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壹年端午節,隨著年紀變大,越發的多愁善感,越發的愛回憶,想著給孩子講講小時候的事,順便也寫下來,怕哪天忘記了,還能翻壹翻聊以慰藉。
端午節,在我童年是壹個令人又愛又恨的節日,愛的是習俗眾多:吃粽子、紮五絲、煮雞蛋、插艾草,可以有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做,有很多古老的故事和傳說可以聽。恨得是端午節是收麥子的季節,到了這個收獲的季節,基本每年恰逢雨季,都是搶收,忙碌不行,現在想想那滿地的麥芒,身上還有點被紮的癢癢的那種感覺[微笑][微笑][微笑]。我的老家是山東膠東片區,雖然上學後書上和老師都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但在老家的民間我沒有見到紀念活動或相應的故事傳說。更多的是關於風調雨順、去災去病的傳說故事和祈禱,細細想來,活動和儀式還是挺多的。
最重要的就是包粽子、吃粽子了,老家的粽子和現在城市裏的三角粽子不同,是方形粽葉的方形粽子。我娘對端午粽子是比較追求極致完美的,每到端午前壹個月,就在到處挑選比較粘的糯米、味道比較純正的粽葉和大棗,臨近端午,逐壹用水淘洗、浸制,包粽子也是松緊適度,煮的時候先大火後小火,講究的很。每次煮出來的粽子是又香又糯,很是美味。關於粽葉要重點提壹下,我小時候叫菠蘿葉(方言),跟南方和城市裏的葦葉不同,這種葉子味道更濃厚,色澤更深。葦葉更清香,各有利弊。
說完粽子該說說雞蛋了,山東人對雞蛋的酷愛使它幾乎融入到了每個節日裏,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有雞蛋的傳說。可能是人口眾多,雞蛋相對短缺,所以就在逢年過節才能有口福放開肚子吃幾個吧,反正我童年雞蛋就先讓老人和需要補身體的人吃,到現在我都很愛吃雞蛋,源於童年的雞蛋短缺[機智][機智][機智]。端午節粽子鍋裏肯定要煮壹些雞蛋了,象征著富足的生活願望,有時候煮出來還在小孩肚子上滾滾,就去病去災了。
吃的就說到這吧,來聊聊裝飾的艾草和五彩繩。端午節艾草還是要該插插、該掛掛,意味著消病去災(家有三年艾,大夫不用來嘛),同時還能驅蚊驅蟲,效果不錯,晚上納涼時點上壹小把艾草,蚊蟲不見了。再說紮五絲(五彩繩),這是小朋友們的重頭戲了,家裏人都會給孩子們手腕腳腕上綁上五絲(五彩繩),家裏的樸素的色彩立馬活潑不少,等到下雨時,把五絲摘下來扔到雨中、屋檐上,據說會變成小蛇、變成小龍,祈求者風調雨順……
開心的玩的說完,該說說農忙的事情了,遍地的金黃麥田,現在想來是豐收和喜悅,那會兒就是煎熬,割麥、捆麥、收回麥場、脫粒裝袋、每天晾曬……,這壹個流程半個多月,基本是不著家的忙,當然收麥、曬麥的時候,也有叫賣冰糕雪糕的,要能吃上壹只,可謂苦中壹點甜,甜到心裏。現在想來,那個年代的苦樂都是那麽樸素,都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現在富足的多,也不用那麽辛苦了,但卻少了腳踩在泥土裏的真實、少了麥子入倉的踏實、少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堅定、少了起床就知道要做什麽的方向和平靜、也少了壹根冰棍兒就心花怒放的簡單……
期待有壹天,回歸那份樸素的真實和苦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