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經典文學《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讓,孔明的謹小慎微,周瑜的小心眼,每壹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畫和品味,使讀者仿佛進入了壹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慧和勇氣依次展開,但我覺得智慧永遠比勇氣好。比如在西城,孔明就用壹個虛招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但故事中也有“智不謀,勇不敵,文不取筆,武不動槍”的說法。他像漢朝的劉禪壹樣,整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心甘情願地把蜀國拱手相讓。最後他甚至還上演了壹出讓所有人都嘲笑的戲,樂在其中。誰能想到壹個國家的統治者會做出這種與時俱進的事情?
有勇無謀,敵人就在眼前,我們只能拼死壹戰。呂布和閻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了謀士的計劃,為什麽會被曹操吊死在城門口?如果顏良向關羽說清楚劉備留在河北的事,那麽忠於他的關羽會砍他哪裏?古人雲:勇者無謀,禍從口出。如果有麻煩,進入戰鬥就會被騙,必死無疑。
再說說國家,魏,誰過得好;蜀,壹旦成功;吳曾經在江東赫赫有名。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家是可以體現君主的人格的。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獨霸江東。
說魏是三國中最足智多謀的,壹點也不為過。曹操用兵天下無雙,司馬懿更如神。但兩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陰險。況且,在蜀中,諸葛亮肯定首當其沖。他非凡的才智和嫻熟的兵陣令後世驚嘆不已。也有壹些像鳳雛龐統,姜維,許哲等人物,但我認為他們不如孔明。占據三江六郡的吳國,也算是足智多謀,也就是周瑜。少年時,周瑜熟讀兵法,精於處置。經過壹番努力,我終於當上了水軍總司令和總統水兵。但是他太嫉妒了,年中就去世了。從這些數字和國家,我們很容易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和成功有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腳踏實地,認真走好追求成功的每壹步,相信成功不會遙遠。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壹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誌》、葉凡《後漢書》和元代《三國誌》的基礎上寫成的。記述了近90年來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現了三國興衰的歷史畫卷,生動再現了這個風雲變幻、動蕩不安的歷史時代,生動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勾心鬥角、勾心鬥角、勾結競爭,為讀者展現了壹幅精彩壯麗的歷史畫卷。
其中,心胸狹窄的狄鹹、周瑜、魯肅、勇敢的張飛、正直的關羽、劉備等等,都是極其尷尬的。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拋開這些人物不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這本書裏描寫的英雄們。
先說關羽。他不肯降曹入漢,帶燭抵丹,獨騎千裏,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後來華容道放了曹操。他忠於舊主,因戰敗向敵人投降,但壹得知舊主的消息,他就不知道萬裏有多遠了。我覺得打敗敵人後回來,不僅僅是忠誠,更是壹種難得的忠誠。《三國演義》中表現關羽的方法也很簡單:“丹鳳眼,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又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痛,斬顏良,殺文醜,幾乎成為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壹個能獻身至死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角色。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能文能武,壹生足智多謀。他放火燒新野,借東風,借草船之箭,以三奇激勵周瑜,聰明地擺出八陣圖,詛咒王郎死罪,七擒孟獲,掀起空城計,用七星燈,以傀儡還司馬懿,壹招殺魏延,都是常人始料不及的。我原以為這種人應該看起來不凡,但書上的描述很簡單: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黑色絲巾。他有獨特的個性。他選擇了生活的道路,選擇了主要的東西。他忠於劉備和蜀漢,最終投身於統壹大業。"當他被打敗時,他被命令去冒險。"隨著蜀漢衰落的悲劇,他也成了壹個悲劇人物!
說說曹操吧。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漢奸。他說劉備和他是同時代的英雄,讓劉備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然劉備只是個甕中之鱉。這讓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這是周瑜做夢也沒想到的。周瑜眼裏只有諸葛亮,而不是罵罵咧咧,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天下就太平了。後來發現劉備不是壹般人,就想殺了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天下太平。目光短淺,心胸狹窄,非英雄。這也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獨騎的救星,黃蓋被罰苦肉計等等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政治集團今天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劍拔弩張,明天卻要舉杯相慶。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很多方面,甚至家庭、朋友、婚姻等。無壹例外都被卷入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為了滿足自己對權利和財產的欲望,為了讓自己在激烈的戰鬥中不被消滅,他們總是玩弄各種手段,上演勾心鬥角、勾心鬥角的場面。
這種心機,現在也沒有補償。商家絞盡腦汁賺消費者的錢;騙子不擇手段騙取他人財物。人們可以看到貪婪和權力欲是如何支配社會中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關系的。人們甚至為了錢想盡辦法去偷竊和殺人。所以奸詐狡猾詭計多端的人壹定會成為權力的領導者。但是,心是需要無心機來出發的。如果每個人都這麽狡猾,世界怎麽可能和平?
總之,《三國演義》不僅給人以閱讀的快感和歷史的啟迪,對那些想統治世界的人來說,更是壹部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其雄渾悲壯的風格中,滲透著深厚的歷史情懷和強烈的反思。
《三國演義》描述的是三國時期的情況。自從董卓被殺後,整個朝廷大亂,大家都在爭當皇帝。為了恢復漢朝,劉備、關羽、張飛請來了諸葛亮。在諸葛亮的幫助下,他們先後攻占了荊州、南郡和襄陽。孫權壹心要得到荊州,所以想盡辦法去搶。諸葛亮識破了壹個又壹個計劃,讓孫權失去了妻子和大將周瑜,輸掉了戰鬥。但是好景不長。不久劉備、關羽、張飛都被曹操殺死,不久諸葛亮也死了。此時境內已被金軍占領。
我認為:劉備野心大,行動快。只要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壹定會實現。我想起了中國的“體操王子”李寧。說起李寧,人們總說他是壹個不平凡的人,但李寧很清楚,他只是壹個確定方向後永不動搖的普通人。他相信,有了堅韌和汗水,有了心態和適應能力,無論做什麽都可以成功!退役後,李寧轉向了新的事業:創辦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問李寧:“商務和運動哪個更放松更享受?”李寧說:“沒有什麽事是容易做好的,但我總是快樂的。”是的,不管在哪裏,李寧總是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國演義》裏,我要學習關羽的勇敢無畏。諸葛亮的機智,我應該學習;劉備的目標是不放棄,我要多學習!
1.“長江東流,浪花淘盡英雄……”提到這個詞,人們會想到四大古典小說之壹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全稱是《通俗三國演義》,是由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撰的。從題目可以看出,這部小說取材於《三國誌》,但沒有正史那麽莊重,而是壹部古代白話小說。與三國誌相比,《三國演義》變得更加藝術化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評論壹下這部66萬字的巨著。
壹.真相與虛構
言情和正史最大的區別就是言情不全是真的,是小說。大家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確實如此。但是虛構,用藝術的方法來虛構,而不僅僅是說歷史事實可以用來虛構。比如關公用溫酒殺死華雄,史書上沒有記載。再比如關於和魯肅單獨去開會。史書上說魯肅獨自去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數不勝數。看完之後,稍微分析壹下,這些虛構的情節大多是為小說中描述的人物做鋪墊。因為,如果只是像正史說的那樣塑造真實人物,有些人物是與作者的政治思想觀點相悖的。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也註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和連貫性,而不是生硬地虛構,這也是為什麽看完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壹部分主觀願望。
第二,神化和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非真實人物,而是正史中經過加工的人物,其中有神化的人物,也有妖魔化的人物。
神化人物的典型代表是諸葛亮和關羽。諸葛亮被神化為神諭,關羽被神化為忠義之士。下面,我想簡單比較壹下作者為什麽重點神化這兩個人。
朱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他認為是三國中的正統。從陳壽開始,朱以前的大部分觀點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以來,君王、大臣和百姓都開始接受朱的觀點,因為它既符合儒家思想又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羅貫中也同意朱的意見。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家”的。其中,作者寫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關羽是“忠”和“義”的化身。這就是為什麽道光統治者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給關羽30多字的謚號。
至於醜化,基本就是神化了。比如歷史上的英雄周瑜英年早逝,但《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壹個嫉妒心很強的人。大部分的醜化都是由神化來襯托的。
第三,人和線索
《三國演義》的壹大成功之處就在於成功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如諸葛亮、關羽、張飛、劉備、趙雲、曹操、周瑜、米芾等。作者用細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鮮明特點。比如寫張飛的時候,在第七十章,作者對張飛小心眼的戰例做了詳細的描寫和描述,同時增加了諸葛亮和劉備的對話,顯示了諸葛亮高超的智謀。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妥善處理眾多的人物以及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是因為作者不僅用實、虛、詳、略、插、倒敘等手法寫作,而且還運用了沿線索敘事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是蜀漢政權建立和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線索。比如赤壁之戰期間,作者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開始敘述。這三條線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不會只在壹章中描述壹兩條線索。如果交織在壹起,讀者會覺得很連貫,而不是只看壹條線索。
第四,封建主義和王權
《三國演義》所表達的政治理念之壹,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仁政。《三國演義》中很大壹部分虛構的故事都是為了表達這種思想。就這樣,作者在作品中大膽地塑造了壹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第壹個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和“智”的化身,尤其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更是誇張。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壹個對問題敏感,有膽識,足智多謀的人。但是,他有這些優點,是因為他重視實踐。比如曹操攻占荊州,率軍南下,諸葛亮向孫權分析形勢,預言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前比較了敵我雙方的優劣。再比如諸葛亮之所以敢出“空城計”,是因為他分析了敵我雙方將領的情況,知道司馬懿知道他“壹生謹小慎微,絕不會冒險”,於是利用司馬懿長期以來對自己的了解,采取了非常“危險”的方案來解決危機。但是,在更多的章節裏,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比如諸葛亮的《夜觀天象》《擼起袖子》幾次。而在《七星壇祭風》中,更是荒誕的描述。類似的問題在《巧排八陣》、《半石祭瀘水》、《吳幹興》、《定軍山顯聖人》中也有。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中與趙雲、黃忠齊名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英勇忠義的英雄。《三國演義》這樣美化關羽,完全是在鼓吹“忠”“義”的封建思想。《三國演義》之後,關羽成了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明清統治者曾數次稱他為“大皇帝”,到處為他修建廟宇。這就清楚地說明了關羽所提倡的“忠”“義”的描述是多麽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為了倡導為封建主子效力,《三國演義》還塑造了壹系列所謂的“忠臣”形象,如董成、王子復、紀等。為了效忠漢獻帝,他們消滅了“國賊”曹操,“雖滅九族,無怨無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不朽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主張封建“孝”,寫孫夫人等人物時,主張封建“節”。所以《三國演義》中刻畫的人物,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
動詞 (verb的縮寫)詩歌和頌歌
《三國演義》的另壹個巨大成功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少,但其中不乏佳作。有些詩是為了抒發感情而引入的,有些則出現在人物的演唱或書寫中。比如“天如圓蓋,地如棋局……”(第三十七章),這是諸葛亮寫的。又如,“曹操是奸夫,周郎壹時被騙……”(第四十五回),這是後人感嘆曹操被招錯殺了蔡瑁和張赟的故事。第壹個字“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有壹種敬畏之感。看完之後有壹種欲罷不能,欲罷不能的感覺。文末的《古風》壹詩,把壹個世紀的三國興衰六十六萬字總結成壹首只有三百多字的敘事長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像壹段押韻的後記,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雲。它的最後幾句話甚至引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和理解:“事物的接連是無窮的,天數是無法逃避的。三分腿成了夢,後人必怨。”留給讀者無限遐想。
總之,《三國演義》是繼《紅樓夢》之後四大古典小說中最好的壹部。這些思想雖然有些值得探討,但對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2.曹操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人物之壹。作者羅貫中將其評價為“亂世梟雄”,痛斥之,並刻意將其與劉備相提並論,渲染封建正統。對此,我不敢茍同:亂世背後,曹操其實是壹個“管理天下的奇才”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或者說,壹句話,曹操是個有文采的多面手。
曹操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二十歲時舉孝廉為官,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除馬騰,終於統壹北方。從最底層做起,憑著真才實學,在大半個中國打拼,風頭壹時無兩。尤其是官渡之戰,至今仍被作為“以少勝多”的經典範例而被人津津樂道。
曹操在文壇上的成就是劉備和孫權望塵莫及的。曹操作為建安七子之壹,引領了建安之風,給我們留下了許多佳作!其中尤以《看海》、《雖龜為壽》、《短歌》最為著名。名句“烈士暮年壯膽”,凝聚了曹操對事業的執著全心追求,千百年來壹直激勵著人們,尤其是中老年人。
曹操能成大事,其政治才能不可小覷。
取得董卓的信任後,曹操本可以依附董卓升官發財,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用七星寶刀刺殺了董卓。在我看來,這就是曹操政治遠見的體現:謀天下而不謀榮祿。他很清楚董這個賊乖張殘忍,大家都恨他。這樣的政權是沒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曹操深知這壹點。
曹操日後在群雄中崛起,廣納賢才,善用人才,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壹步棋。官渡之戰僵持不下時,曹操對人才的渴求顯露無遺。敵軍大將許由來到曹操的大營,曹操連衣服鞋子都沒來得及整理,就沖過去迎敵,這讓許由極為感動,投降了:用曹操的話來說,這叫“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食,天下歸心。“這也說明曹操不懂用人。還有,曹操在處理於禁和夏侯惇的矛盾時,沒有偏袒夏侯的父系親屬,而是以大局為重,無私地支持將軍。這樣,實現最大限度的團結是取得偉大成就的可靠保證。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寫出了荀攸、於迅、郭嘉;有了曹仁、典韋、夏侯惇,曹牢牢占據了三分天下的壹席之地。但也有人認為劉備在用人上比曹操強,這壹點我並不認同。劉備,雖然他也是麾下名將,甚至有諸葛亮這樣聰明的人物,但是他充滿了小圈子和個人主義。但關羽公然違抗“放曹操”的軍令,卻沒有受到懲罰;張飛酗酒鬧事。他被呂布搶走徐州,卻依然泰然自若。把桃園結義的“哥們情結”淩駕於政局大氛圍之上,最後發展成個人復仇,違背了“聯吳抗魏”這壹重要而正確的政治戰略,大規模伐吳,烽火連營,使蜀國衰弱衰落。
曹操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人物。他在才華橫溢的同時,也充分展現了自己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嫉妒、多疑的人性弱點。因此,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對曹操多重性格人物的評價。曹操獻劍求董卓。戰敗後,他去找父親的義兄呂伯奢,懷疑他會傷害自己,殺死家人。他說:“我寧願讓全世界來指責我,也不願讓全世界來指責我。”此言壹出,曹操聲名狼藉。董成謀反導致她自己損失慘重,董貴妃也被牽連處決。禰衡罵曹賊裸,曹操乘勢上演借刀殺人的好戲。楊修猜中了曹鑫,曹操也以動搖軍心的莫須有的罪名殺了他...這些層出不窮的例子,展現了曹操多疑、嫉妒、殘忍的壹面。然而仔細研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亂世之中,曹操很有管理天下的才能,他能做大事。落到呂伯奢這樣的小人物身上豈不是浪費天才?而且封建統治者,身居廟堂之巔,內心其實很空虛。他們怕別人挑戰他們的地位,又不能公開比米恒、楊修等人有罪,只好趕緊殺了他們。所以曹操凡事壹定要講究,多壹點小心,多壹點花樣。
曹操的成功有其過人之處。無論任何人如何評論他的過錯,我還是會用壹家壹戶的話來說:這是他成就偉大人格和偉大事業的必要犧牲——雖然我永遠不會步他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