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送曾鞏秀才序歐陽修廣文①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於有司。
有司斂群才,操尺度,概以壹法。考。
其不中者而棄之;雖有魁壘②拔出之才,其壹累黍③不中尺度,則棄不敢取。 幸而得良有司,不過反同眾人嘆嗟愛惜,若取舍非己事者。
諉(推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責,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責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壹失手,則往往失多而得少。
嗚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況若曾生之業,其大者④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棄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 予初駭其文,又壯其誌,夫農夫不咎歲而菑播⑤是勤,甚水旱則已;使壹有獲,則豈不多邪?曾生橐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幹也。
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予得也。
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賀余之獨得也。 (選自《歐陽文忠公全集》)註釋①廣文:即廣文館,宋朝國子監下屬學校,收納來京城求試的人,先在廣文館讀書,遇貢舉之年,到國子監驗試,十人取壹。
②魁壘:雄偉。 ③累黍:累和黍是古代兩種微小的重量單位,這裏表示細微的分量。
④大者:這裏指優秀文章,下文的“小者”指壹般文章。 ⑤菑(zī)播:開荒播種。
菑,開荒。22、用自己話回答,第二段作者感到“可怪也”的原因是。
(2分)23、簡析“嗚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的表達效果。 (2分)24、與“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意思最接近的壹項是( )(2分)A、我不敢求見曾生,而是曾生因受辱才來拜訪我。
B、我哪裏敢向曾生求救,只是他委屈地來照顧我。 C、我豈敢要求曾生來見我,而是他委屈自己來拜訪我。
D、我怎敢對曾生有要求,只是他被別人欺辱才來看我。25、請分析,作者以“農夫不咎歲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則已”為類比,其目的是什麽?(3分)26、對造成曾鞏這類有才學人的落第,作者除了批評“概以壹法考”的標準以外,還批評了哪些現象?(4分)參考答案:22、曾鞏的文章無論優秀的還是壹般的,都達到或超出考試的標準,但仍然被淘汰。
(2分)23、這壹句,兩個反問修辭連用,強化語氣,突出批駁的力量,表達了作者對考試標準的壹成不變和考官們不思改革行為的強烈批評和激憤之情。(2分)24、C(2分)25、以此為比類,是為了贊揚(鼓勵)曾鞏在落第之後,不怨天尤人,立誌回鄉繼續攻讀,拓展自己學識並堅守原有特色(思廣其學而堅其守)(3分)26、(1)考官明知落第者冤枉,只是表面同情,而把責任推諉到考試的規則上的現象;(2)社會上的人,不指責、批評考官負責的做法,而幫助考官推卸責任的現象;(3)考宮掌握考試標準有失誤,造成眾多人材的流失的現象。
(4分,答兩點給3分)背景曾鞏,字子固,為唐宋八大家之壹。二十歲時已名聞四方,深受歐陽修賞識。
慶歷二年(1042年),曾鞏參加禮部主持的進士考試,由於當時錄取的標準,以「四六駢體」時文為標準,曾鞏因此落第。歐陽修為曾鞏抱不平,於曾鞏臨行時,寫了這篇贈序,批評了當時的考試制度,表達了對於後進的關心與鼓勵之情。
參考譯文廣文館的曾鞏,來自(江西)南豐地區,想進太學,與那裏的各位學生壹同向考官求教。考官收納各方有才學的人,按照考試標準,壹律以統壹的要求衡量。
那些不合乎考試要求的就被溝汰;即使是雄偉超出之材,其中有細微之處不合標準,就淘汰他不敢錄取。 僥幸遇到好考官(明知冤枉落第者),也不過同眾人壹樣同情惋惜(落榜者),好像錄取和淘汰不關自己事,推諉地說:“考官有考試標準,不能考中有什麽辦法。”
考官本來不能承擔應有的貴任,而社會上的人也不因此對考官責備,大家都說:“他考不中,是考試有規則的原因啊。 ”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標準有失誤,就往往會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優質的考試標準嗎?為什麽長時間不進行改革呢?何況像曾鞏這樣的學業水平,他的優秀文章,本己達到雄偉傑出的境界,壹般文章,也合乎考試標準;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鞏沒有指責同考(的錄取者),不怪罪於考官,把回家鄉攻讀(的想法)告訴我,想(繼續)拓展自己學識並堅守原有特色。 我起初驚嘆他的文章,(現在)又贊嘆他誌向豪壯。
(正如)農夫不責怪災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奮地開荒播種,那些水旱之災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這樣有所收獲,那豈不是能得到很多嗎?曾鞏囊中裝著數十萬言的文章來到京師,京師求學的人,沒有向曾鞏求教的,但曾鞏也不憑這些文章謀求人事打通關系。 我豈敢要求曾鞏(給我看文章),而是他委屈自己來拜訪我。
這正是京師讀書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知他(的緣故)。(現在)他將回家鄉,於是看到這些文章,(它)使我感到,曾鞏可憑這些文章憐憫考官(的失人)而祝賀我獨自有識得人材之喜。
2. 急求《送錢秀才序》參考譯文:
去年夏天,我開始與錢節在京城相遇,壹見面便握手親昵戲弄,沒有什麽顧忌如平時老朋友壹樣。我的住所,錢節隔幾天就來,來了就笑語滿面天黑才離開。有時候和他壹起出去,交遊吃飯然後才回來;有時候幾十天間擱不見,不隨便猜測所到的地方。(我與錢節)在大街或小路上,猝然相逢,總是肆意笑罵,索要美酒不肯停止。於是上樓放縱飲酒大醉,各自騎驢而去,也不相互告辭。他日又這樣,都認為很正常。
到了秋天,我先漂遊汴河渡過淮河而歸。後來過了壹月錢節也出京城,於是在高郵又見面。高郵市我的家鄉,而縣令恰好是錢節的連襟,為此留住幾十天。我既然因為學問迂腐簿切實際,在世間考不中進士,同鄉大多笑話我,把和我交往當成恥辱。我也不願意見他們,
因為閉門謝客,每天以文史知識而自娛樂。哪些不忍心立即拒絕而時不時拜訪的人,只有道人參寥、東海徐子思兄弟幾人罷了。錢節知道後羨慕他們,幾人來的時候,錢節常常壹起來,沿著陋巷,敲扣小門,吆喝奴仆讓他們向我通報,我就脫去衣帶坐在面朝南的屋子中。我出來見他們,壹起討論詩書,研究字畫,品茶下棋,有時候到了深夜才止息,而閉口不曾談以前的事情。在這時我才對錢節能和我壹樣瀟灑自如感到奇怪。而錢節也漸漸知道我也不是圓滑沈淪之人。
客人聽到而笑之曰:妳這兩個人,過去放歌酔飲,看不起禮法之士,壹次安樂花費十余萬錢,為什麽這樣放縱啊!現在(要麽)待在家裏, (要麽)坐車子出門,不是淡泊之事不做,壓印得像個未出嫁的女子,為什麽這麽拘謹呢?影子的影子問影子說:“先前妳走著,現在妳又停下,先前妳坐著,現在妳又站起來,多麽沒有獨立操守啊?”說的就是妳們兩個人。我回答說:“我們兩個人確實是影子,妳問的應該的。”應當為妳說說。哪些凡夫子的想法是可以探索的,視聽可以聞見,操守大概可以達到的。都是壹般的人,歌酒的娛樂,文字的快樂,和壹般人壹樣罷了。這有什麽值得來特殊看待呢?漁父有雲:“滄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來洗我帽纓;滄浪之水如果是渾濁的,可以用來洗我的腳。”清澈渾濁因為水(環境)而不在於物,拘謹放縱因為時局,不在於自己。我擔心這種情況不能太久,沒料想到和這偶然相似。妳又為什麽像這樣明察秋毫呢。隨著我壹起停止吧,客人沒有回答。
3. 求《送曾鞏秀才序》的譯文送曾鞏秀才序
歐陽修
廣文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於有司。有司斂群才,操尺度,概以壹法(壹種考選標準),考其不中者而棄之。雖有魁壘拔出之才,其壹累黍(ㄌㄟˇ ㄕㄨ鴃F古人用黍粒作為計量的基準。以壹定方式排列黍粒,使其相連系,而成為長度、容積或重量的標準;比喻微小的分量)不中尺度,則棄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過反同眾人嘆嗟愛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諉(ㄨㄟˇ;推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責,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責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壹失手,則往往失多而得少。嗚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
況若曾生之業,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棄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予初駭其文,又壯其誌。夫農夫不咎歲而菑(ㄗ;割草開墾)播是勤,甚水旱則已,使壹有獲,則豈不多邪?
曾生橐(ㄊㄨㄛˊ;用袋子裝藏)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幹也。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予得也。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賀余之獨得也。
曾鞏,字子固,為唐宋八大家之壹。二十歲時已名聞四方,深受歐陽修賞識。慶歷二年(1042年),曾鞏參加禮部主持的進士考試,由於當時錄取的標準,以「四六駢體」時文為標準,曾鞏因此落第。歐陽修為曾鞏抱不平,於曾鞏臨行時,寫了這篇贈序,批評了當時的考試制度,表達了對於後進的關心與鼓勵之情。
4. 送曾鞏秀才序翻譯廣文館的曾鞏,來自(江西)南豐地區,想進太學,與那裏的各位學生壹同向考官求教。
考官收納各方有才學的人,按照考試標準,壹律以統壹的要求衡量。那些不合乎考試要求的就被溝汰;即使是雄偉超出之材,其中有細微之處不合標準,就淘汰他不敢錄取。
僥幸遇到好考官(明知冤枉落第者),也不過同眾人壹樣同情惋惜(落榜者),好像錄取和淘汰不關自己事,推諉地說:“考官有考試標準,不能考中有什麽辦法。”考官本來不能承擔應有的貴任,而社會上的人也不因此對考官責備,大家都說:“他考不中,是考試有規則的原因啊。”
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標準有失誤,就往往會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優質的考試標準嗎?為什麽長時間不進行改革呢?何況像曾鞏這樣的學業水平,他的優秀文章,本己達到雄偉傑出的境界,壹般文章,也合乎考試標準;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鞏沒有指責同考(的錄取者),不怪罪於考官,把回家鄉攻讀(的想法)告訴我,想(繼續)拓展自己學識並堅守原有特色。
我起初驚嘆他的文章,(現在)又贊嘆他誌向豪壯。(正如)農夫不責怪災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奮地開荒播種,那些水旱之災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這樣有所收獲,那豈不是能得到很多嗎?曾鞏囊中裝著數十萬言的文章來到京師,京師求學的人,沒有向曾鞏求教的,但曾鞏也不憑這些文章謀求人事打通關系。
我豈敢要求曾鞏(給我看文章),而是他委屈自己來拜訪我。這正是京師讀書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知他(的緣故)。
(現在)他將回家鄉,於是看到這些文章,(它)使我感到,曾鞏可憑這些文章憐憫考官(的失人)而祝賀我獨自有識得人材之喜。
5. 韓愈的《送進士王含秀才序》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麽《送進士王含秀才序》 作者:韓愈 吾少時讀醉鄉記,私怪隱居者,無所累於世,而猶有是言,豈誠旨於味耶。
及讀阮籍陶潛詩,乃知彼雖偃蹇,不欲與世接,然猶未能平其心,或為事物是非相感發。於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若顏氏子,操瓢與簞,曾參歌聲若出金石,彼得聖人而師之。汲汲每若不可及。
其於外也固不暇,尚何事曲蘗之托,而昏冥之逃耶。吾又以為悲醉鄉之徒不遇也。
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貞觀開元之丕績。在朝廷之臣,爭言事。
當此時,醉鄉之後世,又以直廢。吾既悲醉鄉之文辭,而又嘉良臣之烈。
思識其子孫。今子之來見我也,無所挾,吾猶將張之。
況文與行,不失其世守,渾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見信於世也。
於其行,姑與之飲酒。
6. 贈錢獻之序的文言文翻譯贈錢獻之序(1)作者:[清]姚鼐原文孔子沒而大道微(2),漢儒承秦滅學之後(3),始立專門,各抱壹經,師弟傳受,儕偶怨怒嫉妬(4),不相通曉,其於聖人之道,猶築墻垣而塞門巷也。
久之,通儒漸出(5),貫穿群經,左右證明,擇其長說。及其敝也,雜之以讖緯(6),亂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譏之。
蓋魏晉之間,空虛之談興,以清言為高(7),以章句為塵垢,放誕頹壞,迄亡天下。然世猶或愛其說辭(8),不忍廢也。
自是南北乖分(9),學術異尚(10),五百余年。唐壹天下,兼采南北之長,定為義疏(11),明示統貫,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12)。
宋之時,真儒乃得聖人之旨,群經略有定說(13)。元明守之,著為功令(14)。
當明佚君亂政屢作(15),士大夫維持綱紀,明守節義,使明久而後亡,其宋儒論學之效哉!且夫天地之遠(16),久則必變。是故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17)。
學者之變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齊其弊(18),則所尚也賢於其故,否則不及其故,自漢以來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學者頗厭功令所載為習聞,又惡陋儒不考古而蔽於近,於是專求古人名物制度訓詁書數(19),以博為量,以窺隙攻難為功(20)。
其甚者,欲盡舍程朱,而宗漢之士,枝之獵而去其根(21),細之蒐而遺其巨,夫寧非蔽與(22)?嘉定錢君獻之,強識而精思,為今士之魁傑,余嘗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雖然,是猶居京師庬淆之間也(23)。
錢君將歸江南而適嶺表(24),行數千裏,旁無朋友,獨見高山大川喬木,聞鳥獸之異鳴,四顧天地之內,寥乎茫乎,於以俯思古聖人垂訓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於余論,將益有合也哉。譯文孔子去世後,大道便衰微了。
漢代儒生在秦始皇毀滅學術之後,開始設立專壹的師門,各家抱住壹部經書,老師學生壹代壹代地傳授,同輩之間怒恨嫉妒,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學術,對於聖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間建築了墻垣,閉塞了門戶裏巷壹樣。時間長了,博通的儒家學者逐漸出現,貫穿各類經典,互相比較證明,擇取那些優善的說法。
到後來又衰弱了,便用讖緯的說法夾雜其間,用怪癖卑俗瑣碎的東西攪亂學術,世人又譏笑這類學說。大約到魏晉時期,清談空論的風氣大盛,學者們都以擅長清談為高雅,把章句之學看得塵垢壹般,壹個個放縱怪誕,萎靡頹傷,直到天下滅亡。
然而世間還是有人喜歡那些清談家的言論,不忍心廢棄。從此南朝北朝分裂對峙,學術主張也不相同,壹直持續了五百多年。
唐朝統壹天下,兼采南北兩派的長處,確定作出經義的疏解,明白告示天下統壹貫徹,但所取觀點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還沒有折衷是非,取得公認的說法。到了宋代,真儒才領會了聖人的要旨,各種經書才大致有了確定的解釋。
元代明代遵守宋儒的觀點,並制定求取功名的法令。當明代屢次出現昏君敗壞政治,士大夫卻能維持國家綱紀法制,明確守持節操道義,使明朝維持了很長的時間才滅亡,這大概是宋儒論述力學的效果吧!再說天地的運動,時間長了,必定要發生變化。
所以夏朝崇尚忠義,商代崇尚樸質,周代崇尚文化。當學者發生變化時,如果有大儒把握根本,整治弊端,那麽推崇的就會比原來的好,否則就趕不上原來的,從漢代以來都是這樣。
從明末到現在,學者很討厭功令載錄的都是些老生常談的東西,有厭惡那些淺薄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東西而被近代的東西所蒙蔽,於是專心於考求古代的名物制度、字句訓釋、六藝知識,以博洽來衡量學問,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駁為努力的目標。而嚴重的,竟想全部拋棄程朱理學,而以漢儒為正宗,獵取枝節而舍棄根本,搜尋細微而漏掉重大,這難道不是太糊塗了嗎?嘉定錢獻之君,記憶力強,又精於思考,是當今讀書人中的魁傑,我曾經把我的想法告訴他,他並不排斥我的意見。
雖然如此,但他畢竟還是居住在京師這種各學派混雜在壹起的地方。錢君將要返回江南而到嶺南去,旅行幾千裏,身邊沒有朋友,只能看到高山大川和高大的樹木,聽到鳥獸的怪異鳴叫,四面環視天地之內,寥廓蒼茫,在這種情況下低頭思索古代聖人留給後人的訓導和教誨世人要以重要的東西放在首位的用意。
那麽和我的觀點,將會變得更加壹致吧!參考:百度文庫/link?url=KzFoRIvlHDr9ptU8EsZ4x05Ku1oHA0d05kXzbM9jRPH2bCvV93CA6j23UEg-mYSv5pyEeg4ZOrehlfNn5LHpfADGapIHAVbyoRaQkgwYuoG註釋(1)錢獻之:錢坫,清代學者兼書法家,江蘇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人;官乾州兼署武功縣,精研文字學和地理學,著有《說文解字斠詮》、《十經文字通正書》、《史記補註》、《新斠註地理誌》等。(2)微:衰敗。
(3)滅學:指秦始皇焚書坑儒。(4)儕偶:同輩,此處指同代各家。
(5)通儒:博學多聞、通曉古今的儒學家。(6)讖緯:漢代流行的神學迷信。
“讖”指圖讖,是巫師或方士制作的壹種隱語或預言,作為吉兇的符驗或征兆。“緯”指方士化的儒生編集起來的以神學迷信附會儒家經典的著作。
(7)清言:亦稱清談或玄言。魏晉時期崇尚虛無,喜談名理。
這種社會風氣始於魏,當時何晏、夏侯玄、王弼等。
7. 文言文:《崔樞》的閱讀答案簡答題:
海外商人對崔樞提出什麽要求?
為什麽崔樞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為什麽到毫州來追捕崔樞?
汴京的長官為什麽想委任崔樞為官署中的佐助人員?
選擇題:
選出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與“荷君見顧,不以外夷見忽”中“見”意義、用法相同的壹項
A.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B.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C. 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
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壹項是
A. 客居汴半歲,與海賈同止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
B. 寶之至寶也,敢以奉君王必無人,臣願奉壁往使
C. 今疾勢不起,番人重土殯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D. 伺無人,置於柩中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並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義相同的壹項
A.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從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D. 蓋余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壹
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與“汴帥王彥謨奇其節”中“奇”字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 斫其正,養其旁條
對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當的壹項是 A. 崔樞安貧樂道,我行我素
B. 崔樞重信守諾,自律守法
C. 崔樞重義輕利,品德高潔
D. 崔樞不吝金玉,誌行高尚 選擇題:
A
B D
A
C
譯文:
崔樞應舉進士,在汴京寄居半年,與壹位行商同住那裏。那個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經很重。他對崔樞說:“感激您照顧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輕視我。現在我的病看來是好不了啦,我們外族人重視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嗎?”崔樞答應了他的請求。(這時)行商說:我有壹顆寶珠價值萬錢。得到它,即使是滾燙的水、熾熱的火,也敢去踐踏。它是寶物中最珍貴的寶物,請允許我冒昧地把它贈送給您。”崔樞接受了寶珠,(心裏) 說:“我不過是壹個進士上,奔走於州邑間來養活自己,怎麽能忽然收藏這樣的奇異的寶物呢?”等到沒人的時侯,崔樞就把寶珠放在棺材中,連同商人的遺體埋葬在田野裏。
之後過了壹年,崔樞行於毫州,聽說有個外族人從南方來尋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時查問那顆寶珠的下落,向官府陳述,並且說寶珠壹定被當時那個秀才崔樞所占有。於是官府派人到毫州來追捕崔樞。崔樞說:“假如墓穴不被盜墓人挖掘,寶珠壹定不會落到別人手裏。”於是打開棺材,得到了那顆寶珠。
汴京長官王彥謨對崔樞高潔的節操感到驚奇,想讓他做為官署中佐助人員,崔樞不同意。第二年科舉考試崔樞被錄取,最終掌管選取文士的大權,並有為官清廉的美名。
8. 文言文秀才驅怪附譯文及閱讀答案譯文
長山縣的徐遠公,是明朝的秀才。明朝覆滅後,他放棄了考取功名的誌向,壹心訪道求仙,慢慢學會了壹些驅怪的法術,遠遠近近的人大都聽說過他的名字。某縣有壹個大富翁,這天寫了壹封誠懇邀請他的書信,派人帶著錢牽著馬去接他。徐遠公問:“妳家主人召我去有什麽事嗎?”仆人推辭不知,說:“主人只是囑咐小人務必請您屈駕光臨。”徐遠公就跟著他走了。
徐遠公來到主人家中,主人已在院子裏擺好了宴席,非常恭敬地招待他;但是始終不說為什麽請他來。徐遠公忍耐不住,就問主人說:“妳到底讓我來幹什麽?早點告訴我,解除我心中的疑團。”主人總說沒什麽事,只是勸他喝酒,說話吞吞吐吐,讓人沒法理解。說話之間,天不知不覺黑下來,主人便邀請徐遠公到花園中飲酒。這座花園構造非常精巧,但被竹、樹遮蔽,顯得陰森森的,叢叢的雜花,大半隱沒在雜草中。來到壹座亭閣,只見閣頂蓋板上蛛網密布,大大小小,上上下下,雜亂得數不過來。酒又過數巡,天色慢慢黑了,主人讓掌上燈再飲。徐遠公推辭不能再喝了,主人便命撤酒上茶。仆人們匆匆忙忙地撤掉酒具、菜盤,全部堆放在左邊壹間屋子的桌案上。茶喝了不到壹半,主人借故竟自走了。仆人便端著蠟燭引著徐遠公去左邊屋子裏住宿。他壹進屋,仆人把蠟燭放到桌幾上,急忙返身走了,顯得慌慌張張。徐遠公以為是去拿被褥來同他作伴,可等了很久,壹點動靜都沒有了。他只好自己起來關上門睡了。窗外皎潔的月光,透入室內照到床上,夜鳥秋蟲啾啾唧唧地叫著,讓他心中憂悶,睡不著覺。
過了壹會,徐遠公聽到閣板上發出橐橐的聲音,好像是腳步聲。聲音很響,壹會兒到了樓梯,壹會兒又靠近他睡覺的房門。徐遠公害怕萬分,毛發倒豎,急忙用被子蓋上頭。這時屋門豁然開了,徐遠公偷偷掀開被角壹看,見是壹個怪物。獸頭人身,渾身長滿像馬鬃壹樣的毛,呈深黑色;尖尖的牙齒白森森的,兩眼像燈籠壹樣閃閃發光。到案桌前,低頭舔吃盤中的剩菜。舌頭壹舔,壹連幾個盤子便被舔得幹幹凈凈。接著走近床前,嗅徐遠公的被子。徐遠公猛然起身,用被子蒙住怪獸的頭,按住它狂喊起來。怪獸出乎意外,吃驚地掙脫開,開了外邊的門逃竄了。徐遠公披上衣服逃了出來,只見園門從外邊鎖上了,出不去。只好沿墻奔逃,從壹處低矮地方爬出去,正好是主人的馬廄。餵馬的人吃了壹驚,徐遠公告訴他事情的經過,請求在馬廄裏留宿。
天快亮時,主人叫人去看徐遠公。壹看徐遠公不在,大吃壹驚。後來在馬廄裏找到他。徐遠公從馬廄裏出來,非常生氣,怒沖沖地說:“我本不熟悉驅怪的法術,妳叫我來,又不說壹句實話;我口袋裏裝有壹支如意鉤,又不給我送來,這是要置我於死地!”主人謝罪說:“本打算把實情告訴妳,怕妳為難。我們也不知妳口袋裏藏著如意鉤,請免我死罪。”徐遠公始終悶悶不樂,要了壹匹馬騎著回家了。從此怪獸也絕跡了。主人每在園中設宴時,總是笑著向客人說:“我忘不了徐先生的功勞啊。”[2]
異史氏說:黃貓黑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這話真是不假。如果徐生當時翻被子狂喊導致怪物逃跑之後,隱藏他的恐懼,並且宣稱怪物逃跑完全是因為自己驅怪的本領所致,那麽天下壹定會稱徐生是真正的神人常人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