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恐龍滅絕隕星撞擊說有哪些內容?

恐龍滅絕隕星撞擊說有哪些內容?

隕星撞擊說:1980年美國科學家根據意大利等地白堊系項部粘土層中發現高含量的銥而提出這種學說。因地球上的銥含量極少,但天體中銥含量可以很高,因而粘土層中的銥應是天體隕星撞擊地球時帶來的,而撞擊造成大量粉塵,遮天蔽日,氣溫驟降,植物枯萎,最後導致恐龍難以生存,終於滅絕。此學說曾引起很大轟動,但毀譽參半。贊成者陸陸續續提出許多依據。如美國航天局在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發現地下1公裏深處有直徑60公裏的圓形構造,內有白堊紀晚期海相地層,外圍還有直徑180公裏的環形構造,10公裏以上的坑還有20個(有人命名為阿爾瓦羅—奧夫雷貢撞擊坑、奇克蘇魯撞擊坑、伯利茲撞擊坑等等),因而推測這些坑為當時有壹個直徑10公裏大的隕星,以每秒40公裏的速度撞擊而成。撞擊產生的巨大能量,有人認為相當於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21個碎片撞擊木星表面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總和的1萬~5萬倍,有的認為相當於50億倍廣島原子彈的能量。總之,這極大的能量足以使數以千億噸計的塵埃拋至高空,使地球暗無天日,植物光合作用停止長達6個月,持續低溫達10年之久;撞擊時的高溫也可使巖層熔化,而在周圍形成許多玻璃小球,或在坑的周圍形成次生撞擊石英。更糟的是撞擊坑的巖層含有大量硫,有的說海底還有大量的甲烷,或隕石含有毒的物質,這些都毒化了當時已極其惡劣的環境。另有報道說,在1994年印度也發現了命名為斯娃的撞擊坑,坑長600公裏寬450公裏。據推算隕星達40公裏長,它與墨西哥發現的是同—隕星,至地球大氣層時才分為兩大塊及許多小的隕石,它們分布在太平洋及其周圍。近年來美國在太平洋中部海底,也找到這壹時期的隕石。此文登載在權威的《自然》雜誌上。還值得提及的是科學家在丹麥和西班牙白堊系頂部的巖層中,發現了太陽系裏非常稀少的鉻(Cr)同位素—53,而它與含碳隕石裏的鉻同位素相同。在丹麥,其銥的含量比地球巖石高出160倍,此外,還有餓、鉑、錸等元裳的高異常,這些也都證明曾有隕石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