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李煜的虞美人

李煜的虞美人

李煜《虞美人》賞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壹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壹。那麽,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壹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壹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

作為壹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麽時候才能了結呢?壹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壹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壹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麽人生的春天卻壹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淒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壹“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茍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沈。壹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壹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把愁思比作“壹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之四○) (蔣雅雲)

賞析三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壹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裏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壹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壹江指長江,用壹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绖《默記》卷上:“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壹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壹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裏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系的改變。再象以壹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宋朝陳郁《藏壹話腴》:“太白(李白)曰:‘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采。至寇萊公(準)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少遊(秦觀)雲‘落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肯出於藍而勝於藍矣。”這裏對這首詞用“壹江春水向東流”來比愁作了評論。李白的詩句是寫別情的長可以跟東流水比,詩在金陵寫的,這個東流水是指長江。李煜的詞,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寫的,他看不到長江,長江成為他懷念故國的壹部分。因此李白的詩是用眼前景物來作比,李煜的詞是用遠離自己的長江來作比,在這個比喻裏就有懷念故國之情,情思更為深厚。再說,“壹江春水向東流”,比東流水”的形象更為鮮明。又“東流水”是比“別意”的“短長”,“壹江春水向東流”是比愁的無窮無盡。這是兩者的不同處,說明李煜的故國之痛更為深沈,並不是“略加融點”。寇準的詞:“日暮汀洲壹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這是用春水來比柔情,這個柔情也指別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說是摹仿李白的詞意。“如春水”,也不能與李煜詞句相比。秦觀的詞句:“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是寫“離別寬衣帶”的離情別緒,再加上傷春,加上“鏡裏朱顏改”的憔悴,配上“落紅萬點”,確是名句。不過李煜的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比離情別緒更為深沈,也寫“朱顏改’,是結合亡國之痛來的,加上“壹江春水向東流”的形象鮮明壯闊,從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觀的詞句所能比。(田德義)

四、 具體研習重要的文句

1、 提問:“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麽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著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裏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著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壹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麽呢?

明確:“往事”的內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壹切活動。如後宮佳麗的簇擁,高坐廟堂、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為所欲為的自由感等等。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麽樣的藝術表現用法?請同學們幾個這方面的事例。

明確: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顯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壹樣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無怪王國維評價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

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長恨水東流。”

李白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早如青絲暮成雪。”等等。

五、 發揮想象,試譯這首詩,盡量把悲憤淒楚的感情表現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

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

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樓昨夜又東風,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

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

只是流連於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著無盡的悲愁,

若問妳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壹江春水不分晝夜,滾滾東流。

六、 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壹切,沖決而出之勢。壹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註,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教學目標:

1、將李煜的詞納入中國古代帝王詩歌文學這個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積澱韻味和歷史厚重感。2、知人論文和讀文識人結合,使這壹課不僅僅停留在詩歌本身技巧、語言等分析上面,也傾向於挖掘詩歌內在的人文精神。

教學時間:1課時

壹、 導:

1、在歷史的那壹端,間或幾個帝王也拿起筆,寫壹些表現人物情感的合韻或不合韻的句子,自然引起人們更多的關註,這就形成了壹種十分獨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國古代帝王文學。帝王詩歌之作,當推漢高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詩直抒胸臆,格調高昂,氣勢雄渾,給帝王詩歌開了個好頭。可惜這位馬上得天下的皇帝對於詩文小道並不放在眼裏,除了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氣最高的要數李後主了。今天,我們就來感受壹下這位南唐後主的詞藝。

二、 背景及作者介紹

1、清代趙翼有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唐詩過後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於完善、臻於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壹顆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壹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緒。亡國後,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壹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與家人歌唱他的新詞《虞美人》,觸怒宋朝皇帝趙光義,下令將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慘,死時年僅四十壹歲。

3、問:那這首詞到底是壹首什麽詞呢?竟會招來殺身之禍?

二、讀

1、學習詩詞,先從誦讀開始。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其他同學在聽讀過程中,要註意比較,評析誰朗讀得更好。(壹男生、壹女生誦讀)

2、他們讀得怎麽樣?應該什麽樣的感情?——低沈、淒涼,在聲調曲折有致

3、怎麽樣才能處理好作者的這種情感?

A、 把握節奏:“語氣可於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終以壹氣呵成為佳。”

B、 把握詞語: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這些詞特別能表現詩人的內心痛苦的世界。

4、再來試試讀讀。(壹張壹弛,壹頓壹挫,好象把我也帶入到那個憂傷的世界了,這才是入情入境、高質量的誦讀。還有沒有同學向他挑戰?)

5、聽錄音。小聲跟讀

5、壹起背誦,背誦的時候爭取眼前能浮現出詞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讀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詞的情感核心。請問,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說說李煜的愁有哪些。(板書“愁”)

A、往事之嘆;B、亡國之恨;離開君主寶座的失落,沒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經支離破碎。

對往事的懷念,命運越來越差。C、離家之痛

3、這層層疊疊的愁,鋪天蓋地,接踵而至,真是“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無限憂愁,雖然真實存在,但畢竟過於抽象。那麽,問問大家,

4、作者是怎麽樣來寫“愁情”的?

選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達憂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現愁情嗎?

結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寫得很形象。

虛實結合。對往事的回憶,引起現在的愁苦,前虛後實。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壹江春水 作者運用這麽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壹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

A、春花秋月與往事的對比(錦衣玉食,後宮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的對比 /雕欄玉砌與已改朱顏——真是“物是人非”——思國

B、“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時了”―――“月”的意象的沈澱意義。(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小結:可謂比喻含淚,對比生情。我看除了對比、比喻外,作者的發問也很有特色。先問天:“春花秋月何時了?”再問人:“往事知多少?”最後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可以說是,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層層疊加,曲折回旋。最後以“壹江春水”作結,這哪是壹江春水啊?簡直就是壹江愁水,壹江苦水,使抒情達到了極至。

5、這首詞到底是壹首什麽詞,竟會招來殺身之禍?

本詞表現了壹個亡國國君的故國之戀。念念不忘過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東風是故國吹來,春水又向故鄉流雲,這在宋太祖看來是不是會有“東歸故國”之意嗎?可以這樣說,兩個“東”字,斷送了壹代文章聖手的性命。

四、評

1、我還想問問:同學們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誰叫他聲色犬馬,不務正業呢?/我覺得這愁愁得美。因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

我說說我的看法:我無暇去責備他縱情聲色以至喪失了南唐美麗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後的平民式的抒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這種花帝王之愁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經總藝術從審美的角度深深感染著古往今來的李煜的讀者。再由審美的通道回過來看,我們又能看到李煜獨有的天堂煉獄般的大絕望,苦難風流的大哀傷,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如果說,我們要同情李煜的話,那只能是審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憐憫。

2、詞家中不乏“寫愁”高手,如寇準“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秦觀“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等等。竊以為他們或不夠“鮮活”,或不夠“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後主詞。

作者將壹腔愁緒化為有形的流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豐盈而且沈重。這哪裏是江水,分明是壹滴滴負載著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壹江春水,就是壹江愁水,壹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的感情兼有了無邊的廣度。

3、後人總結說,這首詞的風格淒麗。李煜的詞緣何顯得如此淒麗?

從“紅錦地衣”的南唐後主,到“故國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詞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淪落以及內心的巨大沈痛,絕非常人所能體味點滴。如果以亡國為分界線,對照李煜前後期的詞作,我們能否可以這樣說,是亡國的代價成就了壹位可追唐詩的偉大詞家?這也讓我想起了《吊屈原賦》裏的經典詩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明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李煜後期詞,多折射出詞人內心的亡國之痛,把傳統詩歌裏的那種個體間的離愁別恨升華為對故國家園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遠。 王國維評價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四、比

1、這首詞的詞牌名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麽?明確: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於垓下。夜飲中,

項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漢軍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亦拔劍自刎。後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壹種鮮紅的花,後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詞牌名源於項羽得虞姬的悲劇故事。

2、問:我們不妨在此將李煜和項羽對比壹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絕筆之詞,《垓下歌》與《虞美人》風格有何不同?

明確:項羽,壹代梟雄,他有萬夫莫開之勇,可是有勇無謀,最終兵敗垓下。四面楚歌中,壹代武夫,用壹曲《垓下歌》蕩盡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壯語。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後主,落入敵手,就死吧!無非壹死,夫復何求!兵敗烏江,沒有壹絲的奴顏婢膝;面臨絕境,沒有半點的屈膝求饒,而是慷慨悲歌。他寧願死,也不願回去見江東父老,其死得實為壯烈!更動人心魄的是鐵漢的柔情,他和虞姬的愛情在最後的關頭可以稱得上是千古壹愛,蕩氣回腸!這就是項羽,他對江東父老有情,對虞美人有情,連對那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後壹瞬間,不僅讓我們目睹了他英雄壯烈的壹生,更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另壹面――――兒女情長。可以說,他死的時候,既是壹個豪氣沖天的英雄,又是壹個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項羽的絕筆雖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壯,是情,是美!難怪宋代才女李清照為這位英雄俊才擊板叫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之所以兩千年來為後人所追憶,懷念,多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總結:潮起潮落,沒落了多少塵埃,在千年的風中,王者遠去的身影已無處可尋,永恒的只是精神,或雄渾,或豪邁,或淒冷,或悲壯,留待後人去細細咀嚼,去細細回味!

五、結

李煜只是李煜,壹個文謅謅的詞人罷了。不是勾踐,勾踐他亡過國,但他能“臥薪嘗膽”,能夠“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成就復國大業。有人說,政治是藝術的天敵,的確,太感性、太重視自己的內心的人是不適合做政府領導的。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千年,看著李煜憂郁的臉,我們會覺得李煜如果不當皇帝,放歌於山林之間,相信壹定是陶令壹流的謫(zhe)仙。

最後,我們來回顧壹下,這節課我們品味詩詞的方法。 知人論文,讀文識人,人文互見,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