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明、鶴山、三水北部、花都、白雲區、從化、增城、東莞、深圳、香港等壹線,是廣府民系與客家民系文化交匯之鋒面,廣府村落因受客家建築文化的影響,花都東北部、白雲區東北部、從化南部等珠江三角洲廣花平原西北緣的村落,形成以廣府為主、兼具客家風格的建築特征,村落多建圍墻和高高的炮樓,這是防禦的需要和族群鬥爭融合的結果;東莞、深港地區的西部廣客鋒面則形成廣府圍村落;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潭江流域五邑地區,由於土客族群鬥爭的原因,特別是受近代以來的華僑所移植的西方建築文化影響,原來的梳式布局、明字屋、三間兩廊等民居被改建成西式的廬式住宅,村落四周遍布碉樓等防禦性建築,僑鄉村落中大量建起的帶有濃郁西方建築風格的近代碉樓,在布局上突破了“梳式布局”的框框,按防守功能的實際需要布置在村頭或村尾的;同樣全新建造的西方格調的廬式住宅,其位置也越來越偏離整齊劃壹的巷道尺度,或置於村前,或置於村後,甚至村邊,雖然仍保持行列的布局,但總是與舊民居拉開較大的距離,形成獨樹壹幟的僑鄉村落景觀;[1]三水、南海北部、花都西南、中南部由平原、丘陵、河汊交錯分布的地形特點,使這壹帶的村落多依山而建,呈規整的梳式布局,前對半月形水塘,形成榕樹、水塘、鑊耳墻的“梳式布局”村落景觀;到了中山西北、東北部,番禺南部等沙田地區,由於開發較遲,河道筆直,兩岸多為上岸後的蛋民的居住區,形成沙田、河湧、茅寮的沙田聚落景觀;而順德、珠江後航道兩岸等西、北江、交匯的河網密布地區,規整的梳式布局變得自由起來,呈現嶺南榕樹、河湧、鑊耳墻的典型嶺南水鄉景觀。
本文所指的“嶺南水鄉”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歷史上存在過或現存的、以連片桑基魚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農業區為開敞外部空間的、具有濃郁廣府民系地域建築風格和嶺南亞熱帶氣候植被自然景觀特征的中國水鄉聚落類型,即“廣府水鄉”,之所以冠以“嶺南”壹詞,是便於與“江南水鄉”對稱。2002-2004年間,筆者以順德杏壇鎮為重點,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壹批嶺南水鄉文化遺存,現把田野考察所得與文獻資料記載相結合,初步寫成此文,從地勢平坦、河網交織的自然條件、地域開發與縣級建置、明代以來宗族制度的興盛、宋明以來文化教育的繁榮、明清以來商品性基塘農業的發展等諸方面簡單論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最主要的嶺南水鄉文化遺存地—順德嶺南水鄉的特色與形成歷程。
壹、順德嶺南水鄉景觀特色
古橋是構成水鄉的的關鍵要素,順德河網錯綜,自古橋梁眾多,出門過橋、舉步登舟。據統計,順德現存的宋橋4座,明橋4座,清橋8座,均為石橋。保存較好的有:杏壇鎮:逢簡村金鰲橋、巨濟橋、明遠橋;古朗村跨鰲橋、引龍橋、起鳳橋;北水村利濟橋、永安橋;古粉村愛日橋;上地村躍龍橋;高贊(東)村文明橋;倫教鎮:北海村紫陽橋;大洲圩禦波橋;容桂鎮:鎮區洛陽橋;四基村秀橋;陳村鎮:舊圩釀泉橋、垂虹橋;勒流鎮:扶閭村淩雲橋;[2]從上可以看出,現存的大部分古橋均分布在杏壇鎮內,順德杏壇鎮成為珠江三角洲現今保存嶺南水鄉風貌最好的地區。“順德另壹項潛在的區域職能是發展以具有嶺南特色的水鄉景觀為代表的區域性的休閑旅遊業……基塘農業景觀與水鄉村落景觀已在珠江三角洲發達地區中逐步消失,而在順德的中南部地區仍然擁有這壹資源,成為需要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風貌型資源。”[3]
順德仍存風貌的多為水鄉古村,龍江、龍山、容奇、桂洲等水鄉古鎮已為現代化的城鎮所取代;昔日廣東四大名鎮之壹的陳村,在東漢已成聚落,以邑人陳臨於建安中被征為太尉而得名。鹹豐《順德縣誌》雲“自漢例獻龍眼荔枝,宋貢異花,由來已久” [4]。明清陳村置都寧巡檢司,“諸異卉果,流俎天下。”[5]特別是溝通珠江三角洲各地的陳村水道從鎮附近通過,強有力地促進了它的發展。古鎮在明清兩代,通過河運貿易和商品性農業的發展,造就了面積廣大的鎮區,境內三墟六市,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開新墟,很快發展為壹個“商賈如雲”的大市鎮。[6]屈大均對其水鄉古鎮景致進行了情有獨鐘的描寫:
“順德有水鄉曰陳村。周回四十余裏。湧水通潮。縱橫曲折。無有壹園林不到。夾岸多水松。大者合抱。枝幹低垂。時有綠煙郁勃而出。橋梁長短不壹。處處相通。舟入者咫尺迷路。以為是也。而已隔花林數重矣。居人多以種龍眼為業。彌望無際…… 陳村的水味淡有力,故“取作高頭豆酒,歲售可萬甕,他處酤家亦率來取水,以舟載之而歸……” [7]
1、順應水勢的聚落布局
順德嶺南水鄉的河湧是聚落組團的自然分界,聚落總體上由河湧分割成不同的板塊,簡單的多呈“丁”或“⊥”字形(或“Y” 字形,如順德古朗村),復雜的為團狀、網狀分布和“井”字形(如順德逢簡村);還有環繞小丘而建,四面臨河湧街道呈放射狀分布。
順德水鄉的各姓氏和房份以河湧為界分居村落各處,每壹組團都有自己固定的土地神(又稱“社”)如順德逢簡村***十六個社(現稱“街”):見龍、村根、壇頭、明遠、後街、高社、麥社、午橋、嘉厚、高翔、直街、碧梧、西岸、東岸、槎洲、新聯,***同組成既相對獨立又聯系緊密的聚落***同體。[8]順德嶺南水鄉在每個社都有各自的社神和埠頭,區分十分嚴格,各房、族份及家族、個人均使用不同的埠頭。
在清代“各鄉俱有社壇,蓋村民祭民祭賽之所。族大自為社,或壹村***之。其制砌磚石,方可數尺,供奉壹石,朝夕惟虔。亦有靠樹為壇者。”[9]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農村建設並無統壹的規劃,但經濟發達的農村在建設過程中,“土地”、“社公”和其他神祗同村中的坊巷布局保持著非常嚴格的配屬關系,居民是坊眾,同時又是專奉某壹“社公”的“社眾”。這些農村建設受同壹文化的規範,故有比較整齊劃壹的人文景。這種配屬不但使社區生活有序化,有利於社區的整合,而且同當時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環境要求高度合拍。[10]因此,順德嶺南水鄉在聚落組團的局部景觀上仍延續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普遍的傳統“梳式結構”格局,體現了“社公”神文化對水鄉組團的社眾和聚落社區的文化規範與整合:結構上,以裏巷為單位,整齊劃壹、規規整整,村民們三間兩廊的住宅壹家接著壹家,形成整整齊齊,橫平豎直的布局;[11]朝向上,民居、祠堂等鄉土建築,面向河湧,建築構成的裏巷與河湧垂直,直對小埠頭。(如杏壇鎮龍潭村的西華大街壹帶)
筆者認為,這些水鄉的聚落組團在其發展早期很可能就是在“社公”等神文化的規範下形成的、以單姓為主的宗族社區,呈現出與北江下遊三角洲平原的聚落社區同構的“梳式結構”的規整布局[12],它們廣布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網最密集的順德等地的河湧沿岸,(如杏壇青田村至今仍保留著這種布局);後來,隨著人口的繁衍,聚落的擴展,相鄰的小村落逐漸連成壹片,各姓之間的聯系也日漸密切,漸漸,除原有的社公外,還可能出現地緣性的神明,如劉誌偉研究的珠江三角洲著名市鎮——沙灣的“北帝祭祀制度的形成過程,很可能就是沙灣各姓的村落整合為統壹的社區的過程……按坊裏輪值使何姓在事實上控制了大多數年份北帝的祭祀,沙灣社區的整合過程,也是何氏宗族逐步確立起在沙灣的統治地位的過程。”[13]順德壹些後來形成的、多姓聚居、較大型的水鄉市鎮(如逢簡、沙滘等)其各姓最早定居時,大體上是分別聚居繁衍的,而人口的繁衍、聚落的擴展、地緣性神明祭祀和密集的河網發達的水上交通線、區域性市場的形成等條件的出現,很可能就是這些分別聚居的姓氏組團整合成聚落***同體的契機和動力。
2、素雅、通透而不乏厚重的鄉土建築
色調:
與江南水鄉的“粉墻素瓦”不同,順德嶺南水鄉的廣府鄉土建築在色調上顯得較為灰濁,是“青墻、黛瓦、白地”,建築通常是灰麻石街、灰麻石勒腳、灰青磚墻面(早期也有不少蠔殼墻及三合土),灰瓦屋面,重在屋脊、檐下、墻頭、梁架等重點部位上加強裝飾,只有屋脊和山墻才飾以較鮮艷奪目的灰塑、陶塑。在屋檐與屋面交界處常施以黑色邊線,畫上白色卷草,便輪廓醒目。在強烈的日光照射下,豐富立面變化,表現建築造型的節奏和韻律感。黑白相間的線腳頗醒目清新,可減少熱輻射和耀眼傷神。
造型:
順德嶺南水鄉建築(民居和祠堂)多以鑊耳風火山墻為獨特的造型特征,即像鑊(鍋)的兩耳,稱“鑊(鍋)耳大屋”。鑊耳造型於明代中業被解釋成象征明代官帽兩耳造型,規定要有科舉功名的人才有資格修建這樣的房子;清代中後期,隨著珠江三角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宗族的平民化,鑊耳風火山墻造型被民間泛化使用,並且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緊密聯系,成為了嶺南水鄉建築常用的山墻造型。
鑊耳山墻邊的裝飾,常是黑色為底的水草、草龍圖紋,俗謂之“掃烏煙畫草尾”,與水網縱縱橫,濱臨江海的嶺南生活環境有關。山墻上的草尾裝飾線條優美在黑底的襯托下,白色的草尾生機煥發,如魚得水,是廣府民系傳統民居山墻上不可缺少的裝飾圖案;鑊耳大屋又稱“鰲魚屋”。即大屋的正脊頂喜用中間雙龍戲珠,兩端鰲魚相對的裝飾鰲魚為珠江三角洲流域建築常用的脊飾。據說鰲魚是西江流域族群的壹種親水圖騰,而後又轉化為龍母信仰、龍圖騰崇拜,相傳鰲魚好吞火降雨而為人們偏愛。鰲(鑊)耳山墻、鰲魚脊飾同樣可以視為壹種親水特征的建築。傳統建築的屋脊還裝飾夔紋,俗稱為“博古”,據說是從商周的夔龍紋抽象變化而來的。這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壹種建築語匯,並賦予深遠的文化淵源。[14]
此外,龍船脊、風俗彩畫、陶塑、灰雕以及神龕四周的磚雕、木雕,祠堂墀頭上的精致磚雕,橫梁上的鬥拱木刻等形象無不寓意吉祥長壽,如意富裕等鄉土樸素的情感主旨。
住宅:
順德嶺南水鄉聚落的貧苦人家多住直頭屋,即單間小屋;中小戶人家多住明字屋和三間兩廊,明字屋子為雙開間,主間為廳,次間為房,廳前有天井,房後有廚房,獨門獨戶,適合人口少的小康人間;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多以“三間兩廊”為主,所謂三間,即壹座三間懸山頂房屋,明間為廳堂,兩側次間為居室。屋前天井,天井兩旁為兩廊。天井以圍墻封閉。整座房屋平面為規矩的長方形。兩廊中,右廊開門與街道相通,壹般為門房;左廊多作廚房。民居的門,壹般采用腳門、趟櫳和木板大門,俗稱“三件頭”。“三件頭”大門,既保持了居室的隱密,又利於通風透氣,既可觀察門外,又有較好的防衛功能,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這是嶺南建築求實通透的壹個形象的例子。有的在三間後面加建神樓,樓上靠廳的壹面有神龕,用以安放祖宗牌位。此民宅模式是包括順德在內的珠江三角洲鄉村最普遍、最典型的標準住宅[15],順德水鄉聚落各以河湧作分隔的組成部分,仍以三間兩廊為基本單位,並聯擴大為多進多路大型院落。以三間兩廊為基本格式,還可以有許多增刪變化。
祠堂:
包括順德水鄉在內的珠江三角洲的鄉村祠堂大都始建於明中葉後,其選址往往註重風水,因此常常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朝向經風水師勘定的特殊的角度。總的來說,其布局又十分相似,基地方正,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符合於風水觀念中宅、村、城鎮擇址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格局。祠堂門前是小廣場,可供族人聚會,舉行各慶典,另壹方面開敞的平地也烘托了祠堂的雄偉氣勢。
祠堂入口為門廊式布局,大門兩邊常布置須彌座塾臺,往日每有祭慶,即有樂師於此奏樂。進大門後,是增強私密性的屏門,也稱“中門”或“擋中”構成門廳,是傳統廣府祠堂常見的布局形式和設計手法;門廳後是天井。天井地坪標高略低,壹般用麻石條鋪砌,設排水明溝。天井左右為側廂或檐廊,四邊的坡屋頂形成“四水歸壹”之勢。天井後是整座建築的主體即中進議事廳,通常稱“某某堂”多為三開間,這是全祠堂最大的單體建築,滿足族人聚會議事之功用,明間設屏風,以阻隔由議事向三進祠堂的視線;中進過後隔著狹窄的後院,是相對簡樸的後座明間的供奉的是長房各代祖先,兩邊則為配賢祠及配享祠,供奉得科名的祖先及對建修祠堂有功的祖先神位。另壹些小型祠堂和書室(即所謂的“私夥太公”)中,則采用了廣府民居傳統的門鬥形式作為入口造型。平面壹般為三開間,明間設門,兩側磚成房,不設柱範,構架較簡單,虛實對比強烈。[16]
整體上看,包括順德水鄉在內的珠江三角洲鄉村祠堂的平面布局和空間組織對外封閉,對內開敞,采用嚴謹的中軸對稱布局,以寓含珠江三角洲地區自明代以來倡導的倫理和禮制秩序,結合天井組織院落和建築,跌宕起伏,井然有序,構成有機的整體。
廟宇:
順德水鄉廟宇壹般采用馬鞍形風火山墻,分在廟宇兩側,墻體成梯級漸次升高的景觀,在山墻邊界處常施以黑色邊線,描畫白色細線襯托,輪廓醒目。
由於廣府民系地處珠江三角洲水網地帶,廣府鄉民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鄉土聚落中的宗教信仰及民俗節慶也處處體現“水”文化的存在。順德各處水鄉普遍供奉著洪聖廟、龍母廟、天後宮、北帝廟等水神的廟宇:
“邑人最重祈禱,每鄉如有神廟謂之鄉主廟。邑中鄉中之最盛者,縣城西山之關帝廟,仕版之城隍廟,西淋陳村之主帥廟。龍潭之龍母廟尤著靈應,鄉人往禱者刑牲獻醴,焚燎如雲。”[17]
而節慶方面,最突出的要數龍母誕、龍舟節等。這是水鄉地理環境在聚落和鄉民信仰在風俗上的直接反映。
炮樓:
《廣東新語》“高樓”條稱:
“廣州諸大縣,其村落多築高樓以居。……樓基以堅石,其崇壹丈七八尺,墻以磚或牡蠣殼,其崇五六丈,樓或單或復樓,復者前後兩樓,盤回相接,雨水從露井四註,名回字樓。罩以鐵鋼銅罛,隱隱通天。樓內分為三重,每重開三四小牖以了望,頂為戰棚,積兵器炮石其上,以為禦敵之具”。[18]
以上大概是屈大均對明末清初珠江三角洲因社會動蕩而產生的鄉村聚落防禦性建築—高樓的描述;到清末民初,順德乃至廣東社會再次陷入動蕩,盜匪問題嚴重,而順德“盜風之熾為粵省冠”[19],為保境安民,順德水鄉聚落進、出口往往修建高高的炮樓,成為嶺南水鄉異於江南水鄉的又壹獨特景觀:
“村落多築高樓以居,凡富者必作高樓,或於水中央為之。樓多則為名鄉。遙望木棉榕樹之間,矗立煙波,方正大小,壹壹相似,勢如山嶽之峙,皆高樓也。樓基以堅石,基崇壹丈七八尺;墻以磚或牡蠣殼,其崇五六丈。樓或單或復,復者前後兩樓,盤回相接,雨水從露井四註,名“回字樓”,罩以鐵網銅罛,隱隱通天,樓內分為三重,每重量工三四小牖以了望。頂為戰棚,積兵器炮石其上,以為禦敵之具。寇至則壹鄉婦女相率登樓,男子從樓下力鬥,鬥或不勝,由寇以秋千架巨木撞樓,或聲大銃擊之,或以煙火焚薰,樓中人不能自固,爭從樓窗自墮,以求緩須臾之死,慘不可言。是樓雖壯觀瞻,亦寇盜之招,此鄉落之莫可如何者也……”[20]
據筆者2003—2004年考察今順德杏壇鎮的龍潭、青田、光輝、上地等絕大多數水鄉,至今仍保留或存在過有這壹類建築。
3、寬敞迂回、綠樹蔥蘢的河湧景觀
駁岸、埠頭和石板路
嶺南水鄉的河湧多迂回曲折,流經村落的河道兩岸用麻石,紅砂巖砌築駁岸,駁岸每隔壹段設置小埠頭,有的為跌落河湧的階梯狀,有的凸出河岸兩邊或壹邊開石階,壹般正對壹側的巷門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浣洗衣物,繞流於珠江三角洲水鄉宗族古村內河的壹個個埠頭,區別十分嚴格,各房族分及家族用不同的埠頭,有的埠頭還特意泐石加以說明,如順德桑麻水鄉總社村的壹個埠頭有壹塊長條石上刻著“黎恒傳祖水埠”幾個字;這些埠頭每天都有人燒香拜祭,逢年過節香火更盛[21];河湧在河叉縱橫的珠江三角洲是村民聯系外界是的主要通道,與河道平行的是用麻石鋪砌的石板路,有的只有壹邊,有的兩邊都有,在石板路與河道之間,壹般種植石榴、水杉、香蕉等樹種,形成寬敞的、樹木蔥蘢的水道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