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年味濃濃的小方糕

年味濃濃的小方糕

堂弟從老家帶了些小方糕給我,剛蒸好的。

將鼻子湊近了,好香!是藏在記憶深處濃濃的年的味道。

用指頭輕輕按了按,柔柔的、暖暖的,壹下子有了小時候廚房裏熱氣騰騰、我在竈旁等著吃的感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只有快過年的時候才蒸糕,在我們眼裏,小小的方糕就是年的符號之壹。

記憶中,壹般在年前壹個月左右就有人家開始蒸糕,陸陸續續的,直到年前三、四天才結束。

我家蒸糕的時間,與四鄰相比應該屬於中等偏後壹點,不是那種準備得早、但過年時年貨已經吃得差不多了的人家。

父母對於過日子,始終比較節儉,講究"收支平衡,略有結余",即使最困難的時期,生產隊年底分紅我家從來沒有赤字過。

小方糕的材料是米粉——糯米粉加大米粉,糯米占比大。至於是三七分、二八分還是四六分,那要看各人家的口味喜好。糯米的比例越大,糕越細膩、黏性越強,但會過於實在,缺少松軟的感覺;大米的比例過大,米糕顯粗糙、缺少黏性,用水煮時容易融化成米湯。壹般來說,三七的比例比較適中。

按份量與比例準備好的米需要用清水先泡上兩天,然後去水晾壹晾。

接下來的程序是舂碓臼,壹種很有趣的活兒。

碓臼是壹種古老的生活用具,分為碓和臼兩部分。臼是在壹塊方形的大石頭中間鑿出的壹個圓窩,有40厘米左右深,上粗下細;碓是由長形青石或木頭所制,下端非常光滑。臼埋入地下,碓架在臼的上方。

到了春節前,人忙,碓臼也跟著忙了起來。

舂碓臼雖然看上去像在玩壹個大玩具,其實需要壹定的技術。由壹人蹲或坐在臼旁,將米舀入臼,另壹、兩人在碓尾用腳踩木杠,使碓高高擡起,然後重重落在臼裏。

如此反復,臼裏面的糧食就逐漸被搗得細如粉末。

如果安裝碓的木杠比較粗大,杠上可站立壹人,雙腿前後"人"字形分開,隨著碓的起落兩腿分別使勁,這樣碓的力量就更大,舂米粉的效果更好。

我最喜歡站在杠上了。壹站上來人立刻感覺高大起來,似乎整個舂碓臼的節奏全由自己掌控,就像戰場上的將軍壹樣。有時會把動作做得很誇張,前俯後仰的,把父母和姐弟們逗樂了。

整個舂碓臼活中,技術含量最高的是放米和出粉,因為在用手放米入臼和從臼中掏出米粉並篩粉的過程中,碓是不停地舂著的,沒有停頓。這對手的進出時機和節奏要求相當高,因為壹旦時機不對,手就要被碓舂爛了。

我的母親每年壹次擔任著這壹最難扮演的角色。母親在我們眼前從容地放米、出粉、篩粉,短發隨著手上動作的節奏擺動,臉上因忙碌而滲出汗珠,不經意間用衣袖輕輕擦試,米粉沾到了臉上……此刻的母親是那麽生動而可親可敬!

小孩子大多愛跟在大人後面蹬碓尾,腳很有節奏地壹蹬壹松,"嗵"、"嗵"、"嗵"、"嗵"……似鼓點壹樣,好聽極了!

有必要介紹壹下蒸糕的工具。

農村的土竈、入冬以前就備好的幹樹枝,是蒸糕的最佳外部條件。根據竈上的需要來燒火,大人、小孩均是好手。

方方的蒸籠壹般壹個大隊只有幾副,壹個生產隊則可能壹副都沒有。但沒關系,預約、借用、以糕作為贈品隨蒸籠壹起還回……機制與規則健全而為人們所熟知。不用監督,家家戶戶自覺遵守。

由於那時我家就有壹副蒸籠,因此我更了解壹些細節。比如還蒸籠,戶與戶之間是有差別的:壹是隨贈的糕的數量;二是蒸籠尤其是籠布清洗幹凈的程度;三是糕的質量。"物如其人",如果有幾家連續使用之後還過來,不用問,從相同色澤、品質的糕的數量就能比較準確判斷哪些是哪家的。

介紹壹下蒸籠中頗具個性的兩樣東西,糕模與墊板。糕模是壹正方形的模具,等分隔成壹個個上大下小鬥狀的方格,數量分為8*8、9*9之類不等,這壹個個小方鬥便是小方糕的窩。墊板是壹塊完整的方板,用於墊在糕模下面。講究的戶主會在墊板上刻上各種吉祥的文字或圖案。

糕模與墊板對原材料的要求極高,木質須結實、細膩、在各種濕度的空氣中不變形。這木材來自於壹種我們那兒稱作枸骨樹的。據說該木材可用作章料,也就是可用來刻圖章。我感覺,不管是否沾了米粉,兩樣東西摸上去都似嬰兒皮膚般光滑。

閑話少敘,快來蒸糕。

取壹幹凈的大竹匾,穩穩平放,將墊板、糕模置於竹匾中,用篩子向糕模中均勻地篩米粉。填滿後,拿專用的直尺平平地壹刮,再用尺在糕模邊輕輕敲壹敲,將鋪好籠布的蒸屜蓋在糕模上,整體上下翻個個,直直向上脫出糕模,完成!

放入蒸籠,大火蒸煮二十來分鐘,即可出籠。

我家蒸糕時,分工明確。父親操作,母親打下手,姐姐、哥哥負責燒火,弟弟和我負責翻糕和"點紅"。

父親15歲時外出當兵,在東北和南京的飛機場當了8年的空軍地勤兵,可以說是見過世面、受過文明熏陶的人。因此,父親幹活時比較講究動作的利索與瀟灑。比如篩粉,篩子端得平、旋轉的速度均勻;比如刮粉,基本上是"壹尺清",手上力度與速度掌控得恰到好處……就連簡單的用尺在糕模邊敲擊,父親也敲得幹脆而有韻味。

當熱氣騰騰的米糕端出來,我和弟弟便站在蘆葦編成的席子邊上,快速地"點紅"和翻糕。"點紅"是壹種習俗,有吉祥喜慶的寓意。剪壹小段高梁桔桿,用刀"十"字形劃開,蘸取少量的紅顏料,點在糕中間。純白的小方糕,印上紅艷艷的四瓣花葉,恰似雪中紅梅,讓人想起"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最後簡單說說我所了解的糕的吃法。

最平常的吃法,水煮糕,用筷子夾成若幹小塊後蘸砂糖吃,嚼起來"喀嚓喀嚓"的聲響永遠忘不了。

最有滋味的吃法,油炸糕,壓得扁扁的像糍粑,炸得黃黃的特別誘人。

另有三種作為和料的吃法:放入粥鍋裏、菜泡飯裏以及與糖果子壹起煮。

妳喜歡哪壹種吃法呢?

傳統的小方糕,帶著濃濃的年味!帶著童年、少年時期的溫暖回憶。

年糕,諧音即"年高"。祝福小朋友們快快長高!祝福年輕人步步登高!祝福中老年人幸福指數年年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