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我想了解揚州的風景和歷史。誰能介紹壹下?

我想了解揚州的風景和歷史。誰能介紹壹下?

揚州作為壹個地理稱謂,在《尚書》等古籍中有記載,是中國的九州之壹。

春秋時,在今揚州城附近稱為漢。公元前486年,吳滅漢,建漢城,開漢溝,通長江淮河。吳越滅,土地越歸:楚越滅,土地越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國在漢城遺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壹中國後,建立廣靈郡,隸屬九江郡。漢代的揚州今稱廣陵、江都,長期是諸侯的封地。吳王劉英開通了鹽河(楊桐運河的前身),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開創了揚州歷史上的第壹個繁榮時期。

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豐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將江都王的女兒劉熙君嫁給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匈奴早了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戰爭不斷,廣陵是江淮地區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幾經戰亂,幾經改造成為“蕪湖市”。但由於勞動人民數百年的艱苦發展,其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移民南遷廣陵,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吳州為揚州,設總督府。楊迪開大運,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揚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交通便利,灌溉便利,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唐代揚州的空前繁榮奠定了基礎。605年至616年,皇帝楊迪巡視江都(今揚州),於618年被屬下宇文化及所殺,葬於揚州西北五裏吳公戲臺下(後葬於唐磊)。619年,農民起義軍李子通建都揚州,國號吳。616年改稱揚州,從此統治揚州。

唐代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作坊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與中國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最大的大都市,有時被稱為“陽夷二”(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交通中心,是國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巡撫署、巡撫署、淮南署,統領淮南、江北二州。揚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中壹直起著關鍵作用。揚州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口岸,設置了特使管理對外友好交往。唐代揚州與大史(阿拉伯)交往頻繁。揚州有成千上萬的大吃大喝者。波斯、大分、婆羅門、昆侖、新羅、日本、朝鮮等中國人都成了居住在揚州的商人。日本向揚州派遣唐朝使節,向日本派遣和尚鑒真,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揚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文選》進行了重新註釋,大量引用,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失傳的重要文獻。他的兒子李詠不僅在寫作和詩歌方面很有影響,而且是繼余士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壹。大詩人張是“吳中四傑”之壹。僅《春江花月夜》壹詩就有“獨孤詩壓倒全唐”的美譽。公元684年,徐敬業和羅賓國王在揚州反對武則天的統治。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損毀嚴重。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武”,經濟有過短暫的恢復。不久,它陷入了戰爭的毀滅。

960年,北宋建立。揚州是都統、都督所在地,也是水運的十字路口。從那時起,由於鹽捕魚的好處,農業和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進壹步繁榮。揚州再次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幾乎與首都開封齊名。全年商業稅收8萬元左右,全國第三。公元1127年,高宗皇帝趙構在遷都過程中,以揚州為皇宮長達壹年,進壹步促進了揚州的繁榮。1275 -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軍與揚州人民進行了不屈的鬥爭,不幸戰死,揚州只剩下幾千人。100多年來,揚州壹直是抗金抗元的戰場。韓世忠、劉啟、嶽飛等南宋名將都在這壹帶浴血奮戰。戰爭對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在相對穩定的形勢下,揚州的經濟得到了不斷的恢復和發展。文化上,歐陽修、蘇軾、秦觀、姜夔、王陵等在揚州留下了大量傳世佳作。元明時期,揚州經濟發展加速。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最多。

到了元代,運河揚州段幾經整治,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趨勢,恢復了壹度中斷的漕運,揚州再次迅速繁榮起來。明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誕生了。揚州的商業主要是淮北鹽業的專賣和南北貨物的貿易。鹽稅的收入幾乎與谷物稅相等。商業擴展到老城以外。手工作坊生產的漆器、玉器、青銅器、竹木器皿、刺繡、化妝品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為防止日寇再次入侵,1556年揚州建新城,文化上出現了隋等壹批雜劇和小說家。元末農民起義中,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持續了六年。明朝滅亡後,為阻止清兵南下,南明巡撫史可法率部堅守孤城,寧死不屈,顯示了不屈的民族氣節。城陷後,清軍屠城10天,死了幾十萬。

清代康熙、乾隆多次到訪揚州,使揚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城市人口超過50萬。是當時世界上65,438+00人口超過50萬的大城市之壹。當時揚州是交通樞紐,盛產鹽和漁,鹽稅與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很大關系。各地商人增多,紛紛在揚州建會館,各有經營範圍和地方特色。與此同時,還有壹張會議票——積分兌換。在文化上,壹些鹽商結交文人,喜愛藏書,興建官學、郡學,恢復名勝古跡,為揚州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壹定的貢獻。這壹時期出現了以金農、李、高翔、鄭燮、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和以阮元、、、任、王為代表的揚州畫派。揚州戲曲歷史悠久,興盛於清代。1790年,為慶祝乾隆八十大壽,以揚州高英高朗亭為班主的三清班在北京演出,與其他劇種壹起,對京劇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揚州的評書、清曲、揚劇、木偶、玉雕、漆器、揚州盆景、淮揚菜,在清代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新中國成立後,揚州古城煥發了青春。1982年,揚州首次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寶鑒河,是壹座城池,也是壹條通往古運河的水道,自隋唐以來隨著城址的變化而人工開鑿。河水蜿蜒曲折,展出和收藏時都很美。保安河在乾隆年間改名為瘦西湖。當時有個叫王陵的詩人,寫了壹首關於揚州包河的詩:“垂柳不停拾野草,野牙虹橋畫卷。也是賣金的鍋,所以應該叫瘦西湖。”從此,瘦西湖這個名字聞名於世。“天下三十個西湖中有六個”,揚州是唯壹壹個以“瘦西湖”命名的。

瘦西湖的美景壹直是人們所向往的。阿清人劉大觀說:“杭州勝在湖光山色,蘇州勝在城池,揚州勝在園亭”。另壹位清朝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稱贊:“奇思妙想點綴自然,即元朗瑤池,瓊樓玉宇。我不敢原諒這個。其美在於十余園亭合而為壹,與山相連,氣勢壹致。”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蒲松齡、孔、吳、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裏留下了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無數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園林多為屋,車馬不及船”、“二十四橋月夜,何處有玉人教吹笛子”、“珠簾卷十裏春風”、“青楊樓閣是揚州”等無數名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奪目的色彩。

瘦西湖風景區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典雅的自然魅力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唐城遺址

作為壹座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歷史悠久。建於唐代的城墻是見證,它似乎在向人們講述揚州的千年歷史和它的過去。......

揚州有城,始於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歷經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城墻雖有所提升和廢除,但城址未變。《孟茜補筆談》載:“揚州最盛於唐。老城北十五裏,南壹百壹十步,東西七裏三十步。”五代時,崖城東南角建有小城;到了宋朝,又建了壹座大城,南宋末年為抵禦元兵而建的保祐城。隨著宋朝的滅亡,保祐城被夷為平地,只剩下破敗的宋朝古城。在明朝和清朝,老城和新城分別建在宋大成的西南和東南。

解放初期,所有的城墻都被拆除了。如今,在蜀岡上,放眼南北,仍能清晰地看到狹長的高地上,斷斷續續的古城墻舊跡。1978期間,南京博物館和揚州博物館對唐崖城進行了調查和發掘,發現了城墻和城門遺址,初步摸清了唐城遺址的規模,是對唐代揚州研究的壹大貢獻,引起了中外考古學家的極大興趣。

揚州的隋煬帝宋城遺址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為旅遊景點。

門票:10元

地址:中國江蘇揚州坪山塘疏港東風1號。

郵政編碼:225000

電話:0514-7340843

交通:1、22路公交車。

大明寺

位於揚州城西北2公裏的蜀岡山頂上。它建於劉崧和大明(457-464),所以它被稱為大明寺。

在隋朝,胤祀位於城市的西部,也被稱為西寺。隋仁壽元年(601),寺內的齊靈塔高9層,故該寺又稱齊靈寺。天寶元年(742),和尚鑒真在壹座寺廟裏教授法律。十年後,他前往日本傳教。北宋(1041—l048)歐陽修是揚州郡守建平山堂西側人。元末至明末,大明寺幾經變故淪為荒山。明成順年間(1457—1464),僧人福知、蒼明重修,改名大明寺;萬歷年間(157—1620),縣令吳休再次修建了這座寺廟。崇禎年間(1628—1644),巡坦克的欽差大臣楊任願意重修大明寺。清康熙年間,因忌諱“大明”二字,正式改名為“齊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巡視揚州,禦書改名為“法凈寺”,俗稱“屏山殿”,是當時揚州八大名剎之壹。鹹豐寺毀於大火。同治十二年(1872),鹽運使方波殿、僧武堂重修。光緒以後,寺廟年久失修,僧尼將其擡高,修建了天王廟。民國11年(1921),日本人高州泰介在揚州設立淮北審計所,考證法凈寺為古代大明寺。唐朝時,鑒真應邀前往日本弘法,因請日本文學博士寫墓誌銘,墓誌銘在高州施樂寺。1934年,彜族王茂如重修寺廟。1967年8月,江蘇省人委公布大明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 10個月;為紀念大師鑒真逝世1200周年,寺內建有鑒真紀念館。文革前,寺廟是保留的。文革期間,寺廟遭到襲擊,和尚被趕出寺廟。但寺內的佛像和文物由於受到國家明確保護,幸免於被破壞,後交由園林管理處管理。1973 165438+10月,鑒真紀念館落成,廟改為屏山公園。為迎接“中國日本珍寶及僧人展覽”,對寺廟進行了修繕,將“法凈寺”更名為“大明寺”。1980年4月4日,由弟子在生前塑成的高僧甲米幹漆像,在日本唐寺森本孝長老的護送下,抵達大明寺,受到揚州市民的熱烈歡迎。展覽為期7天,100名僧人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多達17萬外國客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和瞻仰。1980年,大明寺移交宗教部門管理,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該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國務院將大明寺列為漢族地區重點開放寺廟,大明寺及其舒崗、瘦西湖等景點被列為國家級“舒崗-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這座古寺的大門前,有壹座古樸典雅的牌樓,四柱三塔,頂部有華蓋,中間大門上鐫刻著“齊陵遺址”四個篆體,背面有“豐樂名區”的匾額。廟門兩側有壹對石獅子,是元代揚州宮的遺物。廟門東墻上刻有“淮東第壹景”五個大字,為清代書法家江衡根據“欲遊秦少遊,必先為淮東第壹景”的詩句所寫。山門入口是國王廟,彌勒佛笑臉迎人。在背面,保護神韋陀和四個大金剛在兩邊。出了寺廟就是壹條隧道,兩邊古樹參天,黑影重重。過道中央有兩尊保定像,南島兩側為東、西屋,東院為“匠鰲”額,平原樓大門,為大明寺接待場所,外為僧人生活區。西院前是“老仙堂”,百姓入口是屏山堂。這條隧道直接通向英雄大廳。正殿為三間房寬,有回廊、重檐、山廊。莊嚴雄偉,正中三尊巨佛。蓮花臺正中坐著的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藥師佛,右邊是阿彌陀佛。兩邊守護十八羅漢。祭壇後面是“島觀音”的浮雕群,觀音腳踏。全圖共有106尊雕像。

正殿內,經樓莊嚴肅穆,香煙繚繞,穿過東廊展示鑒真事跡,對面是鑒真紀念館。歐陽廟、古林堂、西苑都是揚州的名勝古跡,大殿右側的東花園是1986改建的“經幢”,寬五間。單檐硬山,此建築由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壹的福原寺七樹樓拆除,改建為五樹臺,寬敞寬敞,四周有圍墻,清雅幽靜,僧人生活區也包括在內。整個寺廟與園林融為壹體,是中國典型的寺廟園林之壹。

大虹橋

在揚州新北門往西數百步,妳會看到壹座白色石欄桿的圓拱石橋,橫跨湖面通往瘦西湖公園。這就是著名的“虹橋”,又稱“大虹橋”。

建於明末,原為木橋。因為四周都是紅色的柱子,所以被稱為“紅橋”。虹橋的美景吸引了許多詩人和文士來此吟詩作賦,結社。順治年間,來揚州做官的王土真曾與揚州名士打成壹片,並大唱特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其中壹句便是:“紅橋飛水,九彎欄桿紅。”下午畫完船橋,易祥的身影匆匆而過。“繼王土真之後,《桃花扇》作者孔、陸兩位陽川運鹽使者也曾在虹橋任職。魯曾寫七言詩四首,韻詩六千余首,編詩三百余卷,蔚為大觀。由於文人的倡導,虹橋名揚天下,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

乾隆元年(1736),木橋改造為石橋;15年後,橋上建起亭子,“紅橋”改為“虹橋”。乾隆皇帝有幸遊揚州,曾在詩詞中盛贊虹橋風光:“綠波飲春水長虹,錦索引碧鏡,真在橫畫,平山送春風迎面”,當時的《夢香詞》中也有說;“揚州好,第壹是虹橋,柳綠三尺雨,櫻紅斷,蘭徑向處處。”除了很多詩詞,畫壇也有很多大師,比如虹橋攬勝圖,虹橋春盤圖,虹橋等月圖。

今天1973重建虹橋。這座橋從壹個洞變成了三個洞。橋面被加寬,橋身被拉長。橋面是宋代鑿成的,鋪的是花崗巖街道。它的形狀簡單,比舊橋更壯觀。做工精致,四周線條環繞,是人們進入瘦西湖景點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