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是有的
首先說說敦煌,敦煌古城就是甘肅境內的
敦煌古城為漢敦煌郡治,位於黨河中下遊綠洲腹地。
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設沙州衛,其城址壹脈相沿,未曾他遷。
據西北師大敦煌所李並成研究員考證推測,可能是趙破奴從令居向西進軍兩千裏,於漢元鼎六年(前11年),乃調集張掖、酒泉郡人力修築敦煌城這壹西陲要塞,並築有敦煌綠洲外圍的土河、塞城以及馬圈口堰水利樞紐。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肅軍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隴西,隴西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是西出長安的第壹大軍政文化重地。
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與現代化大都市的宣傳,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和概念,壹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不應對它歷史文化的宣傳影響到這樣的程度,這是壹種遺憾。
“隴西”地名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記載(北京大學版《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戰國地圖)。
我認為甘肅如果放棄隴西,就等於放棄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稱和歷史名人,來襯托說明甘肅悠久人文歷史的豐厚資源,因為隴西是甘肅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
天水和武威也曾在歷史上有過階段性輝煌,或者有與隴西並駕齊驅的時段,但其長久性和總體份量都不如隴西。
就前面所列歷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記載在“隴西”名下,隴西就是歷史上隴西郡的所在地。
隴西不光在甘肅就其全國而言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為數不多的典範地名之壹,它承載著民族千古以來的典籍文化。
搬開中國浩瀚的文化史典,就無法回避四處可見的隴西(隴西郡、隴西成紀、渭州、鞏昌府、鞏昌總帥府、鞏昌布政使司),因為隴西是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發祥地的首要地區,歷史文化名人層出不窮,是秦文化、唐文化的發源地。
甘肅天水市日前出臺《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意見》,進壹步弘揚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等五大文化為主線,保持和延續天水古城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永泰古城,修築於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明 *** 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
建成後即成為軍事要塞,蘭州參將就駐紮在這個城堡內。
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
古城由於鳥瞰形如金龜,故又稱“永泰龜城”。
古城城圍周長1.7公裏,高12米,炮臺12座,城樓4座,外形是壹大圓,城周有護城河。
古城四面有4個甕城,形似龜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甕城上的建築已不存在了。
永泰古城由於城墻堅固,作為壹道完備的軍事屏障和防禦工事,在明清兩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400多年來沒有被攻破過。
永泰古城位於甘肅省景泰縣境內,明清兩朝,這裏曾經是壹座顯赫的軍事要塞,這裏因為戰爭而興起,又因為自然環境的改變而衰落。
永泰城是松山新邊中的壹座軍事要塞,在李汶的親自監督下,永泰城於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開工建設,第二年六月完工。
當時駐軍兩千多人,馬隊五百人,兵營、練兵場、火藥場、武器庫、草料場、馬場等壹應俱全。
城墻上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甕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十裏的烽火臺。
如此完備的設計,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範之作。
永泰城現在的行政區劃為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永泰堡村。
城內目前居住著74戶人家,420多口人。
據當地老人講述,古城內現在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駐兵的後代,所以沒有壹個統壹的姓氏,起初大概有七八十個姓,數千人。
經過陸續的遷移,在上世紀50年代村裏還有30多個姓,1300多人,那時城外的草原和樹木還相當繁茂,不似現在荒灘戈壁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