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描寫剪枝學問的詞語有什麽

描寫剪枝學問的詞語有什麽

1.課文剪枝的學問主要寫了什麽

三月的北京,玉蘭花開,風景如畫,在這樣的日子裏,我來到了“魅力教師,經典課題”進行學習。

壹天的學習,我累著並幸福著、收獲著。所執教的名師各有千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師執教的《剪枝的學問》壹課。

薛老師的課上得十分樸素,沒有變換多樣的多媒體課件,有的只是壹塊黑板、壹根粉筆。整節課分為了四部分: 首先,是字詞學習板塊。

從字詞入手,糾正讀音、指導書寫、多讀牢記,聽寫詞語都是立體設計,多種功能。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理解詞語聯系課文內容,按照讀正確、寫端正、記心裏這壹順序進行紮實的字詞教學。

其次,是練習概括板塊。薛老師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看課文,幾次寫“我'走進王大伯的桃園,分別是什麽時候?找出相應的表示時間的詞語,從而理清文章的順序。

再讀課文,弄清每次看到了什麽?老師引導學生從圈畫開始,從找關鍵詞開始,接著分別說三句話,用上關鍵詞,然後連在壹起說,仍然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最後總結概括的方法,並做筆記。

這樣課文的內容壹下子就簡單明了,而且學生也掌握了概括的基本方法。 然後,是體會心理板塊。

薛老師先讓學生畫出“我”三次走進王大伯家的桃園看到的不同場景,畫。三月的北京,玉蘭花開,風景如畫,在這樣的日子裏,我來到了“魅力教師,經典課題”進行學習。

壹天的學習,我累著並幸福著、收獲著。所執教的名師各有千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師執教的《剪枝的學問》壹課。

薛老師的課上得十分樸素,沒有變換多樣的多媒體課件,有的只是壹塊黑板、壹根粉筆。整節課分為了四部分:首先,是字詞學習板塊。

從字詞入手,糾正讀音、指導書寫、多讀牢記,聽寫詞語都是立體設計,多種功能。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理解詞語聯系課文內容,按照讀正確、寫端正、記心裏這壹順序進行紮實的字詞教學。

其次,是練習概括板塊。薛老師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看課文,幾次寫“我'走進王大伯的桃園,分別是什麽時候?找出相應的表示時間的詞語,從而理清文章的順序。

再讀課文,弄清每次看到了什麽?老師引導學生從圈畫開始,從找關鍵詞開始,接著分別說三句話,用上關鍵詞,然後連在壹起說,仍然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最後總結概括的方法,並做筆記。

這樣課文的內容壹下子就簡單明了,而且學生也掌握了概括的基本方法。然後,是體會心理板塊。

薛老師先讓學生畫出“我”三次走進王大伯家的桃園看到的不同場景,畫出表示心理活動的詞語,之後組織小組交流,讓學生們找到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滿懷好奇、壹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在學生了解了人物心理的基礎上,薛老師讓學生們走進課文,充分有感情朗讀,聯系上下文,體會“我”的心理變化。

最後,是體會道理板塊。薛老師通過問“妳能說說其中的道理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領會課文蘊含的道理,並且進壹步讓學生把自己總結的道理寫壹寫。

這樣就為學生提供壹個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老師輕松愉快的總結中結束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聽了薛老師的課,我的感受頗多,收獲頗多。薛老師的課,讓我更加明白了,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薛老師的課上得輕輕松松、簡簡單單而又實實在在,沒有了逐句的理解,也沒有了逐段的分析,有的只是組織學生廣泛說與寫。整堂課薛老師說得很少,基本都把課堂交給了孩子們,先讓孩子們自己理解幾個詞,再用這幾個詞說出幾個和本文相關的幾個句子,最後再借孩子們的口將這篇課文的大概內容概括出來,最後加上薛老師的點睛之筆點出了其中的微言大義。

薛法根老師上課,只用壹支粉筆、壹塊黑板,就演繹出了精彩的課堂。他用樸素的方式,以談話式的語調,讓學生在放松的心態中學習,學會了寫字,學會圈畫和做筆記,學到了知識,學會了方法,學會了思考,學習的過程是那麽實在,學生們通過對課堂的廣泛參與,真正地提高了其概括能力、寫作能力、還有,通過這節課我也明白了,語文教學不是壹味地引導或者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分析課文,而是要教授學生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有時總是希望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讓學生能在壹節課中多學知識,所以我們逐字逐句地和學生壹起分析課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課文講清楚,講明白。

但這樣,有時學生僅僅能夠實現對課文的理解,卻沒有把握學習的方法。在《剪枝的學問》壹課中,面對概括課文內容這壹教學難點,薛老師不慌不忙,有條理地先讓孩子們讀課文,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課文中出現的時間點,最後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將課文概括得十分通順、準確,還學到了按照時間順序概括課文的方法,真是壹箭雙雕呀!此外,我發現在薛老師的課堂上不乏鼓勵的言詞,必要時還會對孩子們豎起大拇哥,在學習過程中,讓孩子無拘無束地述說感悟,哪怕是跑題嚴重的學生也會獲得壹兩句詼諧幽默的點評,孩子不怕回答,愛回答,所以課堂上學生聽得仔細,想得認真,收獲的不僅是學生會心的微笑,還有精彩的發言。

2.課文[剪枝的學問]

本文《26《剪枝的學問》》關鍵詞:教案

26《剪枝的學問》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錄音,小黑板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談話,誰看過別人培養花草樹木?

2、他們是不是經常拿把剪刀給小樹修修剪剪?

3、妳知道這是為什麽嗎?

4、揭示課題29 剪枝的學問

二、初讀指導

1、自學生字

(1)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的,不理解的生字。

(2)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剪枝 遠近 聞名 瘋長 揮舞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

瘋長 遠近 聞名 揮舞 養分 吸收 營養

(2)指名讀壹讀

(3)了解詞語的掌握情況,領會部分詞語的意思。

(4)指導書寫生字:嚓瘋靠註意間架結構難寫的生字。

3、自由輕聲讀課文。

4、指名讀課文,相機指點。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5節,出示“減少是為了增加,還真是這麽個道理。”

“我”認為什麽裏面還真有道理?

“減少”是為了“增加”是從哪個事情中得知的?

齊讀第5節

2、學習1、2節

(1)“我”是不是壹開始就這樣認為?

(2)什麽原因使我不解?

(3)自由讀壹讀1、2節

(4)讀了射壹段,妳知道了什麽?

* 王大伯是種桃能手,從哪裏可以看出?

* 王大伯剪得多,從哪裏可以看出?

* 剪掉這麽多的枝條,我非常不理解,我是怎樣問王大伯的?這兩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我的不解之情?指導朗讀。

(5)指導朗讀1、2兩節。

四、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

壹、聽寫生字

二、學習課文

1、學習第3自然段

(1)指導讀

(2)從王大伯的說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麽枝條?為什麽剪掉它?他留下的是什麽枝條?對留下的枝條是怎樣做的?怎樣想的?

(3)王大伯對不能結桃子的枝條“哢嚓哢嚓”地剪去,對能結桃子的枝條“撫摸”,“充滿信心的說”,這是為什麽?

(4)我聽了王大伯的解釋,有什麽表現?

(5)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壹讀

(2)春天到了桃花開得怎樣?從哪裏可以看出?

(3)指導朗讀這幾句。

(4)在桃園裏和小夥伴們嬉戲的我盼望什麽?

(5)指導朗讀第4自然段。

3、學習第5自然段

(1)指名讀

(2)王大伯桃園裏結的桃子有什麽特點?妳從哪些句子看出來的?

(3)為什麽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會又驚又喜,驚的是什麽?喜的又是什麽?

(4)那麽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麽?讀最後壹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隱含這樣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媽媽常勸我考試要丟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學習貴在持之以恒,不能壹口吃成壹個胖子。

小結:看來“減少”是為了“增加”。這裏面還真有學問,要不然它怎麽會運用到各個方面呢?所以,我們平常做事也要註意這個道理。

(6)齊讀這壹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

1、朗讀全文,說說剪枝的學問是什麽?

2、小結:“剪枝的學問”告訴我們生活就是壹本教科書,到處有學問,只要我們平時註意觀察,善於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規律,更好地生活。

四、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

剪枝的學問減少——枝條——不利的因素

增加——產量——進步和成功

《26《剪枝的學問》》

3.剪枝的學問 王大伯的桃園紅說了我從什麽詞語看可以看出來條子給他

[蘇教版第六冊課文]26 剪枝的學問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他家樹上結的桃子總是那麽大,那麽甜。

去年冬季的壹天,我滿懷好奇地走進桃園,只見王大伯和幾位叔叔正忙著剪枝。“哢嚓、哢嚓”,隨著剪刀揮舞,壹根根枝條被剪了下來。

我著急地問:“王大伯,您怎麽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看我壹臉疑惑的樣子,王大伯拿起壹根剪下的枝條,笑了笑,對我說:“妳別看這根枝條長得粗壯,其實它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這種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分奪走。”

接著,王大伯撫摸著那些留下的枝條,充滿信心地說:“來年就靠它們結桃子啰!”我將信將疑:剪去這些枝條,來年真的能長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嗎?春天到了,桃花開了,王大伯的桃園紅雲片片。濃郁的花香引來了無數的蜜蜂,它們歡天喜地地在花間飛舞。

我和小夥伴們在桃園裏奔跑著,嬉戲著。看著滿樹的桃花,我盼望著這朵朵桃花能早日變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暑假裏,我又壹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啊,只見壹棵棵桃樹上掛滿了桃子。

桃子成熟了,壹個個光鮮紅潤,仿佛胖娃娃的臉蛋。我又驚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時說的那番話。

還真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