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說說陪臣執國命

說說陪臣執國命

孔子是反對陪臣執國命的。

周武王開國以後,周公建立了壹套諸侯分封制度,王是高高在上的天下公主,但是壹個人沒有能力管理那麽大壹個國家,只好把自己的兄弟叔侄都拉出來,壹人壹片地盤,去執行“我的地盤我做主”,成了諸侯國,各位諸侯,又依樣畫葫蘆的,把更小的區片分封給他自己的兄弟叔侄,這是大貴族階層,依次又有小貴族,大夫,士等,壹級壹級的延伸下去。

在那個時代,這個辦法應該是合理的,也是無奈的,誰也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拱手相讓,但是當時的物質環境,組織能力,沒辦法形成現在的這種治理格局。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建立的這壹套“禮”,也壹直在四處遊說,希望能夠回到周公時代,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都做到位,他的看法是,只要大家都這樣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這裏不去展開這個話題,繼續說陪臣執國命。

陪臣,就是下屬,下級,當時特指士大夫這些大貴族的家臣,國命,說的是國家的命脈命運,指的是掌控諸侯國的權力。本來諸侯國應該在國君與士大夫們的***同治理下繁榮發展,士大夫手下的家臣是沒有資格參與的,如果有某個家臣參與到了諸侯國的治理當中,那就是“陪臣執國命”,那是於禮不合的。

如果翻譯壹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越級管理,本來是壹個普通員工,應該聽命於自己的直接領導,可是他卻越過了這個直接領導,去找老板商量事情,最終常常落得壹個兩面不是人的結局。

孔子的君臣父子,其實是壹種用制度對人進行約束的管理方法。不管是家庭,單位,國家,離開了制度建設,都不會發展的很好,所以建立壹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並要求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夠遵守執行,就非常必要。

春秋時期,孔子所推崇的那種制度,幾乎沒有什麽人遵守了,深居洛陽王宮的周王,他的行政命令,就算在洛陽城內都執行的不怎麽樣,更不用說其它地方,各個諸侯國,有許多也走上了周王的後路,被手下的士大夫掌權架空者,並不罕見,而許多的士大夫,也出現了這樣的局面,被自己手下的家臣架空了。這就完全違背了周公那壹套“禮”的規定,變得亂七八糟。

孔子看到的是社會的混亂,是人民生活的不如意,他渴望改變,但是自己也提不出來什麽新的思路,只好把周公那壹套拿出來,四處遊說,結果是四處碰壁,不得壹逞。因為時代變了,以前的那壹套已經沒用了,硬要大家去遵守,怎麽可能?

唯壹的出路,就是變革,首先是對制度進行改造,設計出來壹套能為當世人接受並遵照執行的制度,才能讓社會走上正軌

從管理學角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要用動態的思維來看待制度,壹旦發現不合適的地方,壹定要及時做出改變,不然,或者制度得不到執行,或者為了執行制度,妨害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