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舉例:1934年、1946年、1958年、1970年、1982年、1994年、2006年、2018年、2030年、2042年 判斷方法: 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是2的年份 換成公式表述為:公元年號÷12=某個商,同時余數為2 列如:2018年 2018÷12=168,余2。
商是168,余數是2。所以2018年是狗年。
擴展資料 相關背景: 狗年起算自二十四節氣之立春,因為生肖年依附於幹支紀年,而幹支紀年又是幹支歷的紀年方法。歷代官方歷書(即黃歷)皆如此。
農歷和幹支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兩者在年份起點、月份劃分規則、每年天數等皆不同。由於民國後使用了公歷,不少民眾包括極個別所謂專家在歷法知識上的欠缺,所以兩者常被混淆。
狗年,中國十二生肖年份之壹,狗在十二地支中以‘戌’為代表,在壹年中戌月是九月,是個收藏的季節,此時山野壹片雕落寂寞,是個入冬之前的景色。 百度百科-狗年。
2.狗的演變歷史東亞狼是全球家犬的祖先
科學研究表明,1.5萬年前人類將狼馴化為狗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現在幾乎有人的地方都能看到狗。從祖先造出的這個“伏”字,我們可以看出人與狗難以割舍的情感。
狗起源於狼,已經成為***識。但是狗的發源地在哪裏,何時由狼演變而成的呢?狼是什麽時候開始逐漸遠離山林,步入廟堂成為狗的呢?
科學家在對來自於歐洲、亞洲、非洲和北美洲的654只狗進行DNA分析後,得出壹個結論:曾活躍在中國境內或中國附近的東亞灰狼,據信是當今全球幾乎所有家犬的祖先。狼在大約1.5萬年前被人類馴化為狗,並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
淵源:狗的祖先是東亞的狼
在美國權威的《科學》雜誌上,由瑞典、美國和中國三國科學家合作研究的科學報告表明:兩萬多年前,中型的亞洲狼出現,開始與人類有所接觸,這些狼便是全球400余種家犬的先祖。生活在中國境內或者中國附近的狼先後被人類群落馴養,這些狼繁殖的後代最終在1.5萬年前被人類馴化成家犬。
狼是狗的祖先,還有壹個少有爭議的有力證據,就是狼與狗交配生下來的後代具有繁衍的能力,而且兩者在血液學方面非常近似。以至絕大多數電影中狼的角色,都是用狗化裝而成,壹般人幾乎無法識別。
從狼到狗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時光。
結盟:狗主動選擇走向人
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人與狼(或者狗)結盟之初,並不是人選擇狼(或者狗),而是狼主動走向人並被馴化成了狗。
答案或許是這樣的:25只或30只狼與數目相近的遊牧先民壹前壹後走過荒野,當人獵捕到大型獵物後,狼群就在人的營地附近流連,撿拾殘羹和吃剩下的骨頭,並進壹步證明自己沒有攻擊性或能當好幫手。
於是,壹些幼小或者比較不具威脅性的狼只慢慢占據了人們的心,人與狼之間的聯盟關系由此誕生,人將它們收養起來,並讓它們繁衍後代,馴養的歷史也隨之展開。
雜交:誕生了形態各異的狗
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除了早期為適應人類的要求和環境的影響,狗自主進行了變異以外,狗的絕大部分種類都來自人類千百年來對狗所進行的雜交和改良。
分子遺傳學家暨犬只育種協會的遺傳研究主持人傑夫·桑普森認為,由於狗有78個染色體,遠較人類的46個來得多,混種、配對的機會也相對增加,而亂點鴛鴦譜的正是人類。人們按照所需要的用途對狗實施選擇性的繁殖和雜交,從而逐漸飼育出特定類型的狗。
3.狗年的傳說我們的祖先早就發明的十二生肖,是代表十二地支、用來記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種動物,也叫屬相。於是乎每年伊始,“啥年說啥”的文章不勝枚舉,歲末談到年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執壹說。對龍虎牛馬的贊揚固不必說,蛇兔雞羊均頗多溢美之詞,猴子更是被捧上了天,就連大耳、小眼、腳短、體肥的豬,盡管長得醜陋不堪,但由於渾身都是寶,也不免誇上幾句。
按照慣例,自然少不了“狗年說狗”,不過狗確實也有說說的必要。狗即犬,何科何屬,無需多言,如今談狗、論狗、養狗的書籍也不鮮見。追溯人類養狗的歷史,可謂久遠,以至於狗與我們的語言也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在貶義詞中更是屢見不鮮,如奸邪之人系“狼心狗肺”,倉皇逃跑如“喪家之犬”,出壞主意的人被稱之為“狗頭軍師”,憑借後臺為所欲為是“狗仗人勢”,垂死掙紮為“狗急跳墻”,腳前腳後跟在別人後面討好獻媚斥之為“哈巴狗”,毫不可取的文章被罵為“狗屁不通”,搞裙帶關系也被說成“壹人得道,雞犬升天”,若壹不小心向前跌倒被嘲笑為“狗吃屎”,至於“落水狗”則更被列入痛打對象。由此看來,種種劣行似乎和狗都有牽連,狗實在是大逆不道、罪不容誅。
當然,逢上狗年,立馬就貶少褒多了。狗的優良品質須統統充分挖掘出來,並精心包裝後“上市”。什麽“忠誠、馴良、勇猛”等等,義犬的逸事常常見諸報端。令人討厭的汪汪狗叫之聲也因與“旺旺”諧音,可用以滿足人們對事業發展、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福。更有人用“貓來發,狗來富”壹類的民諺為狗正名。
言者自言,行者自行,狗過去僅用來看家,現在供玩賞的呈上升趨勢,也有精心培育成警犬的,總是有人要養的;狗能咬人致病,真是可怕、可惡,總是有人要打的。曾記得過去因瘋狗咬人致命,弄得人心惶惶,來了壹場轟轟烈烈的打狗運動,使得壹時間城鄉狗數銳減。
然而近幾年,隨著人們休閑生活質量的提高,在興起的“寵物熱”中,狗獨占鰲頭。去了普通的,來了高貴的,狗市頗旺,各種名犬層出不窮,甚至有了“明星狗”、“貴族狗”,出現了“狗吃人參”、“狗打球蛋白”、“狗做CT”、“狗進美容院”,對此盡管頗有微詞,卻是漸成時尚。
假如“啥年捧啥”,只因為是狗年,就得把狗捧上天,那麽依此類推,鼠年還去不去滅鼠,豬年還能不能殺豬,雞年發生了禽流感還要不要撲殺。顯然,十二生肖並不真正等同於真實意義上的動物?“對號入座”實在不可取,狗的善惡美醜,也只是將狗人格化、抽象化,書中文人筆下之狗,絕非真正的狗。狗,人類的助手和玩物而已,既無“美德”,也無“惡行”,忠順和咬人皆是其天性,我們當然不能僅憑個人的好惡,就不養警犬、獵犬,不打瘋狗、惡狗。
4.中國養狗歷史壹萬年,知道嗎狗是人類忠實的動物伴侶,從古到今,有許許多多感人的佳話故事。
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有些也與狗有關。如古代神話故事中有崇拜槃瓠為祖先的故事,被用作圖騰崇拜的例證。
槃瓠就是壹只五彩神狗。傳說中的伏羲氏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他和女媧氏兄妹成婚產生了人類。
他創造了八卦,並把狗列為八卦中的艮卦,他教人們結網捕魚,飼養六畜,狗就在其中。狗又名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壹。
據考古學研究世界上狗的馴化至少有壹萬年以上的歷史。在我國,根據對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浙江桐鄉羅家角以及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所出土的狗骨研究,表明至少有8千多年的馴化歷史。
殷商時期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即有了犬字的出現。從西周、春秋、戰國等時期,由於文字的進壹步發展,有關狗的記載更多了。
如《禮記》註疏中:“小曰狗,大曰犬。卷毛有懸蹄者為犬”。
以及諸子百家的言談,文章中,也常常論及狗。如《墨子·天誌》有:“四海之內,粒食人民,莫不芻牛羊豕犬口。”
全國人民沒有不養牛、羊、犬、豬的。狗作為全國人民常說的“六畜”之壹,也是這壹時期最早提出的。
如《管子·牧民》:“務五谷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 *** 富”。《韓非·難二》:“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植,則人多”。
當時甚至把養不養“六畜”提高到國富民強的高度來認識,如《管子》:“六畜育於家,國之富也,六畜不育,則國貧而用不足”。由於對養狗的重視從周代起即有“狗官”如《周禮·天官》中記載的“犬人或稿人”即為周代官名。
秦漢時期,隨著我國養犬業的進壹步發展,養狗已不僅僅用於會祭祀、食用、狩獵守衛等幾個方面,而且進壹步發展作為“玩賞”或“伴侶”寵物,漢武帝曾命營建“犬臺宮”供文武百官觀看“鬥狗”,作為壹項娛樂活動。《漢書·張良傳》載有宮廷最早養狗的記載:“秦王子嬰降沛公(劉邦)沛公入秦,宮室帷賬狗馬生寶婦女以千數”。
《漢書·魯恭王傳》載:“魯恭王常在宮室種花、玩狗”。《後漢書·孝靈帝記》:“帝常於西園玩狗”。
《戰國策》中有“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史記》中有“收狗馬充物宮室”。
反映了當時帝王將相生活窮奢極欲。《漢書·元後傳》載:“五侯群弟,爭為奢侈,作倡優狗馬馳逐”。
元戲《漢書·食貨誌》中也載:“世家子弟,富人,或鬥雞走狗馬,弋獵,博戲”。他們狗馬聲色,競相仿效,養狗風盛行。
有記載,當時國家養馬場中,已開始養狗。相犬術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
《周禮·天官》載有“凡相犬牽犬者屬焉”。這裏提到的“相犬牽犬者”即指負責鑒定狗的優劣及飼養管理狗的專職官員。
《莊子》載:“狗不以善吠為良”,“吾善相狗不如相馬也”。《呂氏春秋》中也有:“有善相狗者”漢代在皇宮設有“狗監”等官職,專門負責監管皇帝的獵犬。
1974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有《相狗經》零散竹筒。雖不完整(230個漢字),但也可看出當時對狗的研究已達到壹定水平。
三國兩晉南北朝,我國廣大城鄉,養狗已很普遍,有“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記載。狗的飼養已不再僅為富人、貴族所有,而是已進入廣大平民百姓家。
但好狗的價格也較為昂貴。三國時曾有“壹犬值數十匹,禦犬率具纓”的記載。
南北朝時期,宮室內的狗竟然曾享有和人壹樣的誥封,被賜為“郡主”等爵位。隋唐兩宋我國養狗業進壹步發展,並已開始有大規模養狗的記載。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權貴階層生活奢侈豪華,皇帝建有富麗堂皇的五坊,即飼養狗和四種鳥類,其中專有漂亮的狗坊。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卷中描寫的宮廷貴婦,左手執拂撣向前靈巧擺動,逗引著深通人意、張嘴搖尾撲跳的獅子狗戲耍,情節活潑生動。
宋代也開始有打狗的記載,如《宋書·五行誌》:“揚州禁軍民毋得畜犬,城中殺犬數萬”。元明清,養狗業仍有壹定程度的發展,元代東北地區有“狗國”和“使犬國”的記載,東北地區設有驛站,用狗拉雪橇業進行通訊和運輸,元《癸辛雜談》載“高麗以北,地名別十八,其地極寒,海水皆冰……人行其上如履平地,站地往來,悉用四狗挽之,其去如飛”。
狗還可送信,元代為此專設“狗驛”。明清時期養狗業仍有壹定程度的發展,並培育出了許多世界公認的著名犬品種,如北京獅子狗、哈叭狗、袖珍狗、沙皮狗、冠毛犬等等。
我國自古以來皇宮中曾養過多種犬,而以清末皇宮所養犬最為有名,如著名的北京獅子狗,在玩賞狗中永遠占據貴族的地位。慈禧太後喜歡賞狗,曾在北京城萬壽山壹角,建禦犬廄,建設非常豪華講究,依仿宮殿而造。
常養幾十條各種毛色的獅子狗、袖珍狗等。由4位太監管理,“侍奉”。
這些禦犬廄中飼養的犬又稱“宮廷犬”而名揚海內外。其中慈禧太後最寵愛的有“海龍”、“黑寶玉”就是北京獅子狗,“雪球”、“雨過天睛”、“風”、“月亮”為袖狗。
5.狗的歷史狗的歷史: 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進化都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對於它,人們不僅用精美的藝術作品加以歌頌,而且還視其為最忠實的守護神,更是十二生肖中的重要壹員…… 作為十二生肖中的壹員,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始終有著很高的地位。這壹點從中國不斷出土的考古發現中可見壹斑。
四年前,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陽市中心城區發現了舉世震驚的東周天子駕六車馬坑。它的發掘解決了自漢代以來關於夏商周三代“天子駕六馬”還是“天子駕四馬”的爭論,說明至少在東周時期“天子駕六馬”是存在的。
不過,車馬坑裏最引人註目的還是其中7只殉葬狩獵犬的傷感故事。 讓我們回到東周時期,那時的貴族們喜歡駕馬驅車去狩獵,狗則是必不可少的夥伴。
這個車馬坑的主人是東周25位天子中的壹個,他生前酷愛狩獵遊玩。發掘時人們發現,這個車馬坑中有7只狗,其中6 只出現在最北面的馬車車輪下。
專家們分析,這些狗是被綁縛在車上活埋的。填土時,驚恐萬狀的小狗們紛紛躲藏在車輪下,結果當車兜壓塌後,那6只小狗也都被壓死在車兜裏。
而只有壹只小狗的位置十分奇特,它出現在馬坑的半中腰,伴隨它的是壹塊卵石。也就是說,這只小狗當時掙脫了繩索向坑外爬,就在距離逃生僅壹步之遙時,被人發現了,壹塊卵石擊中頭部,中斷了小狗的逃生,也結束了它的生命。
厚厚的黃土掩埋了這壹切,托舉著這個小生命懸停在馬坑的邊緣。 看著這個頗令寵物愛好者心酸的場景,我的心裏也像打翻了五味瓶。
這些小狗雖不是寵物,而是主人的狩獵犬,曾伴隨在主人的車前馬後,叱咤風雲,揚威獵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怎麽到最後卻成了殉葬品?也許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讓心愛的獵犬為自己殉葬,就是給愛犬最高的榮譽了。 其實,狗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壹,這壹點毋庸置疑。
它被馴化的年代大約在壹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在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的先民生活區中,曾發現為數眾多的狗的骨殖。
此外,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壺上,也發現了4只家犬的形象,而且都描繪得生動可愛。這都說明,當時人與狗之間的關系相當明確,狗已經成為人類的親密夥伴。
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已不斷有關於狗的發現。例如在距今 7000~6500年前的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發現有狗的骨架;在河北省武安縣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遺址,發現有狗頭骨的前半部和下頜骨,從其構造上來看,無疑屬於馴養成熟的狗,與它的祖先--狼相比,差異甚大。
最令人期待的是,在中國吉林榆樹縣周家油坊等地層中,即舊石器時代的更新世晚期,約在公元前2.6萬~公元前1萬年,發現了大量哺乳類化石,除人類的化石之外,出現了家狗的頭骨“半化石"。雖然有人認為它屬於更新世動物化石,但更多的專家則認為它們是全新世或現代動物的遺骸。
這類舊石器時代的家狗遺骸,可以表明中國東北地區的居民已開始將狗家化。也就是說,東北家狗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以前。
中國東北的原初人類是蒙古通古斯族,因此有理由認為,東胡、戎、狄、肅慎的先民,首先馴養了狗,其中狗戎就是有名的養狗氏族。 由此可見,東北和蒙古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早、中期的家狗馴化的中心。
除此之外,在河南安陽、河北磁山、陜西西安半坡、山東大汶口、江蘇常州等地均發掘到全新世後期家狗的骨骼化石,由此可以肯定,中國是家化狗的中心之壹。 放眼世界,其他國家的考古資料也表明,狗很早就與人類文明相伴而行了:伊拉克賈爾木早期的村莊,公元前7000~公元前6500年的遺址中發現有狗的骨骼;土耳其凱奧努遺址的狗,被測定為公元前7000年;大約與此同時,歐洲也有了家狗,在丹麥中石器時代的馬格勒莫斯文化層中有狗的發現;公元前 7500年英國約克郡的斯塔爾加爾中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了狗。
此外曾有人公布過,在美國愛荷達地方的洞穴中,曾發現公元前9500~公元前8400年狗的骨骼,但目前學術界對此還有爭議,尚難定論。 從考古來看,狗的遺骸,早在公元前七八千年以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發現。
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河南舞陽賈湖、甘肅秦安大地灣、湖南澧縣夢溪,及稍後的仰韶文化、大汶口、龍山文化文化時期飼養已相當普遍。 公元前13世紀甲骨文對“六畜”作了記載,在甲骨文文中,就有“五十羊 五十犬”的文字記錄。
[全文] 從人類發展史的總體情況看,養狗的習俗可能淵源甚早,大約在舊石器時代的狩獵生產中,作為狩獵的最佳助手,狗已開始步入被馴養的行列,故狗應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動物之壹,而養狗習俗也應當是畜牧業中發生最早的生產習俗之壹。 中國的家狗遺骨,迄今在河南、河北、陜西、山東、山西、湖南、湖北、遼寧、內蒙古、安徽、江蘇、上海、福建、臺灣等省份內的2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均有發現,遺骨的年代最早可達距今7000--8000年,如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均發現了家狗骨骼。
這種現象表明,在中國整個新石器時代中,養狗的習俗在南、北方地區都是十分風行的。 。
6.狗狗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家犬(Canis familiaris)最早出現於東亞,從野狼(Canis lupus)馴養而來,然後傳播到全亞洲和歐洲,之後隨著人類在壹萬四千至壹萬兩千萬年前橫越白令海峽到了新世界。
兩組研究小組在Science刊登了兩篇文章分別說明了新世界及舊世界家犬的起源和演化。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Peter Savolainen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等人的研究顯示這五百年來的育種是造成不同品種家犬體型和樣貌全奇百怪的原因,而非不同的遺傳起源。
根據Peter Savolainen等人對舊世界犬的研究,馴養家犬可能發生在壹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美國華府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的Jennifer Leonard和瑞典Uppsala Univ.的Carles Vila等人對新世界犬的研究也顯示更早的起源。
根據德國發現的頷骨,已知最早的狗生活於壹萬四千年前,但Vila認為狗和人在更早時期就生活在壹起。他說道,他們發現在舊世界起源的狗被遷移的人類帶到新世界,在我們現在已知發展出貿易之前,人類就交換狗只。
研究人員還不知道人類如何及為何馴養狗,但如果狗起源於壹萬五千年前,那它們在幾千年的時間就散布到三個大陸上,它們繁衍和分化的速度之快,使Vila相信它們對人類壹定大有用處,例如協助狩獵等,這使得前進新世界輕松些。 Leonard認為狗也可用於守衛、交通等。
7.中國養狗歷史壹萬年,知道嗎狗是人類忠實的動物伴侶,從古到今,有許許多多感人的佳話故事。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有些也與狗有關。如古代神話故事中有崇拜槃瓠為祖先的故事,被用作圖騰崇拜的例證。槃瓠就是壹只五彩神狗。傳說中的伏羲氏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他和女媧氏兄妹成婚產生了人類。他創造了八卦,並把狗列為八卦中的艮卦,他教人們結網捕魚,飼養六畜,狗就在其中。
狗又名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壹。據考古學研究世界上狗的馴化至少有壹萬年以上的歷史。在我國,根據對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浙江桐鄉羅家角以及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所出土的狗骨研究,表明至少有8千多年的馴化歷史。殷商時期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即有了犬字的出現。從西周、春秋、戰國等時期,由於文字的進壹步發展,有關狗的記載更多了。如《禮記》註疏中:“小曰狗,大曰犬。卷毛有懸蹄者為犬”。以及諸子百家的言談,文章中,也常常論及狗。如《墨子·天誌》有:“四海之內,粒食人民,莫不芻牛羊豕犬口。”全國人民沒有不養牛、羊、犬、豬的。狗作為全國人民常說的“六畜”之壹,也是這壹時期最早提出的。如《管子·牧民》:“務五谷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 *** 富”。《韓非·難二》:“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植,則人多”。當時甚至把養不養“六畜”提高到國富民強的高度來認識,如《管子》:“六畜育於家,國之富也,六畜不育,則國貧而用不足”。由於對養狗的重視從周代起即有“狗官”如《周禮·天官》中記載的“犬人或稿人”即為周代官名。
秦漢時期,隨著我國養犬業的進壹步發展,養狗已不僅僅用於會祭祀、食用、狩獵守衛等幾個方面,而且進壹步發展作為“玩賞”或“伴侶”寵物,漢武帝曾命營建“犬臺宮”供文武百官觀看“鬥狗”,作為壹項娛樂活動。《漢書·張良傳》載有宮廷最早養狗的記載:“秦王子嬰降沛公(劉邦)沛公入秦,宮室帷賬狗馬生寶婦女以千數”。《漢書·魯恭王傳》載:“魯恭王常在宮室種花、玩狗”。《後漢書·孝靈帝記》:“帝常於西園玩狗”。《戰國策》中有“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史記》中有“收狗馬充物宮室”。反映了當時帝王將相生活窮奢極欲。《漢書·元後傳》載:“五侯群弟,爭為奢侈,作倡優狗馬馳逐”。元戲《漢書·食貨誌》中也載:“世家子弟,富人,或鬥雞走狗馬,弋獵,博戲”。他們狗馬聲色,競相仿效,養狗風盛行。有記載,當時國家養馬場中,已開始養狗。
相犬術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周禮·天官》載有“凡相犬牽犬者屬焉”。這裏提到的“相犬牽犬者”即指負責鑒定狗的優劣及飼養管理狗的專職官員。《莊子》載:“狗不以善吠為良”,“吾善相狗不如相馬也”。《呂氏春秋》中也有:“有善相狗者”漢代在皇宮設有“狗監”等官職,專門負責監管皇帝的獵犬。1974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有《相狗經》零散竹筒。雖不完整(230個漢字),但也可看出當時對狗的研究已達到壹定水平。
三國兩晉南北朝,我國廣大城鄉,養狗已很普遍,有“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記載。狗的飼養已不再僅為富人、貴族所有,而是已進入廣大平民百姓家。但好狗的價格也較為昂貴。三國時曾有“壹犬值數十匹,禦犬率具纓”的記載。
南北朝時期,宮室內的狗竟然曾享有和人壹樣的誥封,被賜為“郡主”等爵位。
隋唐兩宋我國養狗業進壹步發展,並已開始有大規模養狗的記載。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權貴階層生活奢侈豪華,皇帝建有富麗堂皇的五坊,即飼養狗和四種鳥類,其中專有漂亮的狗坊。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卷中描寫的宮廷貴婦,左手執拂撣向前靈巧擺動,逗引著深通人意、張嘴搖尾撲跳的獅子狗戲耍,情節活潑生動。宋代也開始有打狗的記載,如《宋書·五行誌》:“揚州禁軍民毋得畜犬,城中殺犬數萬”。
元明清,養狗業仍有壹定程度的發展,元代東北地區有“狗國”和“使犬國”的記載,東北地區設有驛站,用狗拉雪橇業進行通訊和運輸,元《癸辛雜談》載“高麗以北,地名別十八,其地極寒,海水皆冰……人行其上如履平地,站地往來,悉用四狗挽之,其去如飛”。狗還可送信,元代為此專設“狗驛”。明清時期養狗業仍有壹定程度的發展,並培育出了許多世界公認的著名犬品種,如北京獅子狗、哈叭狗、袖珍狗、沙皮狗、冠毛犬等等。
我國自古以來皇宮中曾養過多種犬,而以清末皇宮所養犬最為有名,如著名的北京獅子狗,在玩賞狗中永遠占據貴族的地位。慈禧太後喜歡賞狗,曾在北京城萬壽山壹角,建禦犬廄,建設非常豪華講究,依仿宮殿而造。常養幾十條各種毛色的獅子狗、袖珍狗等。由4位太監管理,“侍奉”。這些禦犬廄中飼養的犬又稱“宮廷犬”而名揚海內外。其中慈禧太後最寵愛的有“海龍”、“黑寶玉”就是北京獅子狗,“雪球”、“雨過天睛”、“風”、“月亮”為袖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