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釋 :國家小,人民少。
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是老子哲學在治國方略上的具體化,是本源的道的具體詮釋。在老子的治國思想裏,國之大小與民之寡眾皆為相對的,其中似乎原始落後的現象,實為表明他對"無為而治"的向往。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譯文:
有壹個人口不多的小國,
雖然擁有武器但始終都用不到,
人民安居樂業、富足飽滿,以致怕有危險而不願遷居到遠方。
雖有舟船可用,但沒人要搭乘;
雖有盔甲武器等防衛的武器,卻因為沒有機會使用而不知道該放在哪裏。
該國人民仿佛回到古時候,以結繩的方法記載壹下曾經發生的事情就夠了,
其他的用品及工具仿佛都是多餘之物。
人民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維生的食物、藉以保暖的衣物、
安全的居住環境及生活的方式跟習慣,都感到滿足。
即使用肉眼就能看見鄰近國家的活動情形,
大家養的雞叫聲也都互相聽得到(距離很近),
但是兩邊的人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卻因為沒有必要及需求而互不往來。
這是我心中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