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孫子兵法(14):上兵伐謀

孫子兵法(14):上兵伐謀

原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賁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壹,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譯文:

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抑制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壹樣爬墻攻城,盡管士兵死傷三分之壹,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壹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解讀:

這壹部分從正反兩個方面進壹步強調“不戰 ”的思想,把“伐謀”作為“不戰”的延伸。通過伐謀、伐交,不戰而屈人之兵仍然是上策,不得不戰時,才通過伐兵和攻城。

重點強調伐謀是上策,攻城是下策,攻城需要準備各種戰鬥工具,耗費相當長的時間,還得搭上部分士兵的性命,最後還有可能攻城失敗。

古語有雲:“壹將功成萬骨枯。”古代戰爭,大部分都是用士兵的生命來換取戰爭的勝利,孫子當時能有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確實屬於領先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各個國家之間通過互派使者,互相說服,相互結盟,亦敵亦友,這些都是伐謀、伐交的表現。國力發展了,誰也不服誰了,直接扛起武器,相互殺伐,這就是上面所說的伐兵和攻城了。

歷史上壹代名將韓信,無疑是《孫子兵法·謀攻篇》中這壹部分的典型代表,伐兵、攻城自是不必細說。

重點來說說,韓信究竟懂不懂伐謀?

漢四年,劉邦派韓信伐齊,同時又派使者酈食其去說降齊國,這是典型的做好了伐兵、攻城的準備,同時又不放棄“伐謀”的可能。

酈食其憑借三寸不爛之舌,連哄帶嚇,再加上齊王田橫也沒有戰勝韓信的把握,就這樣,齊國被說服了,決定歸降劉邦。

酈食其勸降齊國後,劉邦卻沒指示韓信停止武力攻齊。這時,韓信的功利心、嫉妒心作祟了,韓信覺得酈食其壹介儒生,憑三寸不爛之舌獲得的功勞竟然超過自己,心理不平衡了。

韓信趁齊國決定投降放松警惕的時候,突然襲擊,武力滅齊,導致老臣酈食其被烹。

歷史上把韓信的這壹行為,歸咎於韓信手下謀士蒯通,我認為這不可取。

我認為韓信過不了被酈食其搶了戰功這個坎,因為此時的酈食其不是韓信手下的謀士,而是跟他平起平坐的漢臣,如果酈食其是韓信手下的謀士,這功勞仍舊歸屬於韓信,酈食其也不會死了。

我之所以這麽認為,是因為滅燕的戰爭,韓信采納了手下謀士李左車的計策,派使者出使燕國,燕國最後歸降韓信。同樣是說降,滅燕的功勞就是韓信自己的了。

這樣看來,韓信不但懂得伐謀之上策,而且從伐謀到攻城樣樣精通。可惜的是,他功利心太強,最終也因此招致殺身之禍。

“上兵伐謀”運用到現代商業領域,我理解為: 兩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競爭或者弱勢壹方與強勢壹方競爭時,不與之正面沖突,可以通過某些謀略,另辟蹊徑,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上個世紀90年代,麗花絲寶和寶潔公司在洗發水領域競爭就是壹個經典案例。

寶潔公司海飛絲、潘婷、飄柔三大品牌,攜外資強勢入駐中國,明星廣告鋪天蓋地,各大超市商場專櫃,基本被這三大品牌占領,各大壹線城市都有其總代理。

舒蕾作為麗花絲寶旗下的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發展之路相當坎坷,先是遭遇商標之爭,接著被貼上蒙騙之名,使麗花絲寶只能成為壹個二、三流的品牌。

後來,為了求得舒蕾品牌的生存和發展,絲寶集團避開和寶潔正面交鋒,果斷放棄總代理模式,采用了從消費終端往上和從商場終端鋪貨往下的發展模式,換句話說,就是從兩頭往中間合攏,最終建立的自己的營銷網絡。

舒蕾通過重點抓大賣場和零售店的鋪貨,從而帶動中型店的開發,把明星品牌代言等廣告投入,全部用於終端促銷,擴大氣勢。

在終端市場,舒蕾采用人海戰術,大量的導購和促銷人員,把本來走到其它品牌貨架的消費者拉了回來。進而憑借舒蕾優良的品質,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需求,成為忠實的顧客。

所以說, 競爭不等於戰爭 , 不沖突也能贏過競爭對手 。很多時候,換個角度,換個立場,就闖出壹片屬於自己的藍海。

為人處世也是如此,不壹定非得跟別人有所沖突,拼得頭破血流,也不需要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換種思路,卻是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