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被遺忘的“定西孤兒院”

被遺忘的“定西孤兒院”

在網上搜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紀事》,已只有零零星星的二手書在售了,跟當下的“網紅學者”和“勵誌作家”的書相比,其封面土得那麽不合時宜。

十多年前,初看這本書,我壹邊讀書壹邊流眼淚。卻沒忍住,壹口氣壹夜讀完。楊顯惠的這本書幾乎沒有任何修辭,簡單直白的文字,平鋪直敘的寫法,但每個故事背後都是壹串悲慘生命。

有讀者在豆瓣留言:讀完余華的《人生》,覺得主角富貴是世間最命苦的人了;讀完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紀事》,才知道,富貴有多麽幸福。

這本書記錄的,是1959-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甘肅省定西縣的壹個孤兒院,收納的形形色色的孤兒們的故事。大致記錄了其中的幾個孩子,是如何變成孤兒的?變成孤兒後是如何生存的?如何被送到孤兒院?到孤兒院以後是如何生活的。

我們今天在百度搜索“三年自然災害”,給出的釋義是:中國從 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嚴重“左”傾錯誤,加上從1959年到1961年,中國農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有人說,餓死了1000萬人,有人說,是3000萬。無從考證。

在貧窮的甘肅定西,這些農民先被“大鍋飯”砸了家裏的“小鍋”,又被“搜糧隊”奪去了家裏的“余糧”。最後,當“大鍋飯”每天只能打回壹些沒有米的米湯的時候,大規模的饑荒便發生了。大家起初是去“拾地軟”,挖“觀音土”,後來,就開始大規模的餓死人了。誰誰誰誰家裏“關了門”,就是這家人全部餓死絕了。以至於有了“扣兒娘”的故事,誰也不知道扣兒娘是不是吃了自己的孩子,只是看到扣兒的辮子搭在水缸上,家裏傳出了奇異的煮肉香。也有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去孤兒院,自己在炕上跪著上吊而死;也有爺爺夜裏死了,找不來人擡埋,就挪到炕邊;後來父親也過世了,依然沒人擡埋,挪到炕邊;後來母親也去世了……孩子和奶奶穿上最厚的衣服,守著壹屋子死人,坐在炕上等死……

我不想轉述這本書中故事的慘,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買來看看;我也不敢探究這壹人間煉獄的根由,正如壹句個詞唱的:在人間有誰活著不像是壹場煉獄。我只想說說從這本書描述的故事裏,延伸到我身邊的幾件小事。

第壹件事,是我的大伯,今年70歲了,2010年從陜西到海南來旅遊。我給準備了壹些方便面。我說,大伯妳在家經常吃面,海南旅遊的團餐都是糙米,妳可能吃不慣。大伯說了壹句:啥也不用帶,我是59年過來的。我當時是不明白這句話的,讀完“定西孤兒院紀事”,我才恍然大悟,對於經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只要能吃飽,這世界上就沒有難吃的東西。

第二件事,是我的外婆,每次吃饅頭,要把掉在身上、餐桌上的饅頭渣認認真真撿起來,壹粒壹粒送進嘴裏,很是節儉;但外婆在以前身體硬朗還能做飯的時候,卻總會做多,兩個人的飯,硬是能做出八個人的量,剩下的卻舍不得扔掉,壹頓壹頓吃剩飯。我想,撿饅頭渣是因為餓怕了,所以本能地要節約糧食;做多飯也是因為餓怕了,所以本能力要多準備壹些。就像現在,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麽長輩總喜歡把冰箱塞得滿滿的、總喜什麽東西都屯壹樣。餓怕了,缺怕了。

宋人 孟元老 在《東京夢華錄》序言裏寫道:近與親戚會面,談及曩昔,後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論其風俗者,失於事實,誠為可惜。我也希望《定西孤兒院記事》能引起更多人的關註,我們讀歷史,並不是要“揭瘡疤”,或者要抹黑什麽,而是要時刻保持清醒,要時刻記著小平爺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理,珍惜來之不易的承平時代、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