如只是細小的釘子紮破修補壹定要用熱補片,貼片後要用烤槍烘烤並壓緊3分鐘以上,原理同胎冠的熱補去填孔以及加強橡膠層;側壁破損過大的話即使用熱補也無法保證穩定,建議直接更換。
補胎的安全程度大致如上,修補後的輪胎使用位置也並不壹定是從動輪,“低速前輪爆胎危險性高、高速後輪爆胎更危險”。高速後輪爆胎車輛失控率超70%,爆胎瞬間產生的巨大橫向作用力如果在轉向輪可以通過方向盤幹預,但後輪是沒有任何辦法的;低速前輪爆胎危險主要指路況復雜導致,實際原理與高速爆胎相同。
所以補過的胎應該放到前輪還是後輪要以主要用車場景決定,不可壹概而論。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