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當了秦國的丞相,當時還沒有親政的秦始皇都要尊稱其為仲父,可見呂不韋當時是多麽炙手可熱。
但呂不韋自己知道,雖然當時秦國的行政大權都操在自己手中,但由於是商人出身,總覺得大家對他有些看不起。
怎麽能提高自己的聲望,也就是說能夠提升自己的檔次呢?思來想去,在門客的攛掇下編了壹部史書,取名為《呂氏春秋》。
書成稿以後,呂不韋命人將《呂氏春秋》搬到鹹陽城門,昭示於眾。並做出鄭重許諾:如果有人能夠在這部書稿中,增加或者減去其中的壹個字,就獎賞給他壹千金。
這便是成語“壹字千金”最早的由來,原意是說自己的書稿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但是後來又有人將“壹字千金”賦予了新意,這壹次並不是因為要更改壹個字而給予獎賞,而是在詩文中故意缺了壹個關鍵字,要想補全它,拿千金來買。由獎賞人變成訛詐人,誰能做出這種惡作劇的事情來?
說起來大家可能不相信,幹這種事情的,居然是壹個年輕的大才子,他的大名叫王勃。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在唐朝的詩歌發展史上地位很高。他幼年時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
16歲的時候,他躊躇滿誌的來到長安參加科考,果如所願,壹下子就考中了。
唐初,科舉的錄取名額非常少,壹個16歲的少年能夠金榜題名,在當時絕對是壹件牛逼閃閃的奇事,所以王勃以神童而名噪壹時。
高中後的王勃,後來被朝廷授予朝散郎壹職。
其實有時候年紀輕輕就出名,也不見得壹定是好事。因為妳壹個人再有才,但妳的閱歷不行,所以容易犯許多不值得的錯誤。
王勃就是這樣,因為恃才傲物得罪了許多人,後來他的臭毛病都被唐高宗李治知道了,壹道聖旨下來,他被逐出長安。
後來又參加科選,不幾年又犯了更大的錯誤,最終再次丟掉官職。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秋天,丟官後的王勃突發奇想,都說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做學問不能整天閉門造車,自己整天在東京無所事事,還不如遊覽中華的大好河山,增長壹些閱歷。
再說父親因為自己的牽連被貶到交趾多年了,也趁這個機會去拜見壹下老爺子。
說做就做,王勃下定決心後,就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了。
在路過南昌時,恰逢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的滕王閣完工,在這裏開慶祝宴會。
文人騷客們都是喜歡湊熱鬧的,王勃遇到這種盛會,豈能不到哪裏顯露壹番?於是參加了慶祝宴會,並在宴會上當即寫下後來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
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後,受到大家的壹致稱贊,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
過了幾天,他看許多詩人都在寫詩湊趣,自己於是也留下壹幅墨寶,然後就準備啟程南行了。王勃的全詩如下: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 )自流。
七律應該56個字,王勃卻寫了55個字。不知是疏漏還是故意。
王勃走後,閻都督要欣賞這位少年俊傑的詩作,可是讀來讀去斷不成詩句,仔細壹看,原來詩句中少了壹字。
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旁邊壹起欣賞詩句的文人騷客們,妳壹言我壹語的開始賣弄起文采來,都想補上漏掉的這個字,有說補“水”字的,有說補“獨”字的,有說補“白”字的……
但是這些人補的漏字,閻都督聽了,似乎都不能夠精妙的表達詩句中的意境,有些狗尾續貂的感覺。
於是命人趕快去找王勃,請他把丟掉的字給補全了。
等下人把搞惡作劇的王勃追到後,王勃的隨從發話了:“我家公子說了,壹字值千金,請轉告閻大人,還望大人海涵。”
下人馬上跑回來匯報,閻都督壹聽,氣憤的說道:“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訛詐呀!”
本想發火,可是壹想,是自己在求詩,又不是王勃主動獻詩,有火又無處發泄。
轉頭壹想,這個京城的神童路過我們這裏,留下《滕王閣序》千古名篇,再花1000兩銀子讓他把詩給補齊了,也算是留下壹段文學佳話,這樣本官也能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
於是吩咐下人準備好紋銀,親自率眾人趕到了王勃的住處。
王勃聽說了來意,故作驚訝地說:“大人貴足來訪,是晚輩的罪過。我怎麽敢空壹個字呢?”
眾人聽後,不明其意,有人就催促道:“在大人面前不要再賣關子了,快說說,那個空的應該填什麽字?”
王勃這才揭開謎底:“空者,空也。既然是空著的,自然就是那個‘空’字了。‘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不是很符合詩意嗎?”
大家聽後,都交口稱贊。
此時的閻都督又吟誦了壹遍最後壹句詩句,意味深長地說:“這個‘空’字實在是妙,令人拍案叫絕,真稱得上是‘壹字千金’,王老弟真不愧是當今的奇才啊!”
王勃的這個“壹字千金”,比之於呂不韋的那個“壹字千金”,應該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