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無疑是響當當的古代名醫。不過葉天士畢竟不像華佗、扁鵲那樣家喻戶曉,下面來說說葉天士的故事。
拜師
公元1666年,葉天士生於江蘇吳縣(即今日蘇州)。其高祖葉封山是從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的。中國古代,子承父業是最為常見的職場現象,尤 其是手藝方面,往往傳子不傳女。連女婿都沒份兒,壹般外人即便成為了得意弟子,也很難得到全部的真傳,所以,只有子承父業才能保證技術不被帶入土中。葉天 士的祖父葉紫帆是名醫,而且是著名孝子、道德模範;父親葉陽生也是名醫,據說喜歡飲酒賦詩、收藏文物。然而,葉陽生五十歲就去世了,當時葉天士才十四歲。 葉陽生去世後,葉家很快家貧,難為生計。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為了生計,喪父後的葉天士便開始行走江湖、行醫應診,他拜了父親的門人朱某為師,由於有幾代行 醫的遺傳基因、外加勤奮好學,葉天士的水平很快超過了朱先生。 到十八歲時,葉天士先後拜過十七位名醫為師,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當時的醫學權威,由此得到了“師門深廣”的贊譽。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不知道葉天士有沒有讀過韓愈的《師說》,不過他拜師確實是按照這個去做的。當時 山東有位劉名醫擅長針術,葉天士想拜他為師,但沒有門路。有壹天,來了壹位姓趙的病人,壹問竟是劉名醫的外甥。他說舅舅治不好他的病,所以只好來找葉天士 了。葉天士看了壹下,開了幾帖藥,沒多久就治好了。如果換了別人,恐怕早就洋洋得意了,什麽名醫?還不如我。但葉天士卻明白術業有專攻,劉名醫治不了外甥 的病,並不代表他醫術不行。後來通過趙某介紹,葉天士化名拜了劉名醫為師,由此精通了針術。
海納百川,名醫的成長之路往往就是不斷地吸納他人所長的過程。
成名
像所有活躍於民間的中醫壹樣,葉天士也是全科醫師。可是相比於遙遠的扁鵲、華佗,葉天士畢竟生活在十七世紀中後期,醫學門類已經漸漸細分了。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他在溫病學上的成就最為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壹。
壹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葉天士生在蘇州,明清兩代,江南地區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越來越稠密。隨之而來的是流行性 疾病頻發……就氣候而言,江南湖河渚泊,地處潮濕,因而多溫病。於是,溫病學派逐漸成為了吳門醫派主流。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居世界領 先地位。葉天士生在蘇州,讓他有機會選擇了壹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縱觀 中國歷史 上的名醫,除了擁有壹些高精尖的絕活之外,無壹例外都有治療疫病的能力。疫病傳染速度快,擴散面廣,找到壹種治愈疫病的方 法,就可以拯救無數蒼生。不僅善莫大焉,而且對於自身名氣的傳播很有幫助。曾有這樣壹個傳說:有壹次,葉天士的母親患病,他使出渾身解數卻治不好,又請了 許多名醫朋友,也不見效。最後仆人告訴他:後街有個章醫生,常自誇醫術比妳高明。可是他的診所卻門庭冷落……抱著試試的想法,葉天士請來了章醫生,竟治好 了母親。從此,葉天士逢人就說:“章醫生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
江南出才子,出文人。正因為如此,葉天士有了許多免費宣傳者。有人說康熙皇帝為感激葉天士治好了他的搭背瘡,禦筆題匾“天下第壹”;更有傳說某神仙變身凡人來看病,葉天士號脈後在病歷上寫了幾個字:“六脈調和,非仙即怪。”神仙驚嘆不已……
名醫之名,離不開名醫自身努力,也是眾多外在因素叠加所致。
收徒
葉天士的師傅眾多,徒弟也眾多。前者對於他成為壹代名醫至關重要,後者則讓他享有了身後持久的榮耀。
相傳華佗曾有過著作,想傳給獄卒未遂,結果付之壹炬。相比之下,葉天士幸運得多。他壹生中並沒有親筆寫出醫學巨作,可是死後卻漸漸著作等身。這些作品都是他的學生以及後人搜集、整理而成的。其中顧景文和華岫雲貢獻最大。
相傳葉天士去世之後,顧景文將老師葉天士在洞庭湖上泛舟時口述的醫學觀點,整理潤色成《溫熱論》,以老師的名義制作成冊,流傳於世。華 岫雲則對老師生前的醫案加工整理,分門別類,分析處方原理,並壹壹寫上按語,形成了《臨證指南醫案》壹書,後來成為中醫經典名著。除此之外,還有《葉天士 醫案存真》《未刻本葉氏醫案》等許多著作,都是葉天士的徒弟、後人整理編纂而成。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壹般都是高徒沾名師的光出名,而葉天士顯然收了壹群好徒弟。要不是有如此多的著作傳世,葉天士或許也只是個傳 說中的名醫。他的學說在身後二百多年中,不僅沒有漸漸失傳,而且不斷與時俱進,最終形成了中醫史上壹個重要的醫學流派——“葉派”,直到近代,依然在醫學 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
拜師不拘泥於門派,收徒不刻意留壹手。正是這種胸懷,讓葉天士的醫學成就釋放出最大的光芒,造福了許多代人。
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葉天士的思想造就了他的成就。他實現了“壹個人死了,他還活著”的奇跡,他的生命因為思想的傳承而得到了永生!
人文素養
醫生並非官位,沒有官威,按說平易近人是本分。可是現代醫生和患者之間往往有距離感,且不說是不是能給患者壹個笑臉,連寫的病歷壹般人都看不懂。相比之下,古代名醫卻很重視“接地氣”,他們具有很好的人文修養,這使得他們的醫術得到了更好的發揮。
關於葉天士看病,流傳著許多故事。說某窮漢去找葉天士看病,說他身體無恙,只是窮困潦倒,看有沒有辦法治窮病?要是換成壹般醫生,不是 將這“無賴”罵走,就是報警告他砸場子。而葉天士卻給了他幾顆橄欖,告訴他回家種下,明年就不窮了。第二年,橄欖樹只長出了葉子,沒開花沒結果,窮漢覺得 脫貧無望。不料,不久,前來買橄欖葉子者絡繹不絕,原來葉天士知道有壹種時令疫病,藥方裏需要橄欖葉作為配料,於是才讓窮漢去種樹。
醫生不僅治病,還治窮,聽起來太誇張。不過這反映出壹種心態,群眾希望醫者有父母心。如果有了父母心,自然工作不分分內分外,醫術也會得以精進。
到了近代,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中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甚至非議。比如 魯迅 先生《父親的病》中寫了其父求醫經歷:第壹位名醫藥方裏有“經霜三年的甘蔗”;第二位名醫用藥更為奇特,“蟋蟀壹對”,旁邊小字“要原配”……結果魯迅的父親被治死了,好好壹個家也治窮了。
醫者醫術不精,外加沽名釣譽,就很容易成為壹方殺手。對此,葉天士曾對子孫遺言:“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接地氣、父母心、責任感,對於壹位良醫,這些甚至比醫術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