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忠信的人,會尊重誠實不欺的人;老老實實不騙人的人,沒有騙人的魔法。
普通人相互交往,彼此沒有大筆的錢可以用,也沒有大的勢力可以威脅對方,所以都尋求老實人。
談談自己的理解
由於治國的措施要根據實際情況,韓非於是開始描述當時的實際情況。因為普通人是社會治理的主體,韓非首先講了普通人的情況。
韓非提到“布衣相觸,無財相益,無勢相畏”。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沒有財富讓對方受益,也沒有力量讓對方恐懼。他們過著普通人的生活。這種人生寫照,就是道家所提倡的“小國寡民”的境界。
這種現實生活追求的是“不出軌的人”。當然,韓非的時代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的農耕時期。老百姓都是節氣農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簡單守時,沒有利益和權力之爭,所以不需要騙人。
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簡單,互相尊重,信守承諾,遵守規則就好。所以國家的治理可以根據這個現實來設定,遵循從歷史上延續下來的制度就好,不用考慮什麽“富者與富者相得益彰,相敬如賓”。
正因為如此,忠信之人尊重誠實不欺之人,整個社會才會呈現出互相尊重、信守約定的良好氛圍。每個人都會是壹個不出軌的人,整個國家都會守信守法,才會實現人們追求的世界!
同時,“不欺負別人的人也沒有欺負別人的本事”,因為本質上沒有欺負別人的心思,自然也就沒有欺負。其實全社會都是互相尊重,遵守約定的,不需要任何方式去欺負別人。
這也是治國之策要達到的理想狀態,實際上是由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決定的。其中“無財相益,無勢相畏”,也是儒家壹直想退守周朝的原因。
這種狀態基本上是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缺乏多余的社會財富造成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才會有互利互惠的“富”,才會有“相敬如賓”的“大”。只有在這個時候,君主治理國家的能力才會得到真正的考驗。
縱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從開始脫離“小國寡民”的生活方式開始,社會財富資源的協調分配和官僚制度權利的平衡制約就成為歷代治道措施研究的核心問題,其中法家思想和治道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