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亂七八糟的東西放在壹起,重新叫壹個名字,雞內臟叫成什件或者雞雜,就是這樣的應用。什件——什麽都有點的零部件。雞雜——雞身上雜七雜八的部位。相較之下,雞內臟太直白了。青椒炒雞內臟的叫法,在主觀上,就不如青椒炒什件或者青椒炒雞雜來得好聽。
雜和什相比較,什又顯得更中性壹點。兒時,我被大人派出門“打醬油”。糧油店裏有壹個玻璃房,看得到房間臺面上十來個盆,上面用透明玻璃板蓋著,盆裏放了好多不同的醬菜,大頭菜、腌黃瓜、腐乳……有壹個醬菜就叫什錦菜,顧名思義讓妳錦上添花般什麽都來壹點。說來也奇怪,明明就是壹盆各種形狀、各種品種的醬菜大拼盤,加壹個名字,好像討喜了不少。還有銘牌上寫著寶塔菜,就讓我這個剛識字的小孩多看幾眼,想知道吃了這醬菜,怎麽樣能變出寶塔,成為托塔李天王。
同樣的例子,用在四喜烤麩上也可以擴展開說說。烤麩其實是壹種面筋,有很多蜂窩狀孔隙,烹制前需要下熱水煮壹下,隨後拿出來擠幹水分,否則口感非常酸。烤麩蜂窩狀的空隙正好可以吸附醬料,容易做入味。烤麩是寧波人很喜歡吃和做的菜。寧波靠海,很多人家打魚為生,男人出海,女人料家。自古自然的力量大過壹切,但凡男人出海,生死未蔔,女人只能在家幹等。烤麩即靠夫,用壹道菜,壹種食物,壹個名字說出了自己的生存的本質,也隱含了女人希望男人平安歸來的心願。然而,烤麩兩字再怎麽變體變形,也揮不去女人的擔憂情緒。可是人是聰明樂觀的,加了四喜二字,喜慶不少,花生、金針菜、香菇再壹搭配,把烤麩柔軟、油膩的感受中和壹下,成了壹道餐桌上受歡迎的冷盤。
四喜烤麩從字面上能讓人理解。菜肴裏有的菜,光看其名字,看不出名堂。蔥包燴、炸響鈴就是這樣的另類。
蔥包燴其實就是壹張面皮塗了甜面醬,放了幹煸過的香蔥和隔夜油條,回熱包裹而成。東西簡單,本來上不了臺面,卻用壹個模淩兩可的名字,變成了壹道點心。據說發明這道菜的廚師,還把它和古人秦檜聯系了起來,牽出了嶽飛軼事,真正把邊角料包裝上故事,把產品和營銷壹起打包完成。
炸響鈴也是類似的名堂經。豆腐衣裁剪成條、壹卷,油裏壹炸,固定成型,趁熱打鐵上桌,動筷動嘴,嘎啦嘎啦響。名字取了它的做法得來和產生的效應,生動形象,盡在不言中。
回到時件,也就是雞內臟,可以用青椒配著炒,也可以買蘆筍回來壹起燒。需要註意的是,時件先洗幹凈,處理成自己需要的大小,用鹽、料酒、醬油壹起腌制壹下,去壹下腥。當然,內臟膽固醇含量不低,少吃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