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範成大顏橋道中,處處田疇盡有秋。秋天本來是豐收喜悅的季節。為什麽文人筆下秋代表蕭索,悲壯肅殺呢?
原因壹文人心中的秋就是代表愁。寫悲秋其實跟作者個人的際遇有關,代表內心的愁。
比如杜甫的登高,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晚年杜甫,窮困潦倒,理想未竟,國家破碎,百姓流離失所,怎能不悲不愁?
原因二秋季萬物蕭條,即將轉入冷寂的冬日,難免可悲。
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能想到枯黃的樹葉,漫天飛舞。壹個多病孤獨的老人,拄著拐杖駐足守望。
範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清秋冷秋的描寫,戍邊的範仲淹也有了思鄉之情。
原因三古代有秋後問斬的傳統。
西漢時董仲舒總結出壹套“天人感應”的學說。他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所以秋天就是秋罰冬刑,“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除了肅殺蕭條,秋還有其他的含義嗎?
辛棄疾的破陣子,馬坐的盧飛快,弓如霹靂玄驚,沙場秋點兵。因為古代戰爭發生在秋天。秋收結束後,糧食充足,馬兒膘肥體壯,是上陣殺敵的好時機。所以秋季開始練兵點兵,甚至打仗。
劉禹錫的秋詞是個例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首詞並非作於金榜題名,壹帆風順的時期。而是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郎州十年,他沒有淒苦難言,他寫的秋詞,壹改悲秋的主旋律,面對逆境開闊的胸襟,讓人耳目壹新。
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喜秋愛秋沈醉於秋色之美,躍然紙上。
和平時代的我們,戰爭距離遠了,文人墨客的悲愁我們也遇不上,感受不到。
我小時候印象中的秋,是喜悅收獲的季節,玉米,柿子,蘋果,紅薯,棉花,花生,都成熟了。
印象最深的是村頭有壹排柿子樹,柿子樹是公***所有,可能是大鍋飯時期,村民***同栽種的,每到收獲季節全體村民出動。
柿子沒有成熟之前,小朋友們經常掛在樹上的,還會手欠的去摘幾顆柿子嘗壹下。澀哭了,有些男孩子膽大,也會往高處爬摘枝頭他認為的甜柿子,若大人看見了壹頓狂吼,說不準還是會被壹頓狂揍。
沒熟的柿子是綠黃色,變成橘紅色柿子就熟了,散發著誘人的香味。遠遠聞著著都流口水。於是帶鉤子的,帶筐的,帶梯子的,爬樹的。大人小孩忙得不亦樂乎,每家每戶負責壹棵樹,摘完的柿子稱重後平分。
這應該是小村莊人們最快樂的時刻了。不知什麽原因柿子樹被砍了,集體出動的歡樂也就結束了。
壹起說出妳心中的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