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時代,得益於高效的連接,每個細分領域都有致富的機會。
關鍵看這個機會是否屬於妳。
今天說說臨期商品這個生意。
南京人小王開了五家臨期食品超市。
年收入超過1500萬,利潤可以維持在50%以上。
什麽是臨期食品?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
早在2012年,北京就出臺了 “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明確了離保質期多久的食品被算臨期。
比如保質期18個月的糖果、餅幹等,保質期前40天為臨界期。
保質期在12個月以下的方便面、牛奶等,在保質期前20天為食品臨界期。
臨期食品屬於安全食品的範圍。
但因為快到保質期,商家壹般都會減價處理。
商家們都希望把商品在臨界期前賣出去。
但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食品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經過壹系列流通環節。
即使再有市場判斷、營銷、管理能力,總會有不少商品因為種種原因滯銷。
這就出現了圍繞臨期食品的各種生意。
小王的臨期食品生意
小王是誤打誤撞進入臨期食品行業的。
他有壹回口渴買水,無意中進入壹家臨期食品超市。
小王之前對這種快過期的食品抱有壹定的成見。
但他發現這家超市人氣很旺。
很多還是都市白領,壹買就是壹大袋。
這讓他產生了興趣,和超市老板攀談起來。
作為壹個曾經的電商從業者,小王因此對臨期食品產生了興趣。
小王以前以為只要中老年人才是臨期商品的主要消費群體。
通過對這家超市的觀察,小王發現早上以大爺大媽、寶媽為主,而中午和晚上以年輕的上班族為主。
年輕人在認識到臨期食品的價值後,他們在這方面的消費力已經遠遠超過了老年人。
這從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可見壹斑。
這個小組2020年9月才剛剛成立,已經吸引逾兩萬的臨期食品愛好者。
了解到目標客群後,小王起初選擇在大型工廠門口售賣臨期食品。
因為大型工廠的人流量大,幾分鐘內就可以匯集起可觀的人流,形成群體效應。
但每天只能賣兩個小時,中午12到1點之間,下午5點到6點之間。
小王又找到壹家菜市場,找了個相對穩定的攤位。
因為這個菜市場輻射了周圍好幾個小區,壹天下來能產生1000到2000元的交易額。
回頭客越來越多,小王有意識地加了顧客的微信。
菜市場的生意越來越好,小王又接著在社區中開了壹家臨期食品超市。
就這樣壹步壹步,小王現在已經開了五家臨期食品超市,年收入超1500萬。
這個過程聽起來容易,但做起來並不簡單,需要不斷學習摸索。
小王的超市壹開始做的全部是臨期食品。
後來發現不是每壹款臨期食品都可以賣出去。
壹旦臨期食品賣不出去,就會造成極大損耗。
而且要想運營好壹家超市,最終不能靠拼低價,只能靠拼服務。
所以現在小王的超市,主打幾種爆款的臨期食品,比例控制在所有商品的30%左右。
這些臨期食品主要作為壹種引流的工具。
同時小王還要裝修上狠下功夫,走的是優衣庫的簡潔精致風。
舒適的購物環境,提升了顧客的購買體驗。
多方面的因素結合在壹起,才有了小王的成功。
貨源從哪兒裏找?
如果是小商家進貨,可以在網上搜索臨期臨期食品臨期貨源這些關鍵字。
壹般可以找到壹些批發商家,但壹般拿貨成本偏高,經常不能自由選貨。
另外可以找找當地各大電商倉庫和線下商超的供貨商。
有些電商倉庫會收到用戶的退貨,食品類的日期過了三分之壹是不能重新入庫的。
線下商超會把產品日期超過2/3的商品下架,然後讓供貨商把商品拉回自己的倉庫。
供貨商只能把貨物從集貨倉拉回自己的倉庫。
但這樣成本很高,所以壹般供貨商都會把這類商品就地便宜處理掉。
具體怎麽找到這些供貨商,沒有統壹標準的方法。
可以問問導購員、電商倉庫負責退貨的工作人員,也可以打廠家電話,咨詢當地代理商。
臨期產品的利潤和風險
有臨期食品店主算過,毛利率在70%左右,如果除掉損耗、場地、人工、運輸、倉庫這些可以達到40%。
甚至經常有更高的利潤。
比如市面上壹批原貨值50萬的臨期巧克力,以3萬、4萬的價格就能拿下,最終再出售可能賣到十五萬左右。
臨期產品的市場發展前景不錯。
2019年,中國休閑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0556億元。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預計2020年將超過11000億元。
《2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高達908.1億美元。
粗略估算,如果按照5%的沈澱庫存計算,臨期食品市場超過800億。
但也不能光看到利潤和前景,還要考慮到背後的風險,自身的能力和資源等各種問題。
臨期食品必須配合高周轉,壹旦滯銷,過了期就幾乎全部損失掉了。
這對從業者的資金和銷售能力都提出很高的要求。
隨著越來越多競爭者進入臨期食品行業,競爭也勢必越來越激烈。
如果想賺取臨期食品的高利潤,最好先充分了解它的高風險。
最好先學習,積累壹些經驗和客戶,再決定是否大筆投入。
推薦創業者像小王壹樣,先從擺攤開始,壹邊賺錢,壹邊積累經驗。
做好了再不斷加大投入,升級成超市,做不好失敗了損失也有限。
無論什麽時候,賺錢的機會都有很多。
比起機會,更重要的是這個機會是否在妳的能力圈,否則機會再多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