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的壹個平民家庭。他的祖父最初來自荷蘭,後來移居德國,在那裏他是當地的宮廷音樂家。他的父親是男高音歌唱家,母親是宮廷廚師的女兒。貝多芬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了他的音樂天賦。他名字中的“van”不是德語中的“von”,不代表任何貴族頭銜,而是表明他的家鄉。路德維希也是他祖父的名字。
1774他的父親為了讓貝多芬成為像莫紮特壹樣的音樂神童,強迫年幼的貝多芬長期學習音樂和練習鋼琴。
1778八歲開始表演。
1781年隨樂隊指揮納伊夫學習巴赫的鋼琴曲,並作曲。
1783年,宮廷樂隊大鍵琴鋼琴家。
1787在維也納遇見莫紮特。
1788在壹個歌劇樂隊中擔任中提琴手
1789就讀於波恩大學。
1792年,在海頓的鼓勵和支持下,他去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很快,貝多芬崇尚和諧,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1795年,他在維也納舉辦了自己的第壹場演唱會。曲目是第二鋼琴協奏曲,他自己彈鋼琴。演出很成功。
耳病出現在1796
1803年,他完成了劃時代的第三交響曲,準備獻給拿破侖。
1804年,拿破侖稱帝,貝多芬撕下第三交響曲中為拿破侖寫的扉頁,寫下壹句“紀念壹位偉人”
1808還發表了第五交響曲《命運》和第六交響曲《田園》。
1809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1815 165438+10月15,哥哥卡爾去世,貝多芬成為侄子卡爾的監護人。
1815-1819經歷了四年的創作枯竭。他壹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辟的壓抑,壹方面收集整理歐洲各地的民歌。
第九交響曲完成於1824,於5月7日首演,盛況空前。
1826年,他的侄子卡爾自殺未遂,極大地損害了貝多芬的精神,惡化了他的健康。
1827於3月26日在維也納去世。
3月29日,1827,兩萬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當局要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關於貝多芬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當時醫生推斷死因是水腫,也有人認為他死於梅毒。後來專家對貝多芬頭發的醫學檢測表明,貝多芬死於汞中毒。雖然這壹發現支持了梅毒死亡的推測,但壹般認為這是因為當時的工業汙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喜歡吃這壹帶的魚,所以魚中的汞沈積在上面而死亡。把含汞的藥物攝入體內治療梅毒的不是貝多芬。貝多芬的狂躁性格、身體上遭受的慢性腹瀉和腹痛都是由水銀引起的。
後人壹直認為貝多芬的壹生是與人類社會的命運和不平等進行不屈不撓鬥爭的壹生。從小被嗜酒的父親虐待,從小被訓練的急功近利。長大後母親去世,家庭的重擔落在作為大哥的貝多芬身上。對拿破侖的崇拜和幻滅。貝多芬聽天由命,中年得病,侄子不孝,生活貧困,終身未婚。他用音樂的語言表達了心中的奮鬥精神,從不為三鬥米低頭。他的名言“扼住命運的咽喉”是他人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據說他死前電閃雷鳴,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直起身子,伸向空中,好像要抓住什麽東西。這壹幕被後人認為是貝多芬自己對這句名言的形象化。
傳說貝多芬和歌德曾經在小路上散步,這時壹輛高貴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們兩個不得不靠邊站。然而,他們的態度完全不同。歌德向路過的貴族鞠躬問好,貝多芬則嚴肅而驕傲。車上的貴族們也禮貌地向兩位問好。後來,貝多芬懷疑歌德的人格,他們的友誼破裂了。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倡導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甚至歌劇《費德裏歐》中,囚徒合唱的壹幕,直接“唱出”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哦,自由,自由,妳什麽時候才能回到妳的身邊?”。
在行動上,有壹次,貝多芬聽說要舉辦壹場音樂會,為窮人募捐,他不顧疾病立即上臺演奏,為他同情的人奉獻自己的力量。
盡管貝多芬嚴肅而驕傲,但他並不是沒有愛。他也談過戀愛,以失敗告終,但卻誕生了第四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他對哥哥的兒子卡爾非常疼愛,甚至是溺愛。有壹次為了帶後者回家,貝多芬冒雨外出,最後因為下雨生病了,健康狀況大大惡化。
許多人認為貝多芬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不可否認,他確實是最著名和最受喜愛的人之壹。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悲傷奏鳴曲和月光奏鳴曲等等。他的《悲愴》、《月光》等32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鋼琴的“新約”(“舊約”是巴赫的《等節奏鋼琴曲集》)。他早期的音樂,具有海頓和莫紮特的宮廷音樂風格,註重形式美,比如第壹交響曲。越到後來,他越表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訴求。
貝多芬可以說是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莫紮特的音樂精髓,在形式上達到了古典音樂的極限。
特別是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個樂章外,其余八首都是四個樂章,都是按照海頓莫紮特建立的交響樂結構來寫的,即第壹樂章的快板,第二樂章的柔板,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第四樂章的快板或快板。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與內容開始統壹,壹個清晰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了整部交響曲,這在第五、第九交響曲中尤為鮮明,這是貝多芬之前的作曲家都沒有做到的。因此,貝多芬的交響樂更具有現實的表現力和情感的刻畫。聽眾不再是單純的欣賞優美的旋律,還需要思考作曲家的意圖和動機。這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可以說這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基礎。
有人說貝多芬壹生的作品都圍繞著“英雄”這個主題。特別是九首交響曲,描述了壹個英雄的成長和理想。貝多芬的創作通常分為四個時期:
早期:從他學習音樂創作到32歲左右。
他是壹個天才的作曲家,就像大多數著名的音樂家壹樣。他創作了很多至今人們仍覺得很好聽的音樂。同時他的音樂創作能力也很強,寫悲傷和抒情都不錯。
高峰期:十年左右。
他壹生失聰,但思想上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音樂中寫下了很多倫理思想。這壹時期的音樂是典型的貝多芬音樂。包括那些大交響曲,第五、第六交響曲,還有幾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和早期相比,音樂變得有思想,有自己的感情。
衰落:十年左右。
貝多芬在維也納已經是社會名流,但創作卻進入了低潮,仿佛回到了以前普通音樂家的時代,個人意誌也相對消沈。
晚期:最近十年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突然又創造了壹個奇跡。晚期作品,有些大型宏偉,如《莊嚴彌撒》、《第九交響曲》;另壹部分進入了抽象的境地。這壹時期的作品對音樂家來說非常珍貴。但由於它通常比較抽象,不如早期的好,壹般觀眾可能很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