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我們每天工作的校園,我們對美充滿了向往和追求。那麽,作為學校管理者,如何才能讓校園更加美好,讓美好留在學校呢?
結合學校現狀,首先要在內涵發展上下功夫,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增加校園的內涵美。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壹部分。是以校園為主陣地,以師生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它是校園內全體成員形成的壹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這種創造的形成過程。《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建設健康生動的校園文化,樹立良好的校風和學風,使學校真正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實施新課程的需要,是社會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需要,是陶冶學生情操、張揚學生人格、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有效措施,是學校正常運轉、提高辦學質量的有效保證。
那麽,如何有效地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呢?
第壹,提高對校園文化建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這是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
校園文化是在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影響和制約師生活動和發展的各種文化因素的總和。它是壹種無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要統壹思想,提高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提高德育實效、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作為關系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和學校發展的大事來抓。
第二,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境,這是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
物質文化的建設和管理直接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水平。校園文化建設要從創建美好校園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化入手,優化育人環境。物質文化建設要體現“四性”,即科學、統籌、合理布局;教育性,滲透思想教育元素,把德育融入物質文化建設;藝術性強,設計精良,條理清晰,使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富有藝術意味,給人以美的享受;經濟、物質、文化建設要有藝術性、時代性,但不能壹味追求時尚、高檔、美觀。要因地制宜,因時因校,要考慮經濟性和實用性。二、校園環境建設要“四化”,即綠化、美化、凈化、寧靜。校園美化不應局限於單純的物質文化層面,如校園的整體布局、校舍的建築裝飾和教學設施的更新購置等,還應表現在精神文化層面,如校園黑板報的內容形式、辦公室和教室的布局、名人畫像、名人語錄和藝術作品的懸掛等。,這些都通過校園環境的點綴體現出來。
第三,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證。
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初級階段的產物,是達到無心境界的自覺手段,是保證學校教育有序、有序、有效的手段。先用制度強化,再用情境內化。俗話說:“不守規矩,不成方圓。”學校要遵循教育規律,依據教育政策和法律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在建立制度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民主,經過師生的充分醞釀和討論,最終以條文的形式決定下來。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體現三個特點:壹是要全面,做到凡事有章可循;二是詳細、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第三是嚴格,紀律嚴明,獎懲分明。為了使師生理解和掌握各項規章制度,可以將《教職工管理制度》和《學生管理制度》按適用範圍分冊,以知識競賽或考試的方式督促學生學習和掌握制度內容,讓大家明白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違反規定的給予什麽處罰,符合條件的給予什麽獎勵,從而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環境。為了保證制度的實施,必須建立完善的管理網絡。成立由校領導任組長,分管校長任組長,教學主任、班主任、班幹部參加的領導小組,實行“四線”管理。即:“黨、團、幹部、小組”壹條線,“分管校長、教育局長、班主任”壹條線;壹行“校委會、班委、各班值日生”;“校長,政教處主任,派出所,學生家長”是壹條線。
第四,加強校外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
根據自身辦學特色和學生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富有創造力的特點,精心組織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社區服務活動,努力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後充分釋放潛能、展示特長、實現自我發展。“立校”,給予必要的行為指導和物質支持;“學生唱戲”,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校要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遵循自主性、實用性、愉悅性、發展性、教育性原則,做到“兩有”(有計劃、有成效)、“三實現”(有組織、有經費、有設備)、“四定”(有人員、有地點、有時間、有內容),成立課外活動小組和課外活動小組。活動要豐富多彩,吸引全體師生參與。不應該只是思想上的(如青年誌願者活動、演講比賽、各種評比活動等。)和知性(如學科知識競賽和講座等。),還要寓教於樂(如各種體育比賽、文藝演出、拓展訓練、藝術書法展、影視欣賞等。)和實用性(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生產勞動、勤工儉學、軍事訓練等。).活動要兼顧教育與興趣、知識與娛樂、活動與休閑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因材施教、揚長避短、自得其樂。變命令式為倡導式,變禁止式為誘導式,變接受式為參與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組織起來,主動參與,寓教於樂。
5.加強輿論文化建設,形成優秀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集體是壹個熔爐,可以把生鐵煉成鋼,也可能是壹個染缸,對不成熟的青少年影響很壞。在集體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容易受到集體輿論的制約和同化,學校要重視校園輿論文化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首先要加強德育,註重養成教育,通過升旗儀式、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等形式,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法律法規、道德修養等內容,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其次,要加強愛校教育,培養母校意識。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讓學生自然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產生凝聚力,形成校風;要加強學校的“三風”建設,即領導作風、教師教風和學生學風。學校領導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為學校各項工作開好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教育觀和質量觀,逐步形成以“愛生敬業”為核心的道德規範,努力倡導熱愛學生、敬業嚴謹的良好教風;要教育學生樹立打好基礎、報效祖國的遠大誌向,逐步形成勤奮、刻苦、創新的優良學風。同時,做好宣傳陣地工作,充分發揮廣播室、黑板報、讀報欄(室)、宣傳櫥窗和名言警句的警示作用,扶正祛邪,凈化校園空氣,引導正確輿論,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
第六,優化人際環境,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際關系是校園文化的高級形式,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使教師積極工作,使學生努力學習,健康成長,還能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良好的集體意識是壹種向上的群體規範,是對師生無形的巨大教育力量。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首先,學校領導要加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在學校的各項工作和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中起帶頭作用。其次,我們應該密切關註教師在學生中的示範作用。要求教師從精神面貌、道德修養、工作作風、知識水平,到言談舉止、日常生活,都要起到表率作用。這樣,教師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學生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負,努力學習,立誌成才,整個校園充滿了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只有“愛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不僅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影響優秀群體的形成。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強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應遵循紀律、理解、團結、互助的基本原則,克服嫉妒、自卑、驕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勵學生充滿自信、公平競爭、助人為樂、慷慨大方。倡導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當壹個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四面八方的幫助;在紀律上互相監督、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時,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解除煩惱;我們應該正確引導學生中的非正式群體。
七、建設班級文化,打造班級特色,努力營造人格培養的良好氛圍。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環境。班級的小氣候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也關系到學校的大氣候。當然,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班級文化的建設和班級特色的打造。班級文化和特色對師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人格特征、生活方式、知識技能和行為習慣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發揮著教育、引導和激勵的綜合作用,從而產生整體教育的最佳效果。優良的班風進壹步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形成良性循環的教育氛圍。班級文化的建設和班級特色的創造,要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總目標。在全面落實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基礎上,結合班級情況,選擇行為規範的某壹方面、道德觀念和心理素質的某壹方面作為突破口,設定目標,循序漸進,深化細化教育要求。比如有的班級堅持以陽光體育運動為突破口,培養學生堅韌不拔、抗挫折的心理素質;有的班級抓住“勤”字,對學生提出全方位要求:勤於思考、勤於記筆記、勤於舉手,不僅在學校,在家裏分擔家務、在社會上做公益工作也要勤於思考、勤於記筆記、勤於舉手;有的班級從“學會尊重和關愛”開始,多次向他人和社會伸出援手,逐漸升華學生的道德品質;有的班級提出“醫學生應該有什麽樣的風度”,全方位設計塑造自己的形象;有些階層認識到“人生最大的進步是自我認知”,提出自我認知和自律...每節課的出發點不同,側重點不同,表面目標也不同。其實殊途同歸,都是在“內化”上下功夫,提升學生素質,完善人格形象。
建設班級文化需要每個班級“讓每面墻都說話”。教室布置要體現班級的特點,要有藝術氛圍。每個班級都有自己設計制作的墻報和藝術角,用環境陶冶和激勵人們。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動員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班規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會的設計...學生在建設過程中增長見識,發展才幹,明白道理,凝聚人心,形成集體。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班級的目標內化為自己的追求和行動。壹旦他們發現了自己和班級的進步,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就會更加熱愛自己的班級,向著更高的目標攀登。
在搞好文化建設的同時,更要註重教學質量的提高。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學校工作的第壹要務。學校校長要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己任,把教學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主體,把質量管理作為教學管理的核心,把教師管理作為質量管理的重點,把教育質量作為評價壹所學校的重要依據。這不僅是學生和家長的願望,也是教育健康發展的需要。
首先,要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堅持以“全面質量”為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定不移地實施教育質量“提質增效”工程。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學校要確定專職負責人,指導學校的教學工作,嚴格制定和執行日常的考核計劃,鼓勵壹些能教會教書的學科帶頭人,促進和推動教育質量的提高。
2.不斷追求“持續質量”。提高教育質量是壹個系統工程,學前、小學、初中、高中教育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中小學各幼兒園要制定相互銜接的素質提升方案,同時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我們的質量才能達到持續的質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3.努力提高“整體素質”。提高綜合素質,必須重視優、中、差生,不能偏科。認真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差異,積極探索和實踐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勇於教學改革,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藝術,讓每壹個學生都對我們的教學感興趣,從而保證每壹個學生都能堅持學習,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得到發展。不要隨心所欲,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比如好好分班,僅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全體教職工要樹立整體觀、質量觀、責任觀,努力形成合力育人。校長要從繁雜的社會事務中解脫出來,多抽出時間,深入教學壹線,結合本校實際研究教育教學問題,狠抓教學管理,提高綜合素質。
第二,堅持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和諧發展
1.堅持德育為先,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壹是加大德育宣傳力度,積極營造全社會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良好氛圍。要高度重視加強以班主任為主的德育隊伍建設,完善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德育網絡,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作用。第二,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增強德育的針對性。要認真研究新時期青年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拓寬德育途徑,改進德育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誠信教育和行為準則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2.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計劃開設所有課程,堅決禁止考試科目排擠非考試科目。紮實貫徹《學生體質健康國家標準》,全面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認真落實學生每天在校壹小時體育活動。精心組織藝術展、廣播體操展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同學們伸展更多的空間,嘗試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多的世界,擁有更多快樂的時光,擁有更多美好的品質。
3.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首先是全面回顧課改工作。要認真總結實施課改的經驗,查找存在的問題,在總結和回顧課改工作的同時,積極組織課改成果的展示和評價活動,積極展示課改的優秀成果,激發教師積極參與課改的積極性。二是有效評價新課程教學,努力深化課程改革。要改變以考試成績為唯壹標準的評價觀,研究建立既能體現課改理念又能促進課改發展的新的學科教學評價體系,註重知識和能力,註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學科參與,既註重過程和方法,又註重教學實效。探索形成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筆試、口試、能力考核與實驗操作考核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三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綜合素質要緊密聯系學校德育內容,緊密結合《中小學生守則》,建立健全符合學校實際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細則。第四,正確運用素質測試引導師生反饋和評價階段性教學,使素質測試既能滿足新課程的要求,又能真正成為素質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晴雨表和助推器,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和健康成長的作用。
4.高度重視留校控輟工作,促進全體學生發展。讓適齡兒童100%入學,讓學生不斷學習,既是認真貫徹教育方針、紮實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和諧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指標。因此,有必要加強留校管理和輟學控制。增加學生鞏固率在教育質量評價中的權重,實行學生流失問責制。二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讓學生懷念學校,懷念班級,懷念老師,留住學生的心,讓他們安心學習。
第三,堅持科學管理創新,加快教育均衡發展
1.加強管理隊伍,提高管理水平。加強學校管理不僅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和保證,更是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導致質量,如果壹所學校的管理做得好,那裏的教育質量就高。相反,在教育質量長期低下的地方,原因是學校管理混亂。因此,我們要對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進壹步增強管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努力推動學校管理向縱深發展。二是要進壹步完善管理團隊建設。建設壹支作風優良、素質過硬的管理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對於學校管理者,要定期組織學習和觀摩,努力培養壹批專家學者和科研管理者。通過崗前培訓和崗位提升培訓,有效地將管理者的素質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同時,實行校長任期質量目標責任制,明確將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納入校長評聘,徹底打破校長終身制。
2.狠抓教育過程,實施精細化管理。壹是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制定全面科學的教育教學管理細則,實現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的精細化。二要高度重視流程管理。堅持日常檢查指導、每周量化反饋、每月考評通報、及時獎懲的制度。三要堅持常規管理。要密切關註教師的課堂教學,發現問題及時協調解決。四是要高度重視提高教師教學技能,不斷加強教師職業思想和師德教育,堅決杜絕體罰、侮辱學生等影響師生和諧關系的行為。第五,關心教師的工作和生活,註意減輕教師的心理負擔,防止教師言行負擔過重。第六,不斷完善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策略,既嚴格執行制度,又人性化地分析實際情況,給予教師適當的管理、尊重和服務,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要因為管理方法的問題,激化管理者和教師的矛盾,導致教師和管理者產生逆反心理。第七,努力構建學生、教師和學校管理之間的和諧溝通機制,努力實現校園人際關系的和諧。
3.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育質量,教師是關鍵,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改革是重點。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為此,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研興教戰略,充分認識科研興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教研改革的緊迫感。只有全面啟動教育科研的動力系統,引導教師學會反思、研究和創新,實現從“教師”到“研究者”的轉變,才能保證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科研不斷提高教育質量。要紮實安排教研活動,著力全面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素質不斷提升。教導處和學校要堅持務實的教研作風,投入主要精力,堅持深入基層、深入課堂,做好學校教研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溝通。從不同學科的實際出發,圍繞學校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服務於學校提高教育質量,讓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通過教學研究的廣泛開展,湧現出壹批具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和深厚理論功底、高超教學藝術和較強科研能力的學者型教師和帶頭人,以達到辦好人民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總之,校園文化是基礎,教學質量是基礎。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讓我們的校園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