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貴州美食有哪些是必吃的,花溪牛肉粉上榜,最後壹個非吃不可?

貴州美食有哪些是必吃的,花溪牛肉粉上榜,最後壹個非吃不可?

今天我們繼續說說貴州的美食,因為貴州的美食太多了,很多都是特別的好吃,數也數不過來,貴州就像壹座美食大城,到處都是吃的,而且還都是特別的好吃,都是用最簡單的原料做出最好吃的美食,在貴州,有很多少數民族,很多少數民族自己做的吃的也是特別好吃,去旅遊農戶家都會做出好吃的飯菜還有自己家釀的酒,少數民族很少和啤酒,都是用米釀的白酒,而且都是用碗來喝的,少數民族的姑娘們更是做得壹手好菜。像貴州酸湯魚,就是來自於侗族的姑娘們做的壹道菜,那魚呀,是養在種得有大米的田裏面的,要吃的時候都是才去田裏面抓,所以味道非常的精美,魚長期呆在大米的田裏,自然的吸收了大米的香味,除了酸湯魚,還有很多經典小吃,今天我們壹起看看去貴州必吃的美食有哪些,這些美食又是怎麽做的。

1.花溪牛肉粉

興義的牛肉粉拿了迪尼斯世界紀錄,味道壹絕,但是首先到貴陽的話,也可以去品嘗花溪的牛肉粉,花溪牛肉粉發源地貴陽花溪地區,是貴州的壹道特色名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牛肉、酸蓮花白、蕪荽等。由多種名貴中草藥精心嚴格制作,做出的牛肉粉與眾不同,湯鮮味美,肉香。吃過的人贊不絕口。花溪牛肉粉選用上等黃牛,精制米粉,多髓牛骨,熬成鮮濃原湯,加上爽滑的蒸氣米粉,配以醇香的牛肉,添上開胃的泡酸菜,點綴以新鮮芫荽。味道也是非常好吃的,也是值得壹吃。

在貴州,很多人都是無辣不歡的,所以如果您能吃辣,加上貴州特有的香炒辣椒面,壹碗熱氣騰騰、色香味俱全的牛肉粉躍然呈現。花溪牛肉粉風味獨特,受到人們的喜愛,除了品味以外,喝上壹碗香氣誘人、鮮味濃郁的牛肉原湯也是壹種美味的享受,人們都把它當做早餐、午餐、晚餐、休閑食品,隨時隨地都在吃。

想要做出壹碗花溪風味的牛肉粉,那是非常簡單的,首先第壹步就是黃牛肉,黃牛肉作為在牛肉粉上面的配菜,也是非常講究的,首先把黃牛肉洗凈切成大塊下鍋煮,鍋開後反復打去血沫,用紗布把適量的花椒、八角、山奈、草果、沙仁、香葉、回香、桂皮、幹辣椒全部壹起包好,用紗布的原因是讓煮出來的湯汁是清澈的,而渣全部在紗布裏,還有姜塊壹起放進鍋中和牛肉壹起小火燉,燉至牛肉基本上熟了撈出壹半切成1厘米見方大小的肉丁,如有牛筋也切成丁壹起再放到另壹個鍋中繼續燉,直至燉酥爛為止,另壹半待涼透了,壹般是4個小時以上切成3厘米寬5厘米長的肉片備用。牛板油煉成牛油單獨用容器盛出來備用。這就把上面的黃牛肉做好了。

緊接著就是裏面的米粉了,貴州是壹個粉的大國,這裏的粉千奇百怪,每種都有獨特的風味,都是用米做成的,裏面的米粉用清水漂過,然後制作糊辣椒面,用幹辣椒烤脆微糊打成面,不要太碎,帶有壹些塊就可以了,然後就是配菜泡酸蓮白,食用時從泡菜壇裏撈出切成小片用小碟裝好當做配菜;酸菜,切成1.5-2厘米長段;蕪荽節成8毫米左右的段。這就差不多把需要的配菜差不多做好了

最後的材料也全部準備好了,那就開始做吧,首先把米粉(有酸粉和細粉,壹般壹碗牛肉粉約150克-200克放入開水鍋中燙透,然後撈入湯碗裏,在米粉上鋪上牛牛片,蓋上燉熟的牛肉丁或牛筋丁,放上適量的酸菜,加上少許牛油,最後澆上滾燙的原湯,灑上芫荽節即可。這樣就做成了壹碗具有貴州特色的牛肉粉了。要記住的壹點是肉片要切得薄,米粉必須要燙透心。

為保證湯清,最好不要加醬油和油辣椒,糊辣椒面按各人的口味放,原湯要加上適量的鹽,味不夠根據口味再加。這就成了壹碗正宗的牛肉粉了。妳學會了嗎?現在可以動手做起來了。

2.紅油米豆腐

米豆腐也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壹款小吃,有人看到標題就會說,怎麽又是豆腐啊,貴州人這麽喜歡吃嗎?其實妳們都錯了,米豆腐其實並不是豆腐,雖然他長得很像豆腐,但其實他是大米磨成漿做的,並不是象豆腐壹樣由黃豆制成。川、湘、黔、鄂地區著名都有這種小吃。

別看紅油米豆腐就以為非常的辣,其實那只是紅油而已,紅油非常的香,是辣椒裏面的油,吃了也不會覺得膩的壹種油,油米豆腐是貴陽甚至是貴州最風行的特色風味小吃之壹,黃豆酥,花生脆,米豆腐嫩,豆芽甜,黑大頭菜味濃,油紅香辣,消暑解饞。

夏季是紅油米豆腐最行銷的時候,人們在休閑逛街、外出旅遊,都少不了來碗紅油米豆腐解饞爽嘴,家庭也都經常買來當作午餐、涼菜、夜宵食用。只要到菜市場稱上壹斤,兩斤米豆腐,配上些調料,壹家人就能吃得爽口爽嘴。說到都會流口水啊,這麽好吃的米豆腐其實壹點都不難。

原材料也是非常常見的,都有大米、黃豆、石灰、紅油、蔥、姜、綠豆芽、花生米、泡酸蘿蔔、黑大頭菜、麻油、醬油、大蒜、醋、味精,這幾種材料就是所有米豆腐制作下來的全部材料,制作就更簡單了,現在我們壹起來學學吧。

第壹步就是先制作米豆腐,制作的時候妳可以多制作壹些,這樣吃不完也可以放入冰箱,首先把準備的大米淘洗幹凈泡4個小時,黃豆洗凈泡5個小時,用石磨磨成漿,米/黃豆/水的比例壹般為1:0.5:4,磨好下鍋燒開冷卻到約50度用少許石灰水點制,攪拌均勻後用搪瓷盆盛出來,完全冷卻即成米豆腐。是不是很簡單,第壹步就是這樣簡單。

然後就開始做配料了,喜歡吃花生的就把花生油炸脆、喜歡吃黃豆的就把黃豆泡開用油炸酥、然後準備壹些蔥,蔥切成蔥花、姜剁成細末、大蒜剁成蒜泥放在用少許冷開水中漂著、綠豆芽用開水燙熟瀝幹水、泡酸蘿蔔切成小丁、黑大頭菜剁成碎末。這樣配料就差不多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攪拌了,首先準備壹個碗,用刀把米豆腐切成方長條放入碗中,淋上紅油,放上蔥、姜、綠豆芽、炸花生米、炸黃豆、泡酸蘿蔔、黑大頭菜、麻油、醬油、大蒜、醋、味精拌勻入味開吃了,是不是特別簡單呢。簡單就快做起來吧。

3.豆腐圓子

去貴陽如果沒有吃豆腐圓子那還真不叫去過貴陽,雖然貴陽的小吃五花八門,壹些老貴陽壹定還記得解放前有這樣壹首關於貴陽小吃的順口溜,是這樣寫的:“豆腐圓子腸旺面,荷葉糍粑糕粑店;壹品大包刷把頭,沓臊餛飩太師伴?”聽著是不是非常的順口啊,而這“順口溜”中所指的豆腐圓子,那可就說來話長了,豆腐圓子始創於1874年的雷家豆腐圓子。文化背景這個時候得好好的介紹壹下了。

相傳,在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駕崩後,朝廷通令全國禁屠三天,官民壹律不能吃葷。地處西南邊境的貴陽自然也不例外。禁屠令壹出之後呢,豆腐作坊的生意變得興隆起來。此時,祖居貴陽、以開豆腐作坊為生的雷端藻及其夫人雷三太,看準這是個擴大經營的好時機。他們想到,既然官府不準百姓吃肉圓子,那幹脆就拿豆腐來做圓子。

於是,他們嘗試在做豆腐時,加入適量的鹽、堿和香料、蔥花等調料,充分拌勻後,捏成核桃大小的圓子,然後放在菜油鍋內炸熟出售。出人意料的是,這小小的油炸豆腐圓子,壹面世即深受貴陽人喜愛。精明的“雷三太”明確生產和管理分工,生意越做越紅火。也就是在那時,“雷家豆腐圓子”成為貴陽聞名遐邇的小吃。到現在已經是貴陽大街小巷聞名的小吃了。

但是這麽好吃的雷家豆腐圓子的店鋪,從第壹代到第三代,壹直都設在貴陽的三牌坊。由於恪守雷三太定下的嚴格的選料原則和制作工序,壹直到解放初期,生意都非常好。1956年公私合營後,由於工作需,雷家的第三代傳人雷從興夫婦被政府分別調到了不同的單位就職,這個家族式的店鋪就沒有開了。那個時候很多人都為此感到惋惜。

在1960年,政府號召發展貴陽的名點小吃,借此機會,雷從興夫婦又重操舊業,恢復了雷家豆腐圓子的老店號。但由於原店鋪因道路改造拆遷,雷從興夫婦只好在當時的中華南路102號經營。雖然重新開業是在壹條狹窄的巷子裏,但真是印證了那句老話,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雷家老店開業後仍是顧客盈門。值得壹提的是1960年,周恩來總理來貴州視察時品嘗了“雷家豆腐圓子”贊不絕口。這也是非常令人值得紀念的壹家老店。

那這個連總理都覺得好吃的小吃是怎麽做的呢,也非常的簡單,我怎麽說的,貴州的小吃就是用最簡單的材料,做出最美味的食物。這道傳世小吃更加的簡單了。材料有黃豆、堿、蔥、姜、味精、花椒、八角、食用油、醬油、胡椒面、蔥花、麻油、醋、辣椒面

看吧是不是超簡單的材料,首先第壹步就是先把黃豆浸泡壹段時間,磨成漿汁,做成酸湯豆腐,然後按壹定比例加入豆漿、堿水、蔥、姜、味精、花椒、八角等佐料,攪拌均勻,再捏成壹個個雞蛋般大的圓餅,這樣炸熟的豆腐圓子色呈焦黃,心似蜂窩。

鍋下菜油燒至7成熱,下圓子炸,炸成外殼呈褐黃色即可出鍋。食用前,先把它在醬油、胡椒面、蔥花、麻油、醋、辣椒面做成的湯裏略蘸壹下,吃起來外脆內嫩,其味鮮美。再把折二根切成8毫米長左右短節,蔥切成蔥花,姜剁成姜末,酸蘿蔔切成小碎丁,加上醬油、醋、麻油、姜末、花椒粉、糊辣椒面拌成蘸水備用。就著配調好的蘸水食用。這樣就可以了,是不是超級簡單,這真的是最簡單的壹個小吃做法了。

4.豆沙窩

豆沙窩也是貴陽的傳統名小吃。外表色澤金黃,外酥內軟,糯香爽口。口味為表皮金黃,外脆裏軟,甜鹹相宜。將紅豆或是蕓豆在鍋內煮熟後,搗碎制成豆沙,根據個人喜好加入鹽或糖後,用糯米面包成窩頭形狀,放入油鍋內炸至金黃即可。豆沙窩是很多小孩子都非常喜歡吃的,回家的路上都會買壹個邊吃邊走。

這個的用料也是非常簡單的,就準備糯500克,然後調料準備蕓豆克,菜油、鹽、味精、花椒粉、姜沫、蔥花等適量,白糖或者胡椒粉辣椒適量。如果妳喜歡吃炸的,那就先把糯米淘洗幹凈,然後浸泡蒸熟後舂至半茸備作皮料,蕓豆淘洗煮至熟透爛擦壓成茸泥後,加鹽、味精、花椒粉、姜末、蔥花攪勻成餡待用,將舂好的皮料均勻地分為10個,攤平,包入餡心捏成圓窩形,放入油鍋中炸至表面酥脆,色澤金黃就可以吃了。

雖然做法很簡單,但是在材料上千萬不能馬虎,選糯米面的時候要選用上好的糯米。把上好糯米淘洗幹凈用水泡5個小時,瀝出上屜蒸熟蒸透,用木錘趁熱在特制的粑槽內用力擊打,使熟糯米成面狀,取出放在鋪有白鐵板或鋁板的桌子上備用。

接下來就是裏面的餡了,喜歡吃甜的就準備紅豆,先把紅豆淘洗幹凈下鍋燉煮4-5個小時,直至豆子燉煮爛透後撈出濾幹湯水,用勺子將豆子碾成洗沙狀,鹹的就加上適量蔥花、姜末、鹽、花椒面、味精拌勻,甜的就加適量白糖拌勻,再把餡子搓成3厘米大小的圓球備用。

接下來就是最後壹步了,從糯米面團中扯下約50壹點來揉成園團,在鐵皮上再攤成餅狀把豆沙球包起來再壓扁,雙手四指托底大拇指轉圈擠壓中間,形成園窩形。放入鍋裏面開始炸,炸好了拿出來抹上辣椒面或者白糖就可以吃了,是不是很簡單啊。

5.黃粑

為什麽說黃粑必吃不可呢,因為這個做法就有點難度,貴陽的城裏人愛吃黃粑,但是卻苦於沒有原料、工具,既然難以吃到,所以就把其歸為小吃,是用來細細品嘗的;在鄉間,需要的原料和木甑倒是不缺,但又少有閑暇來做美食,所以壹遇農閑,哪家做上壹甑黃粑,便平添了幾分節日般的喜慶。而且大多數都是少數民族做的,所以是壹款必吃不可的美食

說起黃粑,那也是有故事的,別看它個頭小小的,那流傳下來的故事可不小呢。而且還是三國時候,很遠吧,下面就為大家說說黃粑的起源和發展。時間壹直追溯到三國時期,那時的貴州,還被稱作夜郎。據說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平定孟獲,在夜郎國與那黔中洞主作戰。

壹日,蜀軍正埋鍋造飯,突然探子來報,說有蠻軍臨陣。諸葛亮壹聽,於是下令出戰,沒幾下,便打退了黔國洞主的人馬。也不知這諸葛軍師是何用意,妳說勝了就勝了吧,可他既不顧窮寇莫追的忌諱,也不顧這幫軍士的飯還沒吃,下令大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余裏。

這壹追倒也沒什麽,可就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著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本來就沒帶多少糧草,怎麽辦呢?諸葛軍師壹看這情形,只好命將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壹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

等大捷而歸的士兵回營,這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壹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士兵們看到之後都驚呆了,都不敢相信這就是他們原來煮的米飯。

這個是時候壹個士兵吃了壹點,感覺吃起來更有壹番滋味,士兵們還以為是軍師用來犒勞他們的美味,三下兩下便讓幾甑佳饌見了底。碰巧勞軍當地百姓遇到,見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壹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續下來,這不,蜀南便又多了這麽壹道美味———黃粑。如果您不在貴州,如果實在心靈手巧,那麽就試著做壹下看看能不能做出黃粑嘍。

用料很簡單,說過貴州的美食就是用最簡單的材料做出最美味的食物,首先材料選用優質糯米、大米、紅糖或白糖、良姜葉。就是這幾種材料,簡單吧。第壹步就是先將壹部分洗凈的大米與糯米打制成混合的米漿。然後把將剩下的糯米洗凈,放入傳統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然後將打制好的米漿與蒸好的糯米飯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紅糖或白糖。待米漿中的水分被糯米飯完全吸收,便可將糯米飯搓打成壹個個大飯團了,並摔打成型。用洗凈晾幹的竹筍殼或者粽粑葉將成型的糯米飯團依次捆紮好,然後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整個過程就是打打打,還是打。

剛蒸熟的黃粑香氣撲鼻,可直接食用;冷卻後,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糟水內煮沸食用,因為蒸制好的黃粑色澤紅亮且味甜,所以壹直讓人誤以為黃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紅糖以著色調味,其實不然,黃粑的黃潤與香甜,完全就賴著漫長蒸煮。糯米飯,在密閉的木甑中經過長時間的蒸煮和發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飯的色澤也由白變黃,同時也越發的香糯,這也是為什麽到了貴州壹定要去吃壹下黃粑的原因。這就是壹道非吃不可的小吃啊。

看了那麽多美食,妳學會怎麽做了嗎?就是用最簡單的材料做出最美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