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 科技
中微造出5納米蝕刻機,並且開始和臺積電進行了溝通,不少網友說蝕刻機都成功了,那麽光刻機是不是也快了?但是有網友發現,多半企業在偷懶?
此前中微半導體首席執行官尹誌堯博士在2020年第23屆中國集成電路制造年會暨廣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論壇講了國內半導體情況,並呼籲國內企業註重國產半導體設備發展, 但事實是不樂觀,不少企業在"偷懶",這是為什麽?
老美三次制裁華為,最後華為海思芯片受限,甚至被迫成為"絕唱",這裏面就要說說半導體領域的乾坤。集成電路離不開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但這壹塊正是我們所缺少的,老美規定任何使用他們設備和軟件的華為生產產品的行為都是被禁的,而且有報道稱還幹預荷蘭光刻機,使得深紫光刻機不能交付給中芯國際,這也使得中芯國際不能生產更高端的芯片。
於是我們看到國內有壹種呼籲,就是自己造光刻機,而中K院就已經率先表態,將光刻機等被西方卡脖子的項目列為任務清單,但是光刻機那是那麽容易做的。
就目前而言半導體加工設備我們還是面臨巨大挑戰,加工微觀納米結構已經接近物理極限,不是壹個國家壹個企業說做就能做的。
而且集成電路芯片加工的工藝過程很復雜,步驟幾千、所用設備幾百種,而且各種零部件更是需要各國支持,比如我們已知的壹臺光刻機是集合了數學、化學、光學、流體力學、高分子物理與化學等方面的知識, 日本的特殊材質、德國的蔡司鏡頭等等哪壹個不是某國家的頂尖 科技 水平呢?
除了制造難度,更大的是人才缺少、門檻之高、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過長,就像雷軍說的那樣,做芯片多半是九死壹生。
尹誌堯談到中國芯片領域說,國內雖然出現半導體熱潮,但是多半是表面繁榮,比如資金投入不等對,人才很短缺等等,甚至有的企業在"偷懶"。
如2020年以來,各省市上半年簽約半導體項目已經超過了1600億 。這個數據是去年的兩倍,按理來說大家都在積極發展半導體行業,但是仔細看, 這些投資90%還是用在了設計方面,在設備材料方面僅有3%,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差了幾十倍。為什麽會造成這個原因?
首先就是設備材料方面骨頭難啃。 如此前荷蘭放下狠話說,就算是給出全套圖紙,都不壹定能夠造出光刻機,而我們通過前面的分析也看到,壹臺光刻機所需的技術確實不是那麽容易實現,再者在技術封鎖或沒有引導的情況下再去專研、攻克難關,對於壹般的企業來說難度確實很大。
再者就是設計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而且回報比較快,就商人本質而言,這樣做也沒錯,畢竟要跟股東交差不是?
但是話說回來,就算是再多的錢投資到設計方面,我們並沒有解決其本質問題,那麽以後是不是還會受到別人的威脅呢?不解決根本,還是被別人"卡脖子"吧?
如尹誌堯接受采訪的時候所言,我們在集成電路方面確實遇到了困難,但不是沒有機會。
我們看到國家層面已經對人才培養進行扶持,而國內的科研院校也展開合作,去攻克這些難關,我們要剎住浮躁心理,加強合作,也壹定能夠突破困難!
針對尹誌堯呼籲重視國產半導體設備發展,情況不樂觀妳怎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