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筆錢,錢幣學者孫浩說:浙江地處沿海,很早就通過外國銀行。雖然清朝的時候就建立了制造錢幣的工廠,但是大量生產銀元是在民國以後。由於準備較晚,光緒二十五年浙江局開業後,被勒令停工,機器搬遷他處;操作過程中,制作的銀幣數量並不多,因為正面采用了魏晉南北朝碑刻書法,俗稱“渭北”。但另有楷書銘文“浙江楷書”,極為罕見。遺憾的是,由於國內文獻的缺失,藏區對其早年的起源和年代眾說紛紜。
在大多數錢幣書籍中,楷書版本記載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如出版的錢瑜《金銀幣鑒定書》、董的《中國歷代金銀幣概述》、李小平的《中國近代金銀幣圖冊》、的《臺港中國貨幣目錄》、林的《中國金銀幣目錄》。
浙江第壹家官造造幣廠是浙江巡撫廖壽豐向朝廷批復設立浙江銀元局後,於壹月(1899)開業的。但後來清廷在當年4月下令各省停止鑄造銀幣,原因是各省局數太多,質量和重量參差不齊,不方便商人使用。於是在當年7月被勒令停止鑄造銀幣,設備被拆除運到北京,作為“北京局”的準備。此後,北京局的造幣廠於次年毀於八國聯軍的戰爭。因此,浙江當局沒有繼續生產銀幣。所以“光緒元寶浙江造”真正流傳下來的銀幣數量相當稀少。
三十年前,我得到了壹枚浙江光緒元寶造的七分兩角(寶寶)銀幣。那時候我還不知道它的價值。最近通過網上查詢得知很少見。這枚硬幣與網上找到的文件完全壹致。光緒二十四年浙江省造幣廠成立前,國內湖北銀元局(背面有英文證書)制作樣幣。此幣楷書端莊秀麗,鑄造精良。龍圖和楷書深峻,鏡版精鑄,均勻淡銀,玲瓏剔透。從實物痕跡可以看出,當時可能銷毀的是同壹批鑄品(這種痕跡不可能是流通過程中形成的),因為浙江袁茵局正式開鑄(1899,光緒二十五年)沒有使用楷書(使用“渭北”字體)。從實物上看,該幣銀潤,光澤柔和,聲音清脆洪亮,柔和悅耳,回味悠長,墨色淡雅,有油汗包漿,色澤豐富,層次感強,循環磨痕自然,齒規整均勻,齒內包漿明顯,幣背有明顯的機鑄紋(特別是“江”字周圍的機鑄紋)。硬幣正面整體金色(精鑄於鏡底)為樣幣形式,反面顏色不對稱,為普通貨幣硬幣形式,因為浙江袁茵局當時只需要壹個正面硬幣模具(樣幣正面可以,樣幣的來歷後面再說明)。不知道為什麽這枚硬幣會在民間流傳。直徑39.7mm,厚度2.4mm,重量26.87 g。
結論:由於準備工作較晚,浙江省委托湖北省袁茵局在造幣廠準備就緒前試鑄了樣幣(楷書)。浙江袁茵局打破了各省的刻板風格,選用了“渭北”字體。
註意“渭北”版的來歷(即浙江光緒銀幣的來歷):光緒二十二年(1897 65438+10月),浙江巡撫廖壽豐請示允許從德國購買機器。在訂購設備時,包括了樣幣和模具(23年浙江制造,從德國奧托巴赫爾廠的檔案中透露),但在交貨時(奧托巴赫爾廠)浙江袁茵局需要壹個前幣模具(後幣模具是德國設備自帶的),所以不得不委托當時國內成型技術比較成熟的湖北袁茵局設計 但湖北袁茵局只是把正面幣模去掉了“湖北”加了“浙江”鑄了壹個樣,報浙江審批(就是背面沒用,只是裝了它鑄了壹個正面樣)。 然而,浙江袁茵局未能通過審批,並要求湖北設計另壹種風格(“渭北”)。見:2015-07-19,新浪博客深度談“浙江造光緒元寶庫平七分銀幣1899試鑄樣幣”特點及防偽設計。最終正面用湖北“渭北”模具,背面用德國“23年造”模具。(見2065 438+2008年5月30日孫浩:石海鉤浙江《二十三年》和渭北光緒元寶銀幣)
(這張圖是我實物拍的,填在百度百科“浙江省造光緒元寶七塊兩毛”的空白處)
摘自網上專家對這枚國產樣幣的評論:這枚浙江制造的光緒元寶整體呈金黃色,閃閃發光的幣形給人壹種高貴的氣息,同時也顯示了它的悠久歷史。錢幣的設計非常精美,不僅圖案保存完好,而且刻字異常清晰,這在當今的錢幣市場上已經不多見,小巧精致的造型讓大家大開眼界。楷書字氣勢磅礴,刻工精巧,分布均勻,字體細膩挺拔,筆畫蒼勁,端莊秀麗,猶如石碑。整個硬幣正面的造型非常和諧美觀。在背部中央,有壹條龍全身舞動。龍眼神明亮,體態細膩,威猛霸氣,線條清晰,雕如刀工。整器歷史留下的滄桑清晰可見,外觀完好,幣面幹凈,字跡清晰,色澤溫潤,包漿純正,小巧獨特,極為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考古價值和收藏價值。
我對揭開“浙江楷書銀幣”之謎的原因感到不解。最近看到2018浙江23年5月30日孫浩石海勾搭上了衛北版光緒元寶銀幣的文章,而這個錢幣相冊是2065438年5月30日(65438年6月)之前在百度上發布的。
“浙江楷書銀幣”雕版問題解讀:雕版必有痕跡。流通貨幣與樣幣不同(樣幣版底部為鏡面樣張),字體內部結構也可通過高倍放大鏡或超聲波檢測。況且雕刻師也不可能刻出這麽不張揚,離譜的東西。但是,該幣的正面版本有著鏡面般的底部,並且“江”字周圍的機鑄紋理、包漿和漂亮的字體都證明是原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