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根本全不熟識,只是知道姓字名誰,根底完全不清的情況下就能聚在壹起,古人是不是也太沒什麽心眼了,萬壹被騙了怎麽辦?怎麽沒有壹點自我防範的意識?
要說三人結義的現實利益就是:劉備有地位(漢室宗親)、張飛有銀子(頗有資財)、關羽有力氣(身長九尺)。三個人如果組成壹個團隊開戰,有名頭、有輜重、有將才。也許這三人就是權衡了他們的優長互補才最終走到了壹起。
2. 董卓使李肅作說客,用赤兔馬換了呂布的投誠,呂布殺了義父丁原,反認了董卓做義父。說實話,這樣的兒子我真不敢認。是不是董卓太有自信了,以為呂布斷不敢再殺義父?後來王允獻貂嬋,反間董卓和呂布。董卓就死在這個義子的方天畫戟下。我倒是覺得赤兔馬和貂蟬好有壹比,雖然壹個是畜牲壹個是人,但都成了人們設計陷阱而用的籌碼。貂蟬怎麽看赤兔馬?赤兔馬怎麽看貂蟬。二者縱然不能抱頭痛哭,恐怕也要相識憮然吧。還有壹個最要緊的問題,我不能問不會說人話的赤兔馬到底愛誰,所以只能自問:早已長眠地下的貂蟬到底曾經愛過誰呢?
3. 只看了前幾回覺得曹操描寫得特別生動,設計欺騙父親、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刺殺轉而獻刀等等都很精彩。我覺得這麽聰明機變的人物不得天下,真是太沒道理了。
而且,為什麽到了曹操舉起“忠義”旗,投者那麽多。劉皇叔最開始招攬不過500人,而曹操,“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駢集”,出錢、出糧者更是“不計其數”,這是不是就叫做人心所歸呢。
4. 袁紹被推為盟主後,第壹個重要官職就授給了自己的親弟弟袁術,他是這麽說的:“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天下英雄都不是傻子,這種有節制性的要害官職給了自家人明顯不公,所以壹旦同盟結束恐怕他會被眾人所棄。
5. 關羽斬華雄後,在袁紹帳中,曹操和袁術的對話(對劉關張三人的評價),可以看出操有識人之才、容人之心。而袁術,正好是曹操的反例,他這樣的人留在帳中,並居於要害位置,真是袁紹誤用親人,是大錯。可見他的討董卓聯盟全是為了壹己私利,其實大家也是各懷鬼心,曹操以牛、酒撫慰劉關張,未嘗不是在籠絡人心。
6. 黃巾黨管亥部圍困孔融的北海城,太史慈出城去請救兵,時被數百騎八面為定。有這麽壹段描寫:“慈倚住槍,拈弓搭箭,八面射之,無不應弦落馬。”我就想太史慈到底帶了多少箭,這是不是有點像80年代的港產槍戰片,手槍裏的子彈是打不完的。而且我們的古人身體素質顯然比今人的高科技要強大,身負沈重的很多箭,正面射人就已經了不得了,而且能快速地八面射擊,那得是什麽樣的旋轉速度呢?而且古人80、100斤的武器隨便就拎起來了,能像耍把式地所向披靡。可奧運會的舉重選手,舉個100多斤都費死牛勁了。可見,這個地球確實被汙染久矣,人類的體質越來越退化。(89)
7. 劉備看到孔融的信使太史慈後,“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看到這句我就笑了。劉備英雄孤獨,久不被人問津,看他激動的樣子,顯然那是太寂寞了。我就忽然想到自己找工作的感覺,我雖然不是英雄,但沒有招聘單位搭理的感覺倒是和劉皇叔有點類似。神呀!賜我壹個孔北海罷!(89)
8. 呂布奪了兗州後,迫使曹操撤離徐州,陶謙再三甚至以死請劉備為州牧,備力拒。陶謙應該是怕了曹操再來滅族,所以想讓出職位,但是為什麽非要請劉備呢?旁邊就有個廣結天下善緣而且更有名望的孔融,這不是讓孔融難堪嗎?(93)
9. 曹操刺殺董卓事敗後,路經中牟縣被捕,後為陳宮所救。陳宮見曹操因疑,殺呂伯奢全家,轉念:“我將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37)遂棄而奔東郡。但後來他居然跟了個更加豺狼之輩、見利忘義的無謀呂布。陳宮到底是怎麽想的?按道理他不應該再選擇這樣的主公了,這違背他做人的原則呀。難道是時運不濟,不得已投到溫侯門下?(94)
10. 呂布在定陶被曹操打敗,奔走各處,無人收留,跑到了徐州。劉備不顧眾人反對,竟收留了呂布,他到底是怎麽想的?他不知道養虎為患的道理嗎?前車之鑒太多了,為什麽還不吸取教訓?或者他想利用呂布以助陣腳?那麽這個選擇就太危險了,這不是壹個聰明的決定。劉備似乎想用寬厚待人的老好人形象感化別人最後利用其為己謀勢,他這種看似忠厚,其實挺沒心機,是特別缺心眼的小聰明。最後恐怕是費力不討好,要失把米。(103)
開始我不明白劉備為什麽要讓徐州的牌印送給呂布,直到陳宮的壹句:“‘強賓不壓主’,請使君毋疑。”我才明白,劉備這是在試探呂布是否有奪城之意,而呂布“卻待要接”,真是太自以為是了,壹個敗將,兵殘馬缺、沒有任何資本也好意思“接”,妳憑什麽!這就是過分自信的人,對自己和別人的實力沒有清晰的考量,呂布不失敗,真是沒道理。陳宮倒是個明白人,還是不明白他為什麽要跟了呂布,是不是只有在這樣有勇無謀的人手下才能顯得自己有才能嗎?(104)
11. 看漢獻帝不得已利用各路軍閥,力不能均後,從長安到許都壹路狼狽逃竄,真是太可憐了。我覺得他有點像民國時期的手中無兵的孫中山先生,所以在軍閥混戰的年代,擁兵自重而且兼具運籌帷幄的能力才是硬道理呀,後來毛主席領導的解放軍不得天下也是沒道理的。
12. 李催和郭汜,因獻帝的反間計成仇,打將開來。郭汜奪了前來說和的朝廷官僚六十餘人,說了這麽壹句話:“李催劫天子,偏我劫不得公卿!”。這可真是混蛋邏輯,已經完全成了小孩子在打架,妳搶了我的木手槍,我就得搶了妳的泥和尚才算扯平。真無大將之風。(106)
13. 呂布終於取了徐州,劉備到處逃命,袁術又催呂布速滅劉備。陳宮卻出了這麽個主意:“術拒壽春,兵多糧廣,不可輕敵。不如請玄德還屯小沛,使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為先鋒,那時先取袁術,後取袁紹,可縱橫天下矣。”陳宮也真敢定計,劉備也真能忍下奪城之恨,屈而就於小沛。恐怕劉備也是令謀打算,準備再奪徐州。(124)
(我發現,如果是我到了漢末亂世,肯定混不下去。軍閥們都應了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他們可以隨時背叛,隨時締結盟心。拆夥聚夥都特別容易,大家只是彼此利用,不管新仇與舊恨,只要利益和需要的存在,修好是極簡單的事情;當然壹旦這些基礎消失,反目也在眨眼之際。而且我不知道該信誰的話,隨時有人叛變,到處都是奸細。所以曹操的善變多疑,就是我完全可以理解的。)
14. 袁術派紀靈攜大軍前來滅劉備,呂布射戟轅門解了劉備的圍困。我就開始不明白了,紀靈為什麽聽從呂布的安排?他可以假意遵從,回到帳中,再圖攻擊也沒有問題呀。軍閥們出爾反爾是慣了的,為何現在乖巧起來?而且就憑射中的箭就可退兵,這是呂布在炫耀武力嗎?還是紀靈不想損兵折將?可是袁術弒備的決心是極強烈的,紀靈沒必要退兵呀?
15. 張飛奪了呂布的馬後,劉備逃奔到許都,曹操說:“玄德與我,兄弟也。”當年曹操父喪徐州,劉備揮兵來保徐州,最後不費壹羽而奪。曹操壹直懷恨在心,想要殺了劉備。這種套近乎的話誰信呀!變得也太快了。現在劉備狼狽之師,滅之如翻掌,卻以攬才為名,收留了劉備,真有點讓人莫名其妙。(141)
16. 曹操十七萬大軍圍於壽春,孫策送來了糧草仍“不敷支散”。曹操讓倉管王垕以小斛發放。兵士遂抱怨聲起,曹操“借”了王垕的腦袋,“於是眾怨始解”。我覺得這個方法太傻了,如果第二天仍然沒有更多的食物,兵士壹定能看出王垕就是替死鬼,那接著曹操要怎麽解釋呢?(151)
17. 劉備被呂布逼得向許都逃亡的路上,在獵戶劉安家投宿。劉安這廝為了讓劉備吃到“野味”竟然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劉備牽馬時才發現“壹婦人殺於廚下,臂上肉已都割去了”。
我覺得劉安這廝太不厚道,想拍馬屁為什麽不割自己的肉,反而殺了妻子。從這裏可以看出其實他對劉備是沒有什麽誠意的,我記得春秋戰國時期,壹個君主到處逃亡,路上沒有食物,臣子就割了自己的肉給主子吃,這才是真正的忠心。而且這個人割肉後也沒有死,所以劉安為什麽要殺死自己的妻子再割肉呢?顯然這個人精神不正常,隨便找了點借口就行兇殺人好滿足自己的暴力傾向,絕非善類。
而劉備的表現也很有意思“玄德不勝傷感,灑淚上馬。”他到底怎麽看劉安的行為呢?他是感激劉安?還是可憐其妻?這裏沒有說清楚,但見到惡行居然沒有明確的表態,顯然是偽善。所以我就不明白劉備怎麽有那麽高的人望。
還有漢朝殺人是不是也太隨便了,首先沒有壹個正當的殺妻理由,難道女人在漢末就那麽不值錢?(163-164)
18. 白門樓壹役,呂布被審,看到自己從前的部下說“我待諸將不薄,汝等何忍背反?”宋憲回答“聽妻妾言,不聽將計,何謂不薄?”呂布的表現是“默然”。
我覺得呂布是個很浪漫的人,有點像壹個沖動的小孩子,可以為了自己的欲望和愛人做出許多任性的事情,這樣的性格或許可愛,但真不能成大事。而且諸將就壹定對嗎?呂布現在失敗了所以他們掌握著話語權,可以說他的失敗是由於偏聽妻妾言。呂布的默然,是後悔了?還是在以沈默反對他們的這種說法?(169)
19. 陳宮終於被曹操抓住了,兩人有這樣壹段對話:
操曰:“公臺別來無恙!”
宮曰:“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
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獨事呂布?”
宮曰:“布雖無謀,不似妳詭詐奸險。”
操曰:“公自謂足智多謀,今竟何如?”
宮顧呂布曰:“恨此人不從吾言!若從吾言,未必被擒也。”
操曰:“今日之事當如何?”
公大聲曰:“今日有死而已!”
我抄了這麽壹大段,還是不理解陳宮為何棄了曹操。而且他對呂布的指責跟那個大將宋憲有點類似。如果呂布真的聽了他們的話,仍然失敗,他們還會那麽理直氣壯地叫囂嗎?陳宮的建議不見得是最佳的選擇,但呂布輸了他就有了批評的權利,其實他這樣的性格太孤傲了。我若是陳宮,就會想辦法推測呂布的性格,然後定計,想壹想怎樣使呂布聽從我的意見。所以歸根結蒂,是他自己沒有眼光,輔錯了人,是他沒有水平。如果他真想發揮自己的實力,即便不選擇曹操,也可以選擇劉備或者孫策呀。(169)
20. 漢獻帝手書血詔,聯系忠心的親貴,想殺了曹操。我就想曹操不是可以隨便殺死的。正值亂世,曹操為壹方霸主,果殺之,豈不亂上添亂,曹操壹方的統壹局面將被打破,其內部爭權奪利的紛爭必起。如果失去這樣壹個強勢人物,那麽漢獻帝又要倚仗誰的力量呢?所以真的很同情這個傀儡皇帝,天下大事已不能為他所主。(176)
後來衣帶詔事敗,還牽連到獻帝已懷孕五月的董妃,曹操甚至不能允許這個女人生完孩子再死,想想這樣的皇帝當起來還有什麽意思!真的是大勢已去了。(207)
21. 劉備被曹操軟禁在許都時,為了防止曹操謀害,開始種田。我覺得劉備真傻,壹個征戰四方的英雄,忽然滅掉誌向當起了農民,這是不是很不合理?誰看不出那是在韜晦呢?但是反過來想,種田也能被人看出是在有所圖謀;顯露個性誌向卻更加危險。做人真難呀!這時候想當凡人都已經很困難了。(180)
22. 喜歡曹操煮酒論英雄時說的這段話:“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181)
23. 關張聞知劉備被曹操請去,趕忙手提寶劍跑去護主。我要是曹操見關張這樣緊張,反而要疑心劉備的居心,如果不是心存反逆至於這麽緊張嗎?明顯有鬼。(182)
24. 袁術滅了公孫瓚後,劉備向曹操請兵截擊其派往徐州的軍隊,當時他是這麽想的:“我不就此時尋個脫身之計,更待何時?”
從這裏可以看出皇叔並非想保全獻帝的漢室,他真正想得的是天下,否則也不會這麽著急地脫身,這時他全然忘記看到衣帶詔後的忠言。他有沒有想過壹旦他走了,那麽獻帝的殺曹大計不是更加遙遙無期了?而且沒有他的保護,獻帝不是更加地危險?(183)
後來衣帶詔事敗,牽連甚廣,曹操殺死了所有可以抓住的相關人等。我就想這幾人壹死就真的顯出劉備的精明了。(206)
我是知道三國的結果,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但是作者為什麽對劉備那麽地偏心眼呢?
25. 關於禰衡,作者著墨很多,禰衡狂妄地侮辱了曹操及其手下。操罰他去當鼓吏時,有這麽壹段很妙:
左右喝曰:“何不更衣!”衡當面脫下舊破衣服,裸體而立,渾身盡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著褲,顏色不變。操叱曰:“廟堂之上,何太無禮?”
衡曰:“欺君罔上乃謂無禮。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
原來裸體抗議,早在近2000年前的漢末就有了,真的太有意思了。所以中國的古人倒是比現代人敢於以行動表達自己的不滿,而中國人的這個好傳統現在竟然被西人發揚光大起來。
彌衡沖撞黃祖後,為其所斬。我就覺得彌衡是在是個相當狂妄的人,他怎麽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呢?這樣恃才傲物的人真是自取滅亡,最可悲的是他的才華根本就沒有展示的機會也沒有被任何人所用,所以他到底有沒有才華?也是個存疑的問題。
曹操最後對他的評價真的很中肯、厚道,而且壹針見血,“腐儒舌劍,反自殺矣!”(199-202)
26. 吉平醫生知道了衣帶詔的秘密,為了向國舅董承表忠心,“咬下壹指為誓”。好像古人古人表忠心的方式就是傷害自己或者是親人的身體甚至性命,這樣的例子真的太多了(趙氏孤兒就是個特別明顯的例子)。我覺得挺野蠻的。
吉平決定毒殺曹操,告密者揭發後,其被曹操刑訊逼供,打了四個小時,“劈開肉裂,血流滿階”“身上無容刑之處”“截去其九指”最後吉平“撞階而死”,曹操“令分其之體號令”。
太慘了!太慘了!這就快成恐怖片了,壹看到這些我就想到《切膚之愛》裏面的片斷。我覺得這幾段描寫如果拍成恐怖片,視覺效果壹定震撼。(203-205)
27. 關羽被曹操大軍圍於土山,張遼作說客勸其投降丞相時說:“……劉玄德待雲長不過恩厚耳……”
我就覺得劉備對這兩位兄弟的情誼值得推敲。
但是從關羽的角度看,也許當年他逃亡窮困之際,正是劉備“吾意獨憐才”,與他八拜結交,視其為兄弟,所以才引得壹個男人這樣的忠心不二。所謂滴水之恩以湧泉報之。恐怕這就是熱血男兒的情義罷。(213)
不過關羽對曹操可真是夠狠的,曹操送他赤兔馬,他竟“喜而再拜”道:“吾知此馬日行千裏,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壹日而見面矣。”這話是不是太傷人了捏!(215)
28. 關公是不是太愛美了,尤其是對自己的胡子,曹操問他有幾根胡子,他自己是這麽說的:“約數百根。每秋月約退三五根。冬月以皂紗囊裹之,恐其斷也。”
男人這麽在乎自己的漂亮的胡子,顯得有那麽點女人氣。但這才是大英雄本色,我愛美也沒什麽不好意思的 !我就愛美了!我美得理直氣壯!我有這麽漂亮的胡子,妳們還沒有呢。再想想,也只有這樣英雄氣概的人物說出這種話才顯得理直氣壯罷。因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嘛。
而且好像古人,似乎對別人的漂亮胡子也懷著壹種贊賞、羨慕的態度。因為沒有任何人因為美髯公的胡子問題提出非議。(215)
29. 關羽掛印封金後,過五關斬六將。每到關口,介紹自己時總自稱“漢壽亭侯關某也”。他既然已經掛印,為何總不忘提及自己的爵位?我以小人之心猜度壹下,是不是他有點虛榮心捏?(232)
30. 關羽終於到了袁紹的地盤,卻見曹操的兩撥人馬跑來給他送來了通關文書。關都過完了,這是不是也太馬後炮了?真沒什麽誠意,太不仗義了。(234)
31.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掌大權,書上是這麽形容他的相貌:“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
難道孫權是混血兒?那麽他爸爸到底是跟誰生得他呢?那時候的交通還不發達,東吳距離歐洲也挺遠的,這真是壹個好玩的問題。(248)
32. 最大的疑問,白門樓後,呂布也死了,那麽貂蟬mm到哪裏去了?
33. 袁紹不聽話,許攸壹氣之下投靠了曹操,為其獻計,不只勝了官渡之戰,並且壹舉奪了翼州。
接著許攸兩次放出狂言:
壹、“卻說曹操統領眾將入翼州城,將入城門,許攸縱馬近前,以鞭指城門而呼曹曰:‘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如此門?’操大笑。眾將聞言,俱懷不平。”(278)
二、“壹日,徐褚走馬入東門,正迎許攸。攸喚褚曰:‘汝等無我,安能入此門乎?’褚怒曰:‘吾等千聲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攸罵曰:‘汝等皆匹夫,何足道哉’!”(279)
許攸不是傻冒,怎麽兩次說出這麽狂妄的話?難道因為袁紹不采納他的意見,他急於通過後面的功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但也不必表露得那麽明顯。最後被徐褚所殺,真的是有點咎由自取。
34. 蔡瑁設計殺劉備,定於襄陽大會眾官。請劉備主持時,張飛說了這麽句話:“筵無好筵,會無好會。”很有遠見嘛,那麽早就給官僚作風敲了壹記響鐘。
我又仔細看了壹下,原來這句是在雙引號中套了個單引號,即張飛引了別人的話,不知最早這句話是誰說的?(291)
35. 劉備依徐庶之計奪了樊城後,認了縣令劉泌的外甥劉封(原名寇封,後隨備姓)為義子。“關羽曰:‘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生亂。’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入父,何亂有之!’雲長不悅。”
我的疑問是關羽為什麽因為這麽壹點小事就不高興了呢?難道後面還有什麽文章?(303)
36. 電視劇《三國演義》我沒看幾集,最難忘的要數徐庶走馬薦諸葛那段,如今看來他在劉備帳下呆了那麽久早不說、晚不說,偏等被逼離開才說出臥龍的下落。唉……再聰明的人也是有私心的,這人的占有欲還是挺強地。(307)
37. 孔明先生可愛的童子。關於他有兩處比較好玩的描寫。
壹、“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壹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玄德說:‘妳只說劉備來訪。’”
童子有性格!
不過劉備也確實惡心,真有本事,不念這麽多頭銜,旁人照樣認識。這讓我想起郭芙經常介紹自己的方式:我的外公是誰誰、父親是誰誰、母親是誰誰……眾人聽了半天也不知道她本人到底是誰;還有壹例:如今很有名氣的洪晃在美國看心理醫生時,醫生問她是誰,她這麽介紹自己:我外公是誰誰、我媽是誰誰、我繼父是誰誰、我丈夫是誰誰。外加許多定語以顯示上述人物的地位。
三個例子放在壹起不是很有意思嗎?也許我的想法有些偏,但我覺得這些人都沒什麽自信。(310)
二、劉備三訪茅廬時,終於學乖了:“有勞仙童轉報:劉備特來拜見先生。”。註意“仙童”,他可真會拍馬屁。(316)
38. 劉備二訪茅廬,見到他的弟弟諸葛均說:“……今特冒風雪而來……”
我特別厭惡這種口吻,這好像很多新聞體的說法:某某領導(記者、警察……)冒著風雪、嚴寒、酷暑、危險到哪裏哪裏視察、慰問、關懷雲雲。我想這都是這幫人的工作,妳既然拿了那份錢就該做好它。工作要求妳就應該考慮到會遇到種種情況,按照工作的要求做到了,算是盡了本分,沒什麽好特別強調的。特別強調環境的艱苦,是為了不露痕跡地說出自己是多麽的不辭辛苦、愛崗敬業、身先士卒……,相當虛偽。他們都應該像《鼠疫》裏的醫生學習。(313)
39. 第三十八回,諸葛孔明先生可出來了!剛拿到書時我就在翻目錄,沒想到這麽關鍵的人物竟耗到全書的三分之壹時出場!終於知道原來先生三十九歲時方出茅廬,將近不惑之年後才輔佐劉備奪得三分天下。真的英雄要耐得住寂寞呀,可有的人呢,這樣的年紀卻已經“死”掉了……感嘆ing……(317-319)
40. 孔明先生寧願在家呆著也不願入世。劉備又哭了:“先生不出,如蒼生何!”最受不了這種代天下人表態的口氣,劉備有什麽資格代表蒼生。再說,蒼生沒了誰也不是活不下去地。這馬屁拍得忒沒水平了。
或者換句話說:我劉皇叔是人民的大救星,我可以代表蒼生,妳要是不出來,“如劉備何!”。就是和我過不去,儼然有要挾的成分。(319)
不久劉備被曹操逼往江陵的途中,路過景山後,看到從者零落無幾,又哭了:“十數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簡直就是太不要臉了。(344)
蜀軍每次出擊,都要考慮到運糧的問題。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的數次出征,多數情況下都為糧草所累。所以我想諸葛亮三分天下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蜀道難”,不只是對敵人而言,對己方也是個重大的難題。蜀給人的感覺合適作偏安的小朝廷,不好進來也不容易出去。所以每次蜀軍運兵出去就比較困難。我坐火車去重慶時,感覺不停地過山體隧道,這還是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試想古人要過去真的不太輕松。
這樣我總覺得,諸葛亮開始的計劃就有那麽點問題。可能是當時天下局面中原歸了曹操、江東歸了孫權,恐怕只剩下了蜀地還可有所圖謀罷。諸葛亮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現在想到了諸葛亮很重視荊州的重要性:試想如果不是龐統早死,諸葛亮不得不入川去助劉備,留荊州與關羽照應;試想如果關羽不是托大,撤走了荊州的兵馬;試想如果蜀沒有失掉荊州,那麽荊州可算是進入中原和東吳的跳板了,這樣糧道的問題也不再是問題。
這樣壹路想來,我忽然覺得自己的壹個看法改變了。以前我覺得做什麽事情如果失敗了,那是妳還不太努力;可是《三國演義》給我的教訓是,即使妳很努力了仍然會因運氣不在己方而失敗罷。“運氣總是賜予有準備的人”,“總是”並不是個完全、極、盡的意思,這就包含了不壹定的成分。
二、越往後看《三國演義》越覺得不真實,感覺它既像武俠小說也像神怪小說,又有那麽點傳奇的色彩,就是不像歷史小說。到最後除了重大的歷史事件,我已經不太把《三國演義》當作歷史來讀了 。
武俠小說方面:比如武將的對戰,就很像武俠小說中的對打,雖然沒有武俠小說來得精彩,但感覺有那麽點雛形。尤其作者寫作的時候,似乎很少談及兵卒在戰爭中的作用,好像戰爭的勝利主要決定於武將是否勝利,戰爭大場面描寫不是很精彩。甚至武俠小說中處在靈魂地位的江湖義氣,也可以在三國中找到影子,例如關羽對劉備的忠義、張遼對曹操的忠義……
神怪小說方面:比如左慈、管鉻等人物已經算是神仙了,還有壹些神怪方面的小故事。說來也巧,看完《三國演義》我就開始看《搜神記》,特別驚喜地發現很多《三國演義》中的神怪故事出自《搜神記》。
三、本書對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每回的最後壹句“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這是沿襲說書人說書的套路,故意在關鍵處賣個關子,好賺妳下回來聽。雖然有時這個要緊的地方並不見得有多要緊,但是作者的寫法卻很抓人,吸引我不得不繼續看下去,很多時候翻過篇來也沒什麽大不了,卻讓我欲罷不能。有壹夜,我竟是不停地打著哈欠,直看到了天亮。
我去書店翻了下《三國誌》,它是分國別魏蜀吳三國而寫。而《三國演義》是將三國的歷史交織在壹起按時間順序編排起來,所以我真的佩服作者組織材料的功力,漢末群雄並起,那麽多的枝節用哪個開始更為合適?如何安排主次情節的位置,因為有很多事情是同時發生的,先交待魏蜀吳哪壹個比較合適?哪些材料可以棄之不用?哪些又是必須交代的?想想都是些讓人頭大的問題。雖然三國的故事流傳多年,已經有了壹條大家習以為常的主線,但編成120回有系統、組織嚴密的小說,真的是很厲害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