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文化,壹開始就透著市井閑談之氣。早在宋元兩朝茶坊就已出現了,明清得以推廣。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未改造前,就是民間集會中心,經營茶水、商鋪、餐飲行業。據說它的前身曾為滿清旗兵公***俱樂部,只要進茶館的人,不論妳是戴頂戴的,還是穿粗布大衫的,進得茶館來便得放下貴賤身份,平起平坐。茶館不只賣茶,餑餑、小吃、熟食、炒菜、燒酒壹應俱全,當然也少不了很便宜的大碗茉莉花茶。
茶館,提供了壹個難得的平等交流的場所。古城西寧東頭的平安袁家村就有這樣壹個茶館,靠門右手邊上是紅磚砌成的竈臺,後堂煮茶,由跑堂的將茶水灌滿銅壺送到竈臺上,再由竈臺處的老夥計拉動風箱,用燒紅的炭塊保溫。老夥計是懂風雅閑趣之事的人,而且掌握沏茶技巧。最為有趣的是他烏潤如同黑茶般的膚色與銅壺、茶湯融為壹體。
進入茶館,粗實木桌椅漆成烏木色,透著古香。三泡臺大蓋碗,或是粗陶泥碗,每個都是十五元,茶水不限量,隨妳喝多少。我與愛人要了兩個陶泥碗,多掏倆錢來盤瓜子。待坐定後,跑堂的便招呼其它生意去了。倒不似舊時的茶館,夥計必須具備“眼力勁兒”,主動去給客人沏茶倒水,不得怠慢任何人。茶館裏正前方搭著壹個戲臺,上面在唱平弦,臺下百姓嗑瓜子聊天打牌,吵吵鬧鬧聲壓倒平弦聲。鄰桌的壹家人喝茶打牌,老頭子做事極為認真嚴肅,每把牌結束後都會監督晚輩在紙上記下輸贏,壹元錢的小牌,打得越發像回事兒。我們就這樣聽著看著,不覺已過半個時辰。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平視,壹切便更覺親切鮮活。
第二天睜開眼睛,嘴裏還似乎留有茶館黑茶的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