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栽培技術
(壹)整地
1、土地平整。
2、土層深厚。
3、結構良好。
4、有機質和養分含量高。
(二)麥田整地技術做到:早、深、松、碎、凈、平。
早——前茬收獲後及早整地;
深——適當加深耕作層;
松——表面疏松通氣不板結;
碎——土渣細小;
凈——及時滅茬,表土無作物根蔸;
平——地面平整,廂平溝直。
(三)施肥
1、小麥施肥特性
(1)小麥對氮、磷、鉀吸收:
氮素在小麥籽粒中占幹重2.2%,是構成細胞原生質的重要成分。
磷素在小麥籽粒中占幹重0.7-0.9%,是核蛋白的組成成分。
鉀素在小麥籽粒中占幹重0.5-0.6%,是促進碳水化合物合成和運轉。
(2)小麥對氮、磷、鉀的吸收數量(生產100公斤小麥)
純氮:2.75-3.23公斤,折碳銨46.8-54.9斤;
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過磷酸鈣106-16.7斤;
氧化鉀:2.4-4.0公斤,折氯化鉀14.4-24斤。
(3)小麥與微量元素。小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吸收錳、鋅、銅、硼、鉬等微量元素。
缺錳:小麥葉片柔軟下披,有時出現灰色斑點。
缺鋅:影響小麥分蘗,降低成穗率。
缺硼:雄蕊發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結實率。
缺鉬:小麥植株矮小、穗小、粒少、產量低。
(4)施肥方法
A、生產200-250公斤小麥施肥量(按標準畝):總施氮量為12.5公斤;
生產450-500公斤小麥施肥量(按標準畝):總施氮量為碳銨5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鉀肥10-15公斤,有機質占60-70%,可選擇拉姆拉特種肥。
B、基肥:標準畝施有機肥2500斤,N、P、K肥占總肥量的60%。
追肥:追肥占40%。
(5)種植密度
A、密度與光合生產的關系:小麥生產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日光能轉變成有機質的過程。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日光能,密度過低,浪費光能,光合產物減少;密度過大,呼吸作用加快,消耗光合產物也增加,通風透光不良,功能葉片死亡提早,光合壽命縮短,合成有機質減少。
B、密度與產量構成因素的關系:種植密度壹般基本苗,它是產量形成的基礎,密度增加時,單位面積的穗數得到提高,但穗粒數和千粒重下降;密度降低時,穗數減少,但穗粒數和千粒重有所增加。壹般要求每畝基本苗數在15-30萬才是適宜的種植密度。
(6)選用良種。優良品種的特點: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產量穩定。當前生產上應用的良種有:鄭麥9023、鄂麥23、鄂麥18、華麥13.
(7)播期、播量及播種方式
A、播期。
冬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7-18℃,在10月以後播種;
半冬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5-16℃,在10月以前播種;
春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3-14℃,在10月底開始播種;
華北地區在9月中旬播種;
華南地區在11月中旬播種;
華中地區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種。
B、播量。壹般畝播15-18斤。
C、播種方式。分三種播法:條播、撒播和點播。
小麥的田間管理
壹、出苗分蘗階段的生育特點和田間管理
1、生育特點:出苗分蘗階段,自播種出苗開始,到拔節為止。
春性小麥出苗—拔節4葉進入幼穗伸長期;
半冬性小麥出苗—拔節5葉進入幼穗伸長期;
冬性小麥出苗—拔節7-8葉進入幼穗伸長期。
2、栽培特點
(1)要苗齊、苗壯。
(2)爭取早分蘗、早發根。
(3)達到壯苗越冬。
(4)營養物質積累多,有利於安全越冬,為增產打基礎。
3、管理措施
(1)苗肥:齊苗後追壹次速效肥,促進幼苗生長,提早分蘗,壹般每畝追尿素5-8斤;
(2)分蘗肥:分蘗肥用量不可過多,防止冬前旺長,降低抗寒能力,壹般畝追尿素8-10斤;
(3)臘肥:冬至過後,壹般施有機肥2000斤,鞏固冬前分蘗,促進幼穗分化。
(4)化學除草:在播後至出苗前,用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200-300克兌水120斤噴霧,在下雨期間噴藥最好。
(5)壓麥:壓麥壹般在越冬期間進行,對生長壯、旺苗進行鎮壓,控上促下,縮短莖基部壹、二節間長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
(6)防禦凍害:防禦凍害的主要措施有,選用抗寒強的品種,適時播種,培育壯苗,寒潮來前澆水,減輕凍害。
二、拔節孕穗階段的生育特點和田間管理
1、生育特點:拔節孕穗階段包括拔節、孕穗、抽穗等生育時期,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時期。早春氣溫上升到10℃以上時,小麥開始拔節,拔節後分的蘗壹般為無效分蘗。孕穗以後是小花發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時期。拔節期以莖、葉生長為主,孕穗期以莖、穗生長為主。
2、田間管理:
1追肥。
拔節期:壹般每畝追尿素15斤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
孕穗期:壹般每畝追尿素5-6斤,增加穗部營養供應,促進生殖器官發育。
2清溝排漬。
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麥開始拔節,3月份雨水逐漸增多,導致小麥各種病害發生,麥田要註意清溝排漬,降低水位,減輕病害。
3預防倒伏。
a、采用矮桿品種。b、合理應用肥水。c、控制旺長,小麥過旺生長時,可用矮壯素進行防治。
三、抽穗成熟階段的生育特點和田間管理
1、生育特點。本階段指小麥抽穗後的生殖生長時期。長江中下遊小麥在4月中旬前後抽穗,抽穗時間大約40天左右。本階段是小麥籽粒形成時期,也是決定小麥粒數的關鍵期。
2、管理措施。
(1)合理排灌。小麥抽穗後,生理需水量增大,是小麥壹生中需水的高峰。壹般要求土壤含水量相當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為宜。南方4、5月份多雨,要註意清溝排漬,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濾。
(2)防治病蟲害。小麥生長後期有粘蟲、蚜蟲,赤黴病、白粉病和銹病危害。
a、蟲害:可用殺蟲劑類農藥進行防治。
b、病害:壹是赤黴病的防治。可用多菌靈、敵百蟲混合劑;兼治白粉病的防治。二是銹病的防治。可用敵銹鈉或敵銹酸,稀釋200倍液,兌洗衣粉2兩進行防治。
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